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04-17凌振荣
凌振荣
(南通博物苑,南通 226001)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凌振荣
(南通博物苑,南通 226001)
传统手工技艺与人们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作,大型建筑工程、军事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尤为迫切。要充分发挥民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的作用,保护好非遗的物质载体,做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工作。
传统手工技艺;非遗载体;保护;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手工技艺直接来自手工业生产,又反过来为手工业生产服务,并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对社会性质的确定起决定作用。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其制作都离不开手工技艺;国家大型建筑、水利工程和军事设施建设也离不开手工技艺。人们在手工产品的生产中,成熟和发展了手工技艺。传统的手工技艺,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地位和特点
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类别有10个[1]。这10类又可归为3大类:一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是说、唱、舞等形式,属文艺表演类;二是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医药中的技艺,以手工技艺为特征,属手工技艺类;三是民俗、礼仪、节庆活动,属民俗礼仪节庆类。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也最为重要。
1.1 传统手工技艺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人所需的一切物质产品,都离不开手工技艺制造。人的衣食住行,如服饰制作、农作物种植、食品加工,离不开手工技艺;住房构建、车船修造、桥梁建设,也离不开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如年画、竹雕、木雕、玉雕、砖雕、石雕等,也离不开手工技艺。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技艺。众多的手工行业,本身就说明了手工技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手工技艺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大型工程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兴亡。都江堰修建、京杭大运河开掘、万里长城修筑等,这些大型工程建设离不开手工技艺。皇家园林建设、皇宫建造、帝王陵寝修建等大型建筑工程,也离不开手工技艺。显然,小到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大到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传统手工技艺。
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人的自身,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人的医疗水平。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中医的医疗技艺和中医药的制作技艺,就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中医药能够解除人的病痛,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当今,中医药仍在继续为医治人的疾病,恢复人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传统手工技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的精细,说明了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当传统手工业不断发展的时候,手工产品的种类也会不断增多,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创造。火与陶器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房屋的建造使人的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服饰的缝制、桌椅的使用,都是手工技艺发展的成果,无不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手工制作的各类物品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制造。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种生产工具的发明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仅此一点,就可看出传统手工技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四大发明”也离不开手工技艺,它是对世界科技史的巨大贡献。
然而,当新发明的物品替代了旧物品后,新的手工技艺也就产生了,原有的手工技艺也就逐渐消失。在中国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手工技艺,因各种原因消失或湮没,以至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可移动文物藏品,成了纯粹的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文物内涵的大部分信息丢失了”,或是“文物所含的信息虽然没有丢失,但其制作、建设、使用的条件、传统已消失”[2]。
1.3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
1)有两个载体。“非物质遗产的存在,不仅要依附于人,有的还要依附于物,人和物都可能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2]这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两个载体,一是掌握手工技艺的人,二是运用手工技艺生产的物质产品。所以,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既有传承手工技艺的使命,也有保护此类物质遗产的任务。
2)在生产中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必须在手工业生产中,并需有专门的生产工具和一定的生产设施。离开了生产工具和设施,传承人是无法传承手工技艺的。而其他二类非遗的传承,则不需要这样的特定条件。
3)产品有双重属性。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产品中有些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就是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这些产品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品,同时,又是供人欣赏的文化艺术品。而其他二类非遗,只是对人的精神层面发挥作用。
4)技艺直接来自生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其手工技艺是在物质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手工技艺既是手工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手工生产的直接结果。而其他二类非遗,与人的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是人们在劳动、工作之余或在空闲时间产生的文化产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手工业品的生产,不但为社会提供了产品,而且也成熟了手工技艺。手工技艺在生产中世代相传,在生产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手工技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民间手工技艺成为明日黄花,其中有些项目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物质载体有的已成为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手工技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困惑和困境
