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郑和下西洋出发地选择

2014-04-17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太仓长江口船队

甄 远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 201306)

0 引言

郑和七下西洋,都以长江口为其远航出发地。这既是长江口海运优势的必然胜出,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明智选择。本文兹从三大方面,予以论述。

1 长江口海运历史绵远

长江是条天然巨龙,长江口是这条巨龙的入海吞吐口。天然形成的优越条件,形成了长江口航海航运的必然优势。

人们利用长江口航海航运的历史,已有二千年矣。远在春秋吴王时期,长江口海运已斐声天下。据《舆地志》载述,春秋时期,长江口南岸已聚居有濒海为生计的船民。这些船民或下海涉洋,捕鱼捉虾;或凭籍贯通湖海的娄江,运送太湖流域丰盛粮米由海路北上,直达辽东。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东夷侵吴,吴王亲征,夷人不敢敌,收军入海,吴亦入海逐之”。为此,春秋吴国就在此处设立“东仓”,储囤军粮,驻军防御。这就是太仓之名的缘始由来。娄江口既是军囤粮仓,又是海防要地,这种状况延续秦、汉,直至三国。据《三国志》记载,嘉禾二年(233年),东吴孙权曾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赍金银珠宝、九锡备物,泛海济渊(辽东公孙渊)之军食”。据考,当时的东吴大军,是由长江口始发,驾乘近海沙船,横渡长江,抵达黄海,再沿苏北沙岸北上山东半岛,转古登州直航辽东,而增援公孙渊的。与此同时,孙权曾派中郎将康泰和朱应泛海寻访扶南国。康泰、朱应督率船队,于吴大帝赤乌七年至太元元年(244-251年)间,远涉南海百十余国,历经七年时间,才得以返回长江口。

隋唐的漕运海船,从苏州城内河始发,出长江口入海。盛唐诗圣杜甫《前出塞》诗曾云:“吴中转粟帛,泛海陵蓬莱。”太湖流域的稻米漕运,并不是由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北运,而是经由长江口入海。入海后,沿苏北海岸北上,分为两路:一入山阳(盐城)的淮水口,经淮河抵盱眙,再顺隋代大运河之通济渠,直运洛阳;一是继续北上,沿山东半岛海岸线,转登州、蓬莱,驶向渤海,或北上辽东,或西向经海河口达涿郡(涿郡,郡域范围涵盖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天津两市,郡治在今河北涿州)。隋唐两代的漕运,奠定了娄江口“通海门户”的地位,太仓港口也因之形成。因漕运,当时的太仓港被呼为“澛漕口”。娄江口在隋唐时也已成为“通番门户”。唐朝,中国和日本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遣唐使船队数次从娄江口乘船返航。宫本泰彦撰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指出:“前期遣唐使以北路涉黄海于山东登陆为主;后期则以南路泛东海入长江口港湾泊岸,再经苏州转大运河趋唐都长安。”这条航线被称为“南线北路”,其基本走向是:由娄江口入海,沿扬州、楚州(今淮安)海岸北上,再向东偏北横越黄海,直抵日本肥前(今佐贺县)松浦郡的值嘉岛(今日本平户岛),然后驶向筑紫的大津浦(今博多)和难波。这段航线路程很短,遇上顺风,只需三、五天。最多十天就可抵达。

澛漕口在五代动乱中衰败,逐渐失去“通海门户”优势。北宋时期,有苏州本地人范仲淹担任苏州知州,立命开江指挥营大力拓浚娄江,娄江口才又恢复“岸宽水深,势若大海”的壮观气象。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知州范仲淹又亲临海滨,率兵民开茜泾等五大浦,拓浚澛漕塘以通娄江,派兵驻守,运粮济军,遂成集市。”自此,“海舶交错入口,商旅驻足,异货盈衢。”

