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少数民族老年健康文化试论

2014-04-17熊月铭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老年人民族文化

熊月铭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重视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康状态、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老年健康文化是指为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身心良好状态而创造的精神、物质的劳动成果或财富,能开启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心智,指导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环境。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老年人口的健康文化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挖掘传统的老年健康文化,了解老年健康文化的现状,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老年健康文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确立新的健康理念,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社区老年健康文化,共同构建和谐老年人口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文化事项与老年健康

西南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传统,且蕴涵有丰富的健康观的内容。其中饱含着文化蕴意的独特祝寿习俗、独具特色著称于世的民族药理、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民族体育以及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舞蹈、节日,无不体现了民族地区老年健康的文化背景。积淀于他们心灵深处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息的劳动精神、良好的民族心态、朴实自然的生活习惯等都是现代健康理念追求所值得借鉴的优良处方。

1.民族祝寿习俗与老年健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南少数民族几乎都把尊重老人看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极为重要的礼节,都有为老人祝寿及祈福的习惯及方式,反映了对老人的重视与尊敬,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的安慰,为他们安度幸福晚年创造了条件。 如:毛南族中年过六旬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民间称之“倒马”。“倒马”就要“扶马”,俗称“添粮补寿”。其意如同一匹千里马,跑过千里到了站,要想继续跑,就得添加草料,补充元气。他们认为老人体弱多病,吃了百家米就会早日康健,延年益寿。故其子女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置办酒席宴请亲友。来客各带上三、五斤大米,还用红纸剪一个大的“寿”字,贴在一块蓝布或黑布上,称“寿屏”,送给老人表示祝寿。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专门给补寿的老人吃用。又如在仡佬族社区,每逢年过古稀的老人大病痊愈后,亲人便要聚集在厅堂上跳“牛筋舞”,向老人祝寿。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大家举杯向老人祝福,祝福他身体强健,生命顽强,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类似风俗在其他民族中也都存在且至今广泛流行,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2.民族医学与老年健康

中国医学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医药是西南各民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多发病、疑难怪病的医治有独到之处而著称于世。如“乌鸦症”,突然昏倒,全身皮肤发乌,唇发紫,脉弱或停,苗医根据发乌、发紫、脉停几个症状就能立即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无丰富的医疗经验是办不到的。对这类急性病,苗医多用放血法、灯火法、火针法、刮疹法,同时按病情辅以内服外敷,收效甚捷,深受各族人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欢迎。在仡佬族社会流传有罐罐茶治病法,居住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仡佬族,用它治病,也有悠久历史,其中有一种对治疗老年人咽炎效果良好的方法,即将适量的蜂蜜,参入煨好的热茶内,口服,能润肺止咳,治疗老年人的咽喉炎。在黔东北石阡一带的仡佬族,选用苔茶煨的罐罐茶,喝后不仅使人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心情舒畅,中老年人常饮罐罐茶,可抗衰老。此外,在西南民族地区还广泛存在着一些赤脚医生,他们大多掌握着常见病例诊治医疗的方法,有的还持有偏方,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生病后因经济拮据常不会轻易去医院治疗,一般会选择找赤脚医生诊断治疗,或自己根据经验寻找草药医治。

3.民族体育与老年健康

西南民族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斗牛节”、“赶秋节”、“龙船节”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颇具特色。其中不少体育活动项目世代相传,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以收到锻炼和增强休憩的效果,又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老年人不仅十分重视传统民族体育活动,能够愉悦身心,并且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施秉、台江一带清水江沿岸龙船节龙舟竞赛的民间规则中,参赛人员由鼓头(1人)、锣手(1人)、水手(38名)、撑篙手(1人)、舵手(1人)组成,鼓头一般是由全寨民主推选产生,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且一年一换。在苗族东部方言的四人秋、八人秋、十二人秋的娱乐类的体育活动中,在立秋这天,秋千前站着“立秋老人”——秋公秋婆(一个老公公扮演秋公,一个老婆婆扮演秋婆,秋婆手里拿着稻谷穗、包谷、黄豆等作物,以示今年苗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吉祥),立秋老人先说几句吉祥如意的话,然后唱“开秋歌”,并亲手转动秋千,即算开秋,开秋后,男女青年便可自由转秋千了。可见老年人在民族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对老年人价值的肯定,也是使老年人融入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身心健康,同时也反映出少数民族期盼“老少吉祥”的民族心理。