一些延续了几百年乃至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个层面,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着困惑和困境,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传统手工技艺类的文物藏品保护不力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首先是其物品的保护。尽管国有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非遗物品,但是,这种收藏品是零星的、不成系列的,而且数量不是太多。而全面、大量、系统的收藏主要是在非遗类民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他们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物品的主要收藏者。非遗类博物馆从20世纪末才开始建立,它比历史纪念类、自然科技类、行业专题类博物馆要迟得多。因建馆历史较短,博物馆的业务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传统手工技艺博物馆是非遗类博物馆中数量比较多的一种。这类博物馆大多是民办的,因此,这些博物馆在设施设备、运行经费、人员素质、文物征集、陈列展览、藏品保管等方面,同国有博物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影响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工作。南通风筝制作技艺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于200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藏、展陈和研究这两项非遗的博物馆,即南通风筝博物馆和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早已成立,其中蓝印花布博物馆到2006年已经运行10年。这两座博物馆建设时,地方政府曾在馆舍设施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博物馆能够顺利起步和运行。实践证明,民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藏品,并能正常开放已经不易,更何况还要负责博物馆运行和人员的经费。因此,对博物馆收藏设备的添置,则难以解决。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收藏了万余件藏品,大量的蓝印花布堆放在地板上,没有专用的保管设备,更谈不上科学、规范、专业和安全地保护。像这样的情况,在民办博物馆中比较普遍,这样的条件是难以做好非遗藏品保护工作的。
2.2 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空间越来越小
生产性保护是实现传统手工业技艺保护传承的关键。如前所述,传统手工技艺是在生产中形成的,其保护传承也只能在生产中实现。但是,现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是不利的,其主要原因有:
1)消费群体缩小。手工业品的生产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帝国主义挤压,所生产的工业品数量稀少,对传统手工产品构不成威胁。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建设日新月异,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国家较长时期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手工业品仍有很大的市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程度大大增高,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充斥市场。现代工业品的生产力高、成本低,价廉物美,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替代了传统手工产品,使用传统手工产品的人越来越少。
2)销售空间缩小。销售市场是与消费群体紧密相连的,消费人群减少,销售市场规模也会缩小。商品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工业品少,社会购买力不强,手工品还能占有大量的市场。随着工业化程度增高和社会购买力的增强,现代工业品很快占领市场并赢得了消费者。传统手工产品在与现代工业品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传统手工产品受到现代工业品的挤压,其市场占有量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传统手工产品市场的衰落。
3)生产空间缩小。生产空间的缩小,与前二者有密切关系。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是根据市场销售决定的。市场销售的手工产品减少,手工生产的产品也随着减少,由此,手工产品生产就逐渐走下坡路,生产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于是,手工业产品就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毫无疑问,生产空间缩小说明了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日益衰落。
2.3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在现代工业品的竞争下,传统手工技艺行业逐步萎缩,从业人员逐年减少。这种现象在改革过程中,就已经显露出来。企业的改革改制,使手工技艺人员不断减少;有的手工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就有不少专业人员改行流失;有的企业在竞争中走下坡路,经营前景不好,于是就干脆撤销。新建的民办企业,主要是利用手工技艺,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他们在艰难中坚持。就总体情况来讲,从业人员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现代工业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手工产业成了夕阳产业,从招工的视角看,也是很难吸引从业者的。上世纪末,因现代新材料的出现,一些手工技艺类行业开始走向消亡。如:铝制品流行,使补锅行业消失;制锁业的发达,使铜匠业衰落;新婚嫁商品增多,使锡匠业歇业……有相当多的行业为现代新行业代替,实际上也是传统手工行业的消失。总之,传统手工技艺类行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坚持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人有三类:一是对某个非遗项目有特别爱好的人,因而继续从事这个项目的生产;二是有人认为某个非遗项目仍是一种富矿,还有继续开采的必要,因而在继续从事这个行当;第三类是作为某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为遗产保护而继续从事传统手工生产。在前二类人中,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客观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了保护作用。但是,总的趋势是,从事手工技艺的人员年龄偏大,不少手工技艺类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3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做好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认真分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的状况,及时化解保护中的不利因素,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问题。要抓住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即对两个载体的保护,紧紧围绕保护内容开展工作,不断地把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工作推向前进。
3.1 做好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文物藏品保护工作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要保护的第一个载体是运用手工技艺生产的物质产品。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物品,经过民间人士多年的搜集工作,现在主要集中在民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的手里。做好这些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硬件建设,完善保管设备。良好的设施和设备是做好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的基本条件。民办博物馆在硬件上先天不足,对藏品保护十分不利。文物藏品的保管要做到防火、防潮、防霉、防蛀、防鼠,就必须有良好的设施和设备,硬件不硬是民办博物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文化部等七部局下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地方政府要“为民办博物馆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3]。这可谓击中民办博物馆运行中问题的实质。民办博物馆也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尽快改变建筑设施和保护设备等方面问题,以满足博物馆基础设施运行,尤其是满足文物藏品的保管需求。
