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南通近代音乐环境
2014-04-17詹皖
詹皖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南通 226019)
张謇与南通近代音乐环境
詹皖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南通 226019)
张謇不仅是我国近代的爱国家、实业家、教育家,他还亲自创作校歌启迪民智,建造剧场繁荣戏剧,大力改革戏剧音乐,鼓励音乐艺术研究,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功不可没的重要人物。
张謇;南通;近代;音乐环境
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写校歌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佳话。张謇认为音乐教育是近代教育的题中之意。他在构建南通近代音乐环境上居功至伟。在张謇的教育文化思想中,音乐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张謇的音乐概念包含校歌、社会歌曲、戏剧音乐、器乐演奏等。他在1918年给梅兰芳的一封信中提出:“改良社会,文字不及戏曲之捷,提倡美术工艺不及戏曲之便。”在另一封信中则称:“我国之社会不良极矣。社会苟不良,实业不昌,教育寡效,无可言者。而改良社会措手之处,以戏剧为近,欲从事于此已有年。”[1]张謇认为音乐艺术不只是一般的娱乐所需,而是为了改良社会的需要。
1 创作校歌启迪民智
20世纪初叶,张謇直接创办、参与创办、协助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约370所。在学校教学中,他把音乐教育纳入课程之中。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建校第二年就把音乐教育纳入师范课程之中。1904年,张謇亲自为师范学校撰写校歌。翌年,张謇亲自去上海延请音乐家沈心工为校歌谱曲。通州师范学校的歌词是这样的:“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2]“民智兮国牢”这一句后来成为张謇撰写校歌的主导思想。张謇陆续为他创办和协办的学校写校歌,从1903~1926年,写了大量的校歌。由于战乱频仍,张謇校歌资料俱已散轶,通过笔者历时数年深入民间,遍访九秩老人,或录音或笔录而搜集的资料来看,张謇写的校歌,除了通州师范校歌,还有长乐镇初等小学校歌、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歌、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歌之一和之二、垦牧乡小学校歌、张徐私立女校校歌、通州小学校歌之一和之二、垦牧乡高等小学校歌等10首。其中至今还留存曲谱的有《通师校歌》、《通师附小校歌》、《垦牧乡高等小学校歌》、《张徐私立女校校歌》4首。另外还有30首校歌是体现张謇教育思想的校歌。张謇的儿子张孝若继承父志,于1928年为南通纺科、南通医科、南通农科三所高校合并的南通学院写校歌,还为南通县女子师范学校写校歌。这些都是研究张謇校歌的宝贵资料。张謇校歌以爱国救国为主题,以启迪民智为主线,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唱易记,现在有些耄耋老人还能哼上几句。
2 利用音乐激励民气
张謇让歌曲插上翅膀,不仅飞翔在校园里,还飞向社会广阔的领域,让音乐充分发挥其乐教的社会作用。张謇为社会各界亲自编写、参与编写、修改编写的歌曲,根据现有的资料有《金鱼歌》、《风车歌》、《南通学校祝先师歌》、《江苏省之歌》、《南通公园歌》、《垦牧乡歌》、《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歌》、《各校营教练运动歌》、《毕业歌》等。在这些歌曲中,爱国主义思想仍然是他创作的主旋律。民国二年(1913年癸丑年)2 月26日教育部致函蔡培源、张謇、严复、梁启超等人,商请撰著国歌一事。张謇先生撰著一首歌词《拟国歌》其中几句是:“仰佩天之高高兮、首昆仑祖峰……巍巍兮尧舜,天下兮为公......昆仑有荣兮江河有光,呜呼昆仑其有荣兮江河其有光。”其歌词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在1918年写的《江苏省之歌》中,歌颂江苏的悠久文明及大好的河山,沉痛地感叹满清王朝丧师辱国:“哀哉沪宁,蜿蜒铁道,利权何日恢!”他在1921年写的《垦牧乡歌》中,表现了开发家乡的壮志豪情:“我田我稼,我牛我羊。我有子弟,亦耒亦耜,而冠而裳。”他始终用歌曲教化民众、激励民气,他在1922年写的《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歌》和《各校营教练运动歌》中,热情赞扬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勇武精神:“旗章五色鸢隼飘,左手执枪右秉刀。秋以讲武左训昭,士不可弱兮气不器。君不见西风送雁遥,联翩有序兮天际行高。”鼓吹全民皆兵、练武止伐的思想。他对年轻人寄以莫大的希望,在逝世那年(1926年)还为广大青年学生创作《毕业歌》,这样写道:“今日桃李,他日苍松,前途正无穷。有志竟成,发愤为雄。千城之选,家国之荣。”他也很重视歌曲的文化休闲作用,1917年他写的《南通公园歌》,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公园是市民的休闲胜地。