4.民族艺术与老年健康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西南壮、苗、侗、傣、藏、布依、水、彝、瑶等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懂点舞曲、会点舞步。如苗族、侗族族聚集区的古歌,又称“大歌”,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其曲调和节拍深厚练达,拍节分明,矫健刚劲,演唱者多是阅历丰富、懂得苗族古俗古史、谙悉苗族诗歌格律和乐曲的老年人。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和假日,他们汇集于铜鼓坪和跳花场上,或打鼓、或吹笙,男女老少翩翩起舞,通宵达旦,尽兴方休。他们就是在歌唱和舞蹈当中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因舞蹈既象征着友谊和平与团结战斗,又象征着爱情、幸福和民族的繁荣昌盛。通过舞蹈,老年人可以互通信息,把握社会的动向,培养开朗的性格,而苗族人民可以从舞蹈中得到爱的温暖,除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还有尊老携幼之爱,更感受到希望和力量。可以说,民族音乐、舞蹈、节日不能缺少老年人,而它们赋予老年人的是积极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积极健康心理,使老年人开朗乐观,愉悦身心,晚年生活得以丰富。

二、西南少数民族老年人口的健康观及健康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与衰弱,而是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概括的说就是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完美。生理是指身体各系统无疾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则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在经济不发达的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伴随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需求也相应增多,关注民族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现状,已刻不容缓。

1.身体健康

勤劳简朴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其传统的健康观,它不同于传统儒家的“修身养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少看到有些老人闲着不做事情,80岁以下的老人基本上都在参与家务活、农业生产、照顾孙辈等劳动,农村70岁左右的老人下地干活随处可见。他们基本上会活到老做到老,直至自己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止。即使现实生活中这种劳动或许会带有无奈性,但这种纯朴、不息的劳动观是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普遍持有的。

尽管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农村推行实施,民族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比较高,2013年贵州省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214万人,参合率达到98.72%;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651.52万人,参保率达到96.38%。但目前的状况是,民族地区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尤其是大部分农村卫生院(所)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医疗保障可及性差,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不高,再加上不适宜的医疗市场化运作及其医药价格、住院费、治疗费等的居高不下,使一些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买不起药、看不起病,甚至不敢看病。且农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因长年劳作,劳动强度大致使患病率高,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又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而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他们子女本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故易出现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后看不起病而撑着、拖着和扛着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留守老人中有39%的老年人身体差,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和慢性病,本该安度晚年的老人,却因劳动强度的加重和照看孙辈的重担,承担难以承受的责任,这极大地影响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具有完善、健全的个性、情感和智慧,使心理达到和谐的发展以良好地适应多种环境,此外,还能有效地防止生理、心理疾病的发生及加快患者的康复。

因现实原因,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且差距显著。同样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有较健全的老年娱乐设施和健身场所,有着极丰富的“广场文化”,老年协会与老年活动室积极地发挥着作用,老年大学亦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所有这些都为城市老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而农村社区由于老年协会及老年活动中心多不健全,致使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且因老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女性高龄老人不识字、不会汉语也听不懂汉语,看电视也仅是看看画面,这样便连极单一的娱乐生活都无法享受。