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港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南宋期间的上海亦渐由一个滨海小渔村,发展成为拥有市舶提举司的商贸市镇。“迨宋末,该地人烟浩穰,海舶辐辏,即其地立市舶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这两大港口的勃兴,对于澛漕古港是个莫大的挑战。然而,澛漕港还是抓住了发展机遇。这机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海防水师;一是北方移民。南宋初期,抗金名将韩世忠率师驻防娄江口,娄江两岸成为水师营寨和军用码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间,韩世忠赐封为蕲王,任江南道制置使,统兵水师,屯军青龙港、江湾和娄江口一线,并且屡败金军。南宋偏安江南,北方富豪大户大批徙来江南。于是,在娄江口南岸崛起一镇,名为张家行(在今浏河镇南张家宅)。张家行故名思义,是以张家宅为中心而形成的新兴海口集市。这一集市以北方移民居多,而南来商务游民也为数不少。而且还因为,水师营寨驻防江北,军用码头集聚南岸,南岸遂首先成为水师军营的物资供给处,并由此带动了船务盐政、渔市菜场、粮仓货栈等行业。因之,有记载说,张家行是“兵民杂处”的集市。又富豪奸民利用其便利优势,“广收米斛,驾船私贩,或南或北,获利数倍。”张家行集市也就日市熙攘,夜市勃兴。南宋绍兴年间,在澛漕港设有市舶务,并建有“市舶务廨舍”;张家行则设市舶场,澛漕“每月,由市舶务委员轮差专职一名前去监管。”监官的职责是:“招邀海舶至口岸,即以市舶法援例抽解。”与此同时,娄江口内因建有修船场之便,渐渐发展起民营的造船场。这些造船场,主要建造“平底沙船”(沙船型,是长江口和苏北地区间交通航运的主型海船,沙船为平底木板船,适宜浅海航行),为来往于崇明姚刘沙船户而建。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成功地将江南漕粮海运至京畿。从此,开创了大元帝国的海道漕运史。朱清、张瑄原为南宋末年的海盗。《太仓州志》记述:“朱清,字澄叔,崇明姚沙人。宋季佣杨氏,贼其主,避迹捕,亡命入海,与张瑄为群盗雄。两人结亡,赖椎劫海。”《嘉定县志》载述:“宋季张瑄者,八都人。少无赖为群盗,即能分部曹伍,指示抄掠,为海滨患。已,事败被获。浙西提刑洪起畏夜梦录囚十八人中,有一人忽化为虎寤而异之。质明,求盗送囚簿对,数与梦合。而瑄貌特伟,洪因贷勿杀。瑄去,仍出沒海上,不可踪迹。”时势造英雄,也是朱清、张瑄该交大运。元朝一统,坐镇大都,急需借海道南粮北运,便诏令招募海师。朱清便趁此机遇,劝说张瑄改邪归正。至元十二年(1275)两人降元,被授予提刑节制,统领所部水军。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颜,首遣朱清、张瑄之海船,护送载运南宋库藏图书册籍,从海道运抵京城。刚抵京城,恰逢朝廷决议海运。伯颜大喜,立即推荐了朱清、张瑄。元世祖亦当机立断,授朱清、张瑄金符,赐封海道漕运千户。从此,南宋海盗摇身一变,成了元廷海运功臣。朱清、张瑄也不负朝廷冀望,尽力漕运。使初时年运粮四万石,猛增至百六十万石。朝廷嘉奖,赐封朱清为都督海运万户。

海道漕运第一条海运航路,由朱清、张瑄首航开拓。《大元海运记》记述说,海运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由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捉隩,使于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今连云港)、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取成山路(今荣成),多有浅沙,行月余才抵成山”。这条航路是紧贴海岸线而行,浅沙多,费时长,而且只能行驶平底沙船。

第一条航路试行十年后,朱清建议开辟第二航路。据《海道经》记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朱万户(朱清)躬请长兴李福四朝奉,押运指引,自扬子江开洋,落潮往东北行驶,出离长滩,至白水绿水,径至黑水大洋,望北寻望延真(津)岛,使转成山(今山东荣成)正西行,便收入沙门岛,开放莱州大洋,收进界河。远不过一月之程,顺不过半月之限,俱至直沽,以致漕运利便。”《大元海运记》记述说:

自刘家港开洋,遇东风疾一日可至撑脚沙,彼有浅沙,日行夜治。守伺西南便风转过沙嘴,一日到三沙扬子江。再遇西南风色,一日至扁担沙大洪抛泊。来潮探洪,行驾一日可过万里长滩,才方开放大洋。先得西南顺风,一昼夜约行一千余里,到青水洋。得值东南风三昼夜过黑水洋。望见沿津岛大山,再得东南风,一日夜可至成山;一日夜至刘岛;又一日夜至芝罘岛;再一日夜至沙门岛。守得东南方便风,可放莱州洋。三日三夜方到界河口。前后俱系便风,经直水程约半月可达。

这条航路经直水程,确是一条捷径。但须时时候风,而且需闯荡风浪险恶的黑水洋。经试运,还是不便。

此时,有位海运千户殷实刚运漕粮赴高丽后回返,即向朝廷报告他率船队成功勇闯黑水洋,踏勘出的一条新航路。此一史实为《高丽史》所载,载曰:高丽忠烈王十七年六月,元遣“千户殷实、唐世雄,以船四十七艘载江南米十万石来赈饥”,迅疾而至。于是,元世祖很快就批复,立命实行此一新航路。《大元海运记》记述这条航路说:

自刘家港开洋,至崇明州三沙放洋,望东行驶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西至刘公岛聚艨取薪、水毕,到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至今为便。

这条航路极为便捷,若遇顺风顺水,仅需十天,即可驶抵直沽码头。由是,自至元三十年始,海运粮船便选这条航路。由于航程缩短,海道漕运改为春、夏两季开运。每年运粮,突飞猛进,从原年运量数十万石猛增至百万余石。最多一年,自刘家港发运的漕粮高达三百五十二万多石。这条新航路,也同时成为运送辽东、高丽漕粮的最佳航路。这条航路的关键是,一出崇明,要敢于直向东急驶,既利用长江口水势东流,又夹于黄海、东海的分界线上。待到外洋,即利用东南顺风北上,直抵成山头。所谓:“海门以出,洄沬粘天,奔涛接汉;”唯“鼓枻扬帆,截流横波”,全靠勇气胆识。这条新航路开辟,但漕运船只不能沿用平底遮风船。为此,朝廷即命江浙、福建等地大造“钻风船”,以适应新航路运粮。

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的四十六年间,共计海道运粮8 300万石。最多的一年,运粮352万石。从太仓港开航船只,最多一天为1 653艘。而漕粮运抵港口天津直沽,则“万船云集”,盛况空前(以上数据资料,引自元人赵世延、揭徯斯《大元海运记》,见《四库全书本》,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大元帝国的海道漕运,无疑是中国航海航运史上光耀千古的一章,也奠定了长江口成为中国海运中心的坚实基础。

2 长江口刘家港优势突显

郑和下西洋,是拥有208艘大小船只,汇集27 800多船员、海军将士的庞大舰队。下西洋船队中的宝船,长44丈4尺,广18丈,堪称海船“巨无霸”。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述云:下西洋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如此巨大的海舶,在长江口南北两岸的港口中,都无法接纳。相传,下西洋宝船自南京龙江关下水之后,暂泊于长江北岸与崇明三沙间的一段江面上,即今海门一带。直到,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凿浚吴淞江引太湖大水入娄江,娄江口才水势猛增。下西洋“巨无霸”宝船,才得以锚泊娄江口外港——刘家港。

永乐二年(1404年),三吴水域来了位二品大员夏原吉。夏原吉字维喆,湖南湘阴人,三朝元老,户部尚书,敕命治水(夏原吉事迹参见湖湘文化丛书《夏原吉集》,并对证《四库全书本·集部·夏原吉》)。治理三吴水利的关键,是疏导太湖之水畅通入海。太湖水入海,原有三条通道:一是东江,但东江已经堙塞;二是吴淞江,一度水势浩淼,却因河道弯曲,以致流速减缓,常有泥沙淤积弊病;三是娄江,直通长江口,流程短,易导泄。夏原吉敕命治水,首先“布衣徒步”,实地考察,“每至一地,征询耆老”,“日夜谋划”。最后,夏原吉采纳了当地贤达“制淞通娄”的治水方案。于是夏尚书当机立断,发动苏州、松江两府十万民伕,整治吴淞江。在吴淞江上游筑渠截流,开凿夏驾浦,将吴淞江上游之水引入娄江。由是,太湖之水尽流娄江,江水浩荡奔涌,直冲娄江口。《弘治太仓州志》记载云:娄江“不浚自深,水势汹涌”,“可容万斛之舟”,海舶可溯娄江驶抵太仓城南。处于娄江口的刘家港,立即呈现“娄江潮头赛钱塘”的壮观。明初太仓诗人高宗本尝作《娄江潮》(见明人桑悦编纂《弘治太仓州志》之卷十《诗文》)。诗放言赞美,并撰序文记叙道:“(江)潮平地涌起十余丈,犹雪山横江,雷霆震耳,变怪百出,如钱塘然。”

