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后现代视野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构建*

2014-04-17孙月娟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师生关系辅导员

孙月娟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观念将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定位为普通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以监督管理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民主化与多元化思潮冲击下,传统单一的、机械的认识关系,忽略了辅导员和学生作为共同活动体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性关系。主客体二元对立、工具性功利色彩、理性至上、通体为善的统一化“完人”目标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代范式的重要特征,暴露了严重不足。而后现代主义以其固有的批判和解构的精神特质突破了传统局限,对于建构更加完整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至少,“中国可以通过了解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1](P1)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代理性范式的特征与局限

(一)主客体二元对立。历史遗留下来的二元对立,主要以一种主客二元对立视角看待世界,主体是事物的主要部分,客体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即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是以“辅导员→学生”的公式来处理师生关系,突出以辅导员的自身活动为中心,将主流社会认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教导、征服和控制。学生的意图和价值被忽略不计或考虑得很少。学生若是逾越了这条理性红线,便会受到规诫和惩罚。这种“辅导员中心”模式只承认学生是在控制之下的主体,这种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必然形成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不平等和冲突,造成学生生命主体的片面发展。从战略意义上说,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创新性教育等也只会流于形式。

(二)工具性功利色彩。科学技术的价值使得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被蒙上功利色彩,这种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辅导员被看成是“教育工厂”的管理者,学生是“教育工厂”的产品,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展开,两者的关系被异化为知识传播的协助工具和知识的继承手段,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单纯是作为教师、辅导员、学生这三点交往中的其中一种线性交往,忽略了辅导员与学生作为两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包含情感、信念、思想等其他丰富的交流与交往,“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复存在,师生关系因而失去了‘教育意义',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的条件而存在”[2](P126)。而这恰恰与21世纪呼唤的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格格不入。

(三)理性至上。现代理性主义的根本内容是运用一些条条框框来加强主客体之间表面的形式化联系,目的就是使得功利和效益最大化。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在这种理性制度保障下就会突显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偏向性。理性主义辅导员自然会以“理性”的眼光为他与学生的关系确立设定一个标准:听话、遵守纪律、主动积极学习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才能享有良好师生关系的荫泽。二是规定性。在理性主义者看来,现代师生关系是被规定好了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辅导员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要遵守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规矩办事;否则,社会、学校、家长会认为你是失职,学生就会失控。三是目的性。理性主义者同时也是利益至上者,重视事物的有用性。认为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能否有用、能否持久,应先考虑该种关系所能产生的结果,譬如“就业率”、“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声誉”等就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由此可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道德、感情、感悟等具有非理性特征的情感因素被现代理性主义排斥在外,疏远了辅导员与学生心灵上的实质性交流。

(四)通体为善的统一化“完人”目标。理性主义将统一化和整体化作为其方法论原则,忽视了差异性与多元性,从而导致对多样性和个体性的压制。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辅导员会经常教育学生“高校有明文规定,学生必须遵从,假如违背了校规,就会受到处罚,行为严重的甚至被开除”等等,这些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言辞包含了辅导员认识学生的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和积极引导学生具有主体性、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没有明确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没有从信息时代这一特定视角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在这种“统一化”培养范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差异被忽视,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特性和进取心,形成一种与市场竞争格格不入的依赖感。

二、后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意蕴

针对师生关系形而上的现代范式,后现代主义运用解构手法,对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和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平等、对话、宽容、期待作为后现代师生关系的关键词而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一)平等尊重的意蕴。后现代主义师生观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帮助的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指导与接受、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协助学生探讨和反省内在,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关怀和自我批判意识,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批判地接受有用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存在师生相长的伙伴关系。此外,后现代主义提倡“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主张对每个学生都能同等地对待、热爱、尊重、理解和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差异得到关注。

(二)协商合作的意蕴。后现代主义认为,真正的协商不是为了证明一种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寻求真知。这种协商的精神要求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将教师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倾听者,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同探索、相互影响。譬如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跟学生协商,让学生参与并修改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协商的本质是让教师阐述其观点思想,让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多种观点交锋,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实现良好互动与双赢。

(三)感情共鸣的意蕴。后现代师生观崇尚非理性,主张充分挖掘情感性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感情的力量,促进主观性、情绪型、想象力等非理性因素得到全面发挥,从而去获得彼此生命个体的生活经历、灵感思维的生命体验。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双方的一种情感约定,是师生间自然情感的真情流露,师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彼此,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与相融。

三、后现代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构建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与大学生最为亲密的群体,如果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起了人格平等、活动民主、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工作必然会事半功倍。而后现代师生关系为我们建构新型的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提供了好的视角,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平等博爱——搭建与学生共处的桥梁。当代“90后”大学生是一个独立性和个性强的群体。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要采取平等相处的基本理念,不居高临下,让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和措施都能被广大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可。如果强词夺理、以势压人,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会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辅导员应不徇私情,与人为善,真诚平等对待,比如:困难补助发放、推荐入党、评奖评优等,都必须一碗水端平;对那些“问题”学生和犯错误的学生也要用平等善意的方式去感化和说服教育,这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博爱是建立和维持辅导员与学生良好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但仍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真心和爱心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当发现“问题”时,多培植有利于关系深入的正性情感,尊重、包容、宽容学生,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自然会去感染身边同学,辅导员也会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肯定和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

(二)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我—你”型对话关系。在新的师生序列中,辅导员不是一个全能的权威,而是一个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并达成共识的参与者,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双赢模式,正如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巴赫金所说:“只有向别人展现我自己,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3](P37)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能使辅导员工作充满活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辅导员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和工作能力处于积极的状态,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悟;辅导员与学生对话要抱着真诚的心态,应该承认大学生个体受成长环境影响的价值观差异,即使不成熟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此外,在对话过程中,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多保持一份耐心,在双方心理体验过程中达到共鸣,达到彼此认同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期待型”关系。期待型关系是一种因辅导员对学生含有某种期待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行为的师生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反馈流程,这一流程如图1所示。从这个流程图可以看出,辅导员对学生的期待来自于对该学生的认知,通过对有关信息的分析,再对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做出预测,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潜质等,以便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期待。辅导员期待的输出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定向,在了解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后,会对学生形成弥补不足的期待,学生也会从辅导员的“输出”中获得一些提示,从而认识和发现自己;同样,针对某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如寄予期待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可见,辅导员的期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常以自己的行动来获得辅导员对自己的期待,而辅导员的期待也不断鼓励学生去获得更大成长。

现代师生关系推行的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理性至上、培养目标的统一化等理念,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后现代师生关系则主张建立非理性和情感共鸣的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要结合后现代师生关系的理念和时代特征,搭建与学生共处的桥梁,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我—你”型对话关系、“期待”型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曲跃厚.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2004,(5).

[5]白春民,高永生.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猜你喜欢

后现代师生关系辅导员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90后现代病症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