一般来讲,家庭和睦的人家,老人的生活来源、生活照顾有一定的保障,精神上也能得到应有的慰藉,也会有较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相反,则会使老人缺乏安全感,心理状态不佳。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特别是当老伴去世后,生活上无人悉心照料及问寒问暖,老年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要求便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也不断地增强。据2008年贵州省老龄委关于“贵州少数民族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调查”的调研结果显示,留守老人中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孤单的有29%,偶尔感到孤单的有46%,尤其是留守老人中的丧偶、身体状况差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老年人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大多数老年人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对子女外出打工,大多数留守老人表现出非常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子女打工赚钱改变家庭生活条件,又希望子女留在身边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常常流露出无奈的神态。可见,民族地区的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十分单调,消遣方式单一,特别是留守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易产生孤独感,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直接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所呈现的状态。主要体现为老年人的“生存性社会适应”以及“发展性社会适应”,具体是指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以及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态度等因素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较大,年龄还不是导致其社会适应困难的直接因素。良好的发展性社会适应能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能够促进生存性社会适应,这也是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呈现出城乡差异。在城市,老年人因为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多,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多,对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多,在社会适应方面感觉相对轻松,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能够充分地享受信息社会的物质成果,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积极采取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农村老人,这些方面都相对较弱,由于现实生活条件较差,大多不能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听天由命的观念较强,做事偏于保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只能是等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很少主动采取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权益。

据调查,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条件较差的老人,在心理上会认为自己是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而将自己定格为一种消极的老年形象,认为这样使社会消耗了更多的资源照顾他们。这种较差的社会适应原因主要是:自身经济收入少,生活贫困;自身身体状况不佳;医疗费用高,不能满足其医疗上的需要。对于这些导致部分老人对适应社会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社会如果能够在社会保障方面等方面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改善其生活条件,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的主动性,无疑会改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的状况。

三、西南少数民族老年人口健康文化建设展望及其途径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并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并在其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2013年12月7日,国家计生委明确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和谐人口文化建设。因此,我们不能谈老色变,应当正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以科学的对策迎接老年化的高峰浪潮,构建“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民族社区。

老年健康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往家庭和睦、邻里和顺、上下和敬、政通人和,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没有和谐人口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而和谐的老年人口文化应当包括老年健康文化、老年价值文化等内容,并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为目标。

在对待民族地区老年健康文化上,笔者认为,各民族都有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各民族群众为之自豪的,其在记录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不能只是在传统老年人口文化中汲取养料,对于传统老年人口文化中那些腐朽的、消极的,不利于人口发展的东西则要坚决摒弃。但是,我们同样也要反对那种对民族传统老年人口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或一概排斥的态度。未来老年人口的发展战略,必将不只限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能从历史的宏观的视野和高度给予民族社会人口发展终极的人文关怀。

因此,笔者认为,西南民族地区老年健康文化未来展望应该为:建立在和谐、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满足为基本内容,以健康、积极、和谐为特征,以实现老年人口群体健康基础上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全面发展,使以健康、积极、和谐为主要内涵的老年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西南民族地区老年健康文化的目标,笔者认为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为实现民族地区健康老年化,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提供保障。第二,建立有利于健康老龄化的法制环境,制定能够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的地方性法规。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在组织管理老年工作中的作用。第四,进一步建构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新理念来解决家庭养老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家庭中弘扬孝文化新理念;其次,在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弘扬孝文化新理念;再次,在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事业方面要弘扬孝文化新理念;最后,弘扬孝文化新理念体现在老年人个体上,就是要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及社会地位,创造孝文化新理念的和谐的人际环境。

[1] 潘定智.民族文化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210.

[2] 世界卫生组织. 组织法[S].1946-04-07.

[3] 贵州省老龄委.贵州省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研究[G].2008.

[4] 张健,张学义. 对老年健康文化的思考[A]. 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3).

[5] 穆光宗. 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新型老年文化[J]. 南方人口,2000(3).

[6] 陈贤滨. 农村老年文化活动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 陈友华. 社会变迁与老年文化重构[J]. 人口与发展,2013(5):78-88.

[8] 皮海峰,徐永丽.和谐社会视坚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老年人民族文化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