娄江口的这一突显优势,令郑和欣喜万分。于是,郑和立马决断,以娄江口刘家港作为下西洋船队的泊锚地。刘家港不仅是元代的海运中心,而且也是明代初年的海运漕粮的基地。当时的盛况,可从元末明初的太仓诗人袁华《别市舶司》(引自袁华《耕学斋诗集》,见《四库全书本》,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的诗句中,领略风采。诗曰:“诸番之国南海阴,岛居卉服侏离音;雕足椎髻金凿龈,犷鸷如鲁那可训。巨艘万斛樯桅林,夏秋之间来自南;象犀翠羽珠贝金,苏合薰陆及水沉。”从袁华的诗文中,已可知悉刘家港的三大优势。首先,元末明初的刘家港,业已成为一处盛况空前的“六国码头”。自元一代以来,刘家港迅猛发展,已经取代了唐代的番禺(今广州)港,宋朝的刺桐(今泉州)港,而跃升为中国的海运中心和商贸中心。“六国码头”,四海通商的优势,这正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亟待企求的优势。一是通过前来刘家港的番邦商船,可了解摸底西洋诸国的各项情况;二是可以招聘、吸纳来自西洋番国的航海人才,语言人才;三是充分知晓西洋各国的土特产,以及番邦所期待的物资状况。其次,刘家港亦是长江第一港,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各种物资,可通过长江及长江支流,源源不断地物流汇集到这里。例如,景德镇瓷器通过长江水运物流来此,是最好的运输方式。最后,娄江是连接苏州城,贯通环太湖流域物资运输的最便捷航道。环太湖流域,是我国最大的蚕丝产区,最集中的丝绸、棉织品生产地。这就为郑和下西洋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优势的支持。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商贸物资,极大部分都是先汇集刘家港,再在刘家港装运上船,充分体现了刘家港的这一凸显优势。

刘家港是处完善、完美的港口。太仓港由内港和外港两部分组成。太仓城建设成为一座内港重镇,行政中心;刘家港则为外港、海运码头区。港区长达三十余里,东起外港天妃镇,西达太仓新城南关。港区内“粮艘商舶,鳞次栉比;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税家漕户,番商夷贾,辐辏阓阛。琳宮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记。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的繁华景象,可从太仓名士郭翼的《昆山谣·送友人》(引自元人郭翼《林外野言》集,见《四库全书本》,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诗中窥见全貌:

吴东之州娄东江,民庐矗矗如蠭房;官车客马交驰横,红尘轧投康与庄。

鸡鸣闹市森开张,珠犀翠象在道旁;吴艎越舰万首骧,大帆云落如山崩。

舟工花股百夫雄,蛮音獠语如吃羌;水仙祠前海茫茫,鱼鳖作道虹作梁。

龙堂贝阙当中央,灵女媛歌吹笙簧;冯夷伐鼓相铿轰,或乘飞龙下沧浪。

大樯小樯火流光,翠旗摩云互低昂;左驱勾陈右搀抢,天子锡命下南邦……

内港、外港由娄江贯通。两港间三十里港区“筑长堤,铺砖道。柳塘花坞,应接不暇;渔歌牧唱,远近相和;名楼列市,番贾如归。而舣岸待潮之舟,不可胜计。”刘家港这一完善的市镇设施,就为下西洋庞大船队,近三万人的驻留、集散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使海外番邦商船进出口刘家港的安全,当地船户苏显和“老旧运粮千户”殷忠显、黄忠翊等,于沙浅水暗处,拋泊废船,“树立旗缨,指领各船出浅”,并画图张榜,晓谕船户。这样的标识导航,应是我国最早的港口导航系统。为了下西洋船队进口江海的安全与畅通,平江伯陈瑄特于长江口南岸筑垒土山一座,上置烽火台及表帜,以为海船导航。永乐皇帝十分高兴,特撰《宝山烽堠碑》文。《皇明大政记》载录曰:“平江伯陈瑄于嘉定县之江浦,筑土山高三十丈,为海舟表帜,赐名宝山,御制文立碑。”(《宝山烽堠碑》至今犹存,保存在上海浦东新区高桥中学校园内。)如此一来,刘家港的港航设施,渐显完美。

郑和等航海精英,在下西洋之前已作充分准备。这一准备的重要项目是海道航路考察。据向达整理的《两种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序》文载录,郑和偕同李兴、杨敏两人,曾奉旨考察东西洋:“永乐元年,奉差前往东西洋等国开诏,累次校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山形,图画一本。”史载:永乐二年(1404年)春,有倭寇出没山东半岛,严重威胁海运漕粮的安全。平江伯陈瑄迅即会同正在东洋考察洋流、海岛的郑和船队,协同作战,追剿倭寇直至高丽金州白山岛,焚毁倭船。当时,倭寇盘踞琉求群岛诸海岛。所以陈瑄先进军琉求群岛,正巧和郑和一行邂逅相遇。由是,《顺风相送》记录下了“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的航路。据《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现为厦门航海专科学院所收藏)载录云:

永乐元年,奉旨差官郑和、李恺、杨敏等,出使异域,躬往东西洋等处。开输贡累累,校正牵星、图样、海岛、山屿、水势图画一本。务能选取山形、水势、日夜,无歧误也。(抄录自福建厦门“集美航海学院”所藏手抄本)

可见,郑和一行的考察,北至高丽(今韩国)金州白山岛,南达南海诸岛直至曾母暗沙。显然,郑和一行在考察东西洋海域同时,也考察过沿海的诸多港口,如宁波、温州、平阳港,以及广州、泉州港。因此,郑和下西洋船队之所以选定刘家港,是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比较选择,是鉴于刘家港的多方面优势,才决断确定的。

3 下西洋船队在刘家港的丰厚收获

郑和督率的下西洋船队,于永乐三年(1405年)五月自南京龙江关起航,至夏六月己卯日(即公历7月11日)在太仓刘家港扬帆出海,在刘家港锚泊驻留一月期间,获得丰厚收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大收获:

3.1 人才收获

航海人才,是最大的收获。刘家港曾是元、明两代漕运基地和海运中心,拥有大批航海人才,自然而然地为下西洋船队所招纳、录用,虽然这些航海人才的姓名稀有人知。

海军将士,首先就地纳用。从《卫所武职选簿》资料来看,下西洋船队将士很多来自于苏州卫、金山卫、高邮卫,及其邻近的定海卫、宣州卫、全椒卫。大家熟知的武略将军周闻,及其他所属太仓卫将士,就是其中一支主力部队。太仓人费信,即是周闻麾下的一员战士。我们从《卫所武职选簿》中,尚可查到昆山籍总旗陆祥等将士的名录。而大多数海军将士都是先征调汇集到刘家港,再整顿、组织进下西洋船队。

医疗人才,有太医院院判陈以诚,现上海枫泾人;医官陈常,上海虹口区人;医官匡愚,太仓邻县常熟人;医士陈良绍,苏州人;医士陈贤,太仓人……都是我们已知姓名的医官、医士。

3.2 物资收获

元末明初,太仓拥有九大粮仓,又有海运粮船。太仓储备粮食和海运粮船,成为下西洋船队能“顺手牵羊”的物资。下西洋船队中的粮船,无疑出自刘家港当地。

大批量的丝绸、棉织品,下西洋船队尽可就地取材。因为刘家港所毗邻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松江,都是蚕丝、棉麻种植地和生产地,可谓所需物资一昼夜即可调运而来。

