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性恶论”与“性善论”之比较

2014-04-17张子申潘多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性恶论性善论学说

张子申 潘多英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0034)

浅论“性恶论”与“性善论”之比较

张子申 潘多英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0034)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有恶的道德价值,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加以证明。两种学说出发点和形式不同,但最终的目标一致,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对后世的学说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恶论;性善论;道德建设

一、“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区别

而师出同门的孟子与荀子对人性论的主张截然相反。总结起来,两者主张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但是需要后天自觉的有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善得以升华;荀子认为的人性是指还未进入社会的时候,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恶的种子,在荀子看来,人类一切恶的源泉来自于欲望。

其次,孟子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即先规范自己,再去把道德推于外。荀子则认为道德的修养在于外力使然,强调外在的礼仪,法律对人的约束 ,人应该有目的,有方向的去择人,即内因,荀子在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外在约束性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二、“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联系

荀子与孟子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弟子,两者师出一家,因此思想以及观念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儒家学说的耳濡目染,所以两种观点相互补充、批判,不可独立长存。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相同之处。两种学说的最终目标都是释放发展人性善的一面,孟子的“善”是存先天去后天;荀子的“恶”则是去先天展后天,他们最终的效果是一致的。

其次,“性恶论”与“性善论”的相互补充,丰富了人性学说的体系。对于人性的说法,性善论与性恶论就达到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学说的理论有着补充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信仰任一理论的信仰者来说,在彼此的唇枪舌战中,可以使自己的学说升华,达到另一个理论高度。

三、“性恶论”与“性善论”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性恶论”与“性善论”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思想,对后世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现实实践能力都有突出的贡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意义与现实情况的契合,赋予了两种学说价值。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以及道德建设方面整体水平还是有一定高度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就使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其中也不乏道德问题,因此,国民道德素质也会有所下滑甚至沦丧,种种道德问题浮出水面,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道德标准就有了用武之地,道德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难以用完全的法律来制约,只有广义上的儒家道德的善恶的评判标准来制约,而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一心向善,结果都是保持或加强人们的善心。

第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对当代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学说虽然说法及主张不同,但是两者的追求以及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从善。孟子的“性善论”着重强调的是主体方面,即人,只有个体的道德水平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才能提升,孟子强调人们心中有善,一是要去行善,二是当别人行善之后要心存感激;荀子的“性恶论”则是克服先天发展后天,即是去除先天的恶的习性。社会上应该有道德方面的制度来约束,荀子的观点注重客体的作用,强调社会道德制约的力量。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纪出版社,2004.

Comparison of "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 and theory of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Zhang Zi-shen, Pan Duo-ying
(Marx's College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Xunzi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evil" that the moral value of human nature is evil,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encius "theory of goodness" advocates human goodness and virtue by everyon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of prove it. Two theories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rm is different, but the end goal is consistent, both opposite and unified, bot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 theory of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moral construction

B222.6

A

1000-9795(2014)01-0026-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4

张子申(1989-),男,从事中国哲学方向的研究。潘多英(1987-),女,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性恶论性善论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以荀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性恶论之浅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启示
荀子人性论:性恶论,还是性朴论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