2)学习老馆经验,搞好藏品保护。做好藏品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也需要专业管理知识,不然就是一句空话。博物馆藏品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这是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保证。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上有其共性特征,民办博物馆要在以下方面借鉴国有博物馆的经验,尽快做好藏品管理工作:①文物的入库、消毒、编目、登记、造册等程序履行,文物管理的规范性操作;②文物藏品分类存放、分级保管,藏品库房的日常管理;③文物的出入库管理,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控制等。
3)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文物安全。博物馆规章制度是做好业务工作的保证。国家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法规、部门规章,博物馆必须坚决执行。为保证有序、规范、高效和安全运作,各博物馆还必须针对本馆情况,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文物的安全管理制度要符合本馆实际,要在设施维护、展厅管理、库房安全、文物出入库等方面,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把文物安全工作职责分解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承担安全的责任。要充分运用现代安防技术,搞好文物安防监控,确保文物藏品万无一失。
3.2 搞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要保护的第二个载体是传承人。所谓保护传承人,其实质就是保护其手工技艺,通过传承人的工作,使其手工技艺能够传之后人,以实现该非遗项目的保护。至2013年,国家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共计1 986人[4]。各省(市、自治区)、市行政区,也相继公布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
1)作坊式传承。手工作坊是传统的手工产品的生产场所。当今利用手工作坊这种古老的生产场所,是为了保护传承传统的手工技艺。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传承,也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保护,所谓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就是这个意思。南通风筝博物馆安排了专业人员,对南通风筝进行研究、设计和制作,并在民间设立生产点,按博物馆要求制作风筝产品,然后再进行销售。风筝产品的生产,促进了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也是这样做的。
2)家族式传承。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比较好的传承方式,从前学习手工技艺都是采取这种形式,这就是在看中学习,在做中提高。家族式传承有很多有利条件,家族成员间接触的时间多,学习的机会也多;有了问题随时可以请教、询问。由于对手工技艺接触得多,也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促进技艺的学习和掌握。在南通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有父子辈的传承,有祖孙辈的传承。实践证明,这种家族式的传承,有利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
3)学校式传承。学校传承有多种方式:一是学校的教学传承。就是大专院校增设非遗保护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刺绣技艺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接受刺绣技艺。二是带研究生进行传承。有的大学与非遗项目传承人合作,聘请其在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兼职,通过带研究生的办法,传授传统手工技艺。三是校馆联姻进行传承。就是大学同非遗类博物馆合作,利用博物馆非遗保护的条件和优势,共同培养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四是运用讲座和巡展传承。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传授技艺。如南通风筝博物馆除在南通本地学校传承技艺和巡展外,还到苏州、无锡、扬州、北京等地的中学、小学举办流动展览,讲授和演示风筝制作技艺。通过这些活动,使风筝制作技艺在学生中得到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推动社会前进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保护项目。传统手工技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威胁,加强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保护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发挥民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的作用,保护好非遗的物质载体,搞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中国文化报,2006-06-08(2、3).
[2]马自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N].中国文物报,2004-05-14(5).
[3]国家文物局,国家民政部,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N].文博之窗,2011-11-05(8).
[4]罗旭.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N].光明日报,2013-01-16(15).
(责任编辑:胡梅)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Class
LING Zhen-rong
(Nantong Museum,Nantong 226001,China)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and indispensible to the making of various production tools and living utensils,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buildings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which established their status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refore it is our urgent task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Full pla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ivate museums and collectors,material carrie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well protected an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should be inherited properly.
traditional handicraft;carri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inherit
K892.24
A
1671-6191(2014)01-0033-05
2013-11-18
凌振荣(194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博物苑研究馆员,南通博物苑原副苑长,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