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定向对促进中职学生技能学习的实验研究

2014-04-17仝宇光李淑萍孙浩雄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后测控制组定向

仝宇光 李淑萍 孙浩雄

一、引言

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的研究起源于教育心理学,其概念最早由Glasser于1972年提出,他根据人们对现实社会认同的差别提出了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和角色定向(Role ori⁃entation)两个概念。当个体为一定的目标而工作时可称为目标定向;当个体为获得快乐或满意而工作时可称为角色定向。Dweck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目标定向的两种反应模式:由于能力失配产生的消极反应模式和喜欢挑战而产生的积极反应模式。有学者将目标定向视为是成就动机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根据这一视角,Nicholls提出了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Ames提出了掌握目标(Mas⁃tery goal)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的二分结构。目前比较认可的是Elliot和同