沿娄江两岸排列十余里的码头,为下西洋船队的物资装运、卸货,提供了高效、全天候的物流保障。

3.3 信息收获

元末明初的刘家港,号称“六国码头”。来自南洋“占城、渤泥、阇婆、暹罗”等番邦的商船,纷纷汇集刘家港,正如诗人许尚所赞:“蛮商认吴路,岁入几千艘”。因此,尚未出国的下西洋船队,已可获得南洋各国的诸多信息。

同时,刘家港又是我国通商海外民间商船的聚集地。如名声响亮的沈万山,太仓州大场(今上海嘉定)人,是下海致巨富的大海商;还有朱、管两姓也是下番而获巨富的海商;太仓顾氏及崇明顾氏,拥有官商联营的海商船队。元代漕粮海运功臣朱清、张瑄两大家族的后裔,皆是海运经商的大贾。太仓还有“两义士”陈宝生和孙天富,赴海外通番商贸,“所涉异国,自高句丽、阇婆、罗斛等国,凡十易寒暑而返”(引自王彝《王常宗集》有关“海商两义士”的记述)。

3.4 深感天妃妈祖的庇佑

刘家港有妈祖庙,南宋期间由航海北上的闽商出资修建。元代,妈祖庙业经大修升格为天妃宫,妈祖被赐封为“妙灵昭应天妃”。明代宣德五年(1431年)冬,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驻泊刘家港,郑和遂利用这一间隙,对天妃宫进行大修,重塑妈祖像,并立《通番事迹碑》(现藏江苏太仓市浏河镇天妃宫内,文载明人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八《道观》中),以纪实妈祖庇护下西洋船队事宜。记曰:

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之神,威灵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功,曷克康济?直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皆神之助也!

郑和下西洋船队感激天妃妈祖庇护功德的心声,碑记文字皆已尽情表达,毋须阐述了。

3.5 得益于平江伯陈瑄的鼎力支持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少年时,即随父亲陈友闻归顺朱元璋,东征西战,屡立战功,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驻守南京江防。燕王起兵“靖难”,陈瑄率江防水军投归燕王。朱棣登位,即册封陈瑄为平江伯,督责海运漕粮,镇守长江口。郑和下西洋的军粮,从太仓拨冗,陈瑄立即照单发放;下西洋船队急需海员,陈瑄即从漕运海船中选调配备。陈瑄还主动承担宝山烽堠工程,以为下西洋船队导航。在郑和六下西洋船队回归,却遭停航废船之际,陈瑄毅然出面,将大批宝船拖往长江北岸狼山脚下锚泊,并命守军予以保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船只,就启用了这批被陈瑄保护的海舶。陈瑄的正直与仗义,令郑和感激涕零。

3.6 闽商海客积极加入下西洋队列

来自闽浙沿海的渔船商舶,对刘家港的开发有极大贡献。福建泉州港,在唐宋时期是我国最大的外贸海港。蒙元一统,将原设在泉州的市舶所,北移至太仓。闽商便凭籍海航优势,挺进北上,以长江口刘家港为商贸桥头堡。《八闽通志》谓:有蒲居仁者,“官福建等处都转运使”,掌管与太仓刘家港间的海上贸易。明谈迁《枣林杂俎》有记述云:“闽粤人专贩海,今延及两浙、直隶(长江南岸的金陵、镇江、常州、苏州均属南直隶)。自太仓、崇明出洋”往来南洋。而吴郡、太仓的海商大户,亦多有徙居泉州、晋江者,利用闽地木材,打造海船。由是,下西洋船队中的航海精英,多出于闽海。如下西洋船队镇抚蒲日和、火长蒲马奴,原是蒲氏海商族人;阴阳官林贵和,福建莆田人;火长柳兴、柳荣父子,福建长乐人;世代水手郑受保,福建同安人;四下西洋水手朱尾达,福建漳浦人等(据范金民《〈卫所武职选簿〉所反映的郑和下西洋史事》文整理资料,载《郑和研究》2009年第四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船队选定长江口刘家港,为其远航海外的出发地,是郑和深思熟虑,充分调研的结果,也是明智的选择,正确的选择。谨以此文,为中国航海业发展及航海强国梦的实现呐喊!

猜你喜欢

太仓长江口船队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风场对夏季长江口外东北海域低盐水团的作用
春、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