3 建造剧场繁荣戏剧
张謇一贯重视戏剧音乐对民风淳化的教育作用,所谓“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他认为发展戏剧音乐,普及戏剧音乐教育,一定要有一个阵地,于是下决心建一座现代化的剧场。于是,他参考了日本、上海、北京等地大剧场的特点和本地西公园剧场建设的经验,将剧院设计交由工程师孙支厦负责,欧阳予倩亲自参加审定图纸,由上海邬松记承办营建,上海求新铁厂承办座椅。工程于1919年夏动工,11月1日竣工。这个剧场外观呈马蹄形,由观众厅、舞台、四合院演员宿舍和梅欧阁等组成。观众厅分上下两层,近1 300座位;舞台设施齐全,设备先进。为了表达更改旧俗,树立新风的宗旨,将剧场取名为“更俗剧场”[3]。这个剧场无论建造理念、造型轮廓、设施配备,在当时中国独树一帜,罕见其匹。剧场建立初,张謇邀请梅兰芳献演《贵妃醉酒》,与欧阳予倩同台献艺。梅兰芳在1920—1922年间先后3次在这个剧场演出,使南通的戏剧氛围愈加浓烈。更俗剧场,堪称当时戏剧改良的实验基地,戏剧音乐教育的良好课堂。
4 大力改革戏剧音乐
为了改革和发展戏剧音乐,培养一批戏曲音乐人才,张謇一心想办一所新型的戏剧学校。张謇于1919 年9月在南通创办了伶工学社,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为我国戏剧音乐改革提供了实验阵地。伶工学社的建立,大大优化了南通的音乐环境,使南通成为中国戏剧音乐改革的引擎。
1916—1919年间,张謇给梅兰芳先后写过9封信,商量筹建戏校事宜。梅兰芳十分赞成与支持张謇的想法。在友人杨徽生的引荐下,当时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欧阳予倩进入了梅兰芳的视野,梅兰芳阅读了欧阳的《予之戏剧改良观》,觉得欧阳是一个发展戏剧音乐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向张謇大力推荐。求贤如渴的张謇立即派薛秉初到沪约请欧阳来通,既作短期演出,又就戏剧改革问题进行具体商谈。欧阳欣然应允,并带了查天影等角色来通,在西公园剧场演了4天戏。张謇与欧阳会晤,“彼此谈得很投机”[4]。欧阳回沪后,把同意办戏校的计划写信告诉张謇。于是,策划了4年之久的南通戏校也就正式着手进行了。9月中旬,伶工学社正式开学,前后仅用了3个月时间。张謇与梅兰芳在民国初年就有了交往。当时欧阳的演出在中国南方也很有名,故有“北梅南欧”之说。张謇心想:如果让梅欧互融共进,岂不是对中国戏剧音乐有更大的贡献?对这个想法,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有所披露:“中国的戏剧界,向来分的派别很多,你倾我轧,各不相下。我父认定,中国艺术方面,总得优秀分子集合起来,协力改进,方能昌明。所以,我父对梅兰芳、欧阳予倩的各树一帜,觉得有调和联合、共图中国戏剧改良、光明艺术之必要,所以,他在南通新剧场内建了一个梅欧阁。”还在更俗剧场兴建期间,张謇就完成了梅欧阁对联的创作(对联为: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在剧场前门楼上特辟一处,名曰“梅欧阁”。南北两位艺术大师同演于一台,不仅是南通的盛事,也是当时全国艺术界的大事。伶工学社、更俗剧场和梅欧阁的创办,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中国戏曲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辟了中国近代戏剧教育的道路。
5 鼓励音乐艺术研究
在构建南通音乐环境上,张謇一方面致力于音乐的社会普及,在学校里开设音乐课,另一方面他很爱惜并注意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鼓励和支持音乐研究,从而引领和推动音乐普及。譬如在他创办的学校里给艺术大师提供展示才艺和传承国乐的平台。民国初期,南通有两位器乐艺术大师,一位是琵琶大师沈肇洲,一位是古琴大师徐立孙。1917年,张謇聘请沈肇洲为通州师范学校音乐老师,教授国乐琵琶。徐立孙先生本是张謇先生于1909年创办的江苏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的学生,师从沈肇洲学琵琶,学业优秀,后来徐立孙转学古琴。1921年,张謇聘请他到第七中学和通州师范任教,并参与编写第七中学的校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鼓励和支持建立梅庵琴派。梅庵琴派是民国初年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它的创始者是山东诸城人王宾鲁(字燕卿)先生。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的前身)于1911年聘请古琴大师山东诸城王燕卿教授古琴。设帐梅庵,传授弟子。南通徐立孙、邵大苏等均为其高足。徐立孙、邵大苏将王燕卿先生的《龙吟观琴谱》残稿(琴曲14首及琴学理论)于1923年汇编改名为《梅庵琴谱》。1929年徐、邵二公在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广传弟子,深入开展琴学活动。琴谱、琴社都冠名“梅庵”[5]。张謇先生深知音乐学术研究对繁荣音乐的意义,鼎力支持。梅庵琴派的风格20世纪20年代在大陆传播,50年代后很快流传台湾、香港、美国等地。梅庵琴派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一反某些琴派唯“清澈淡远”的艺术观,而以中国传统音乐整体美学把握为基础。吸收消化了包括西乐在内的特别是中国民间音乐方面的元素,以其浓烈的韵味,独特的句法,鲜活的动律而标新立异于原有的各大琴派。他追求“清澈淡远”与鲜明的生活性、人民性的有机交融,以人为本,以审美听觉为第一标准。梅庵琴派的琴学理论独树一帜。在琴界普遍以蕤宾为变徵,而梅庵琴派却以仲吕为变徵,与西乐自然大调不谋而合;更与古琴“慢宫”、“紧角”各降升到一律相吻。
6 结语
从学校音乐到社会音乐,从戏剧音乐到学术研究,张謇付出了许多心血。近日报载,从“点”到“线”:区域文化研究走向深入,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6]。“点”上的音乐文化研究对于“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时空看,中国属于“大陆—海洋”型文化,在古代大陆文化特征较显,近现代海洋文化特征较显。地处长江末端的古代南通,溯江而上的荆楚、巴蜀文化,夹江两岸的吴越、齐鲁文化都影响着南通;作为大江入海口的近代南通,得上海开放风气之先,特别是音乐文化所受影响迅速而直接。同样,南通的近代音乐环境,对周边也有反向辐射作用,虽然它是一个微观,但对中观乃至宏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1]南通公园日报[N].1919-11-27.
[2]詹皖.民智兮国牢——对张謇为我国早期校歌文化所做的贡献的研究[J].中国音乐,2011(4):220-225.
[3]杨谷中.张謇与戏剧改革[A].张绪武,梅绍武.张謇与梅兰芳[C]//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155.
[4]马金科,王晓静.近代戏曲改革的先驱——张謇[A].张绪武,梅绍武.张謇与梅兰芳[C]//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143.
[5]詹皖.梅庵琴派的历史渊源与曲操风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77.
[6]郭潇雅.从“点”到“线”:区域文化研究走向深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1.(责任编辑:马斌)
On Zhang Jian’s Role in Modern Music Environment of Nantong City
ZHAN Wan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Zhang Jian was not only a patriot,industrialist and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but he also wrote school songs to enlighten the people’s wisdom,built a theatre to prosper drama,reformed vigorously the drama music and encouraged the research on the art of music,all of which made him a figure of undeniable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music.
Zhang Jian;Nantong;modern;music environment
A
1671-6191(2014)01-0030-03
2014-01-16
詹皖(1962-),男,江苏海安人,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音乐史、南通民间音乐文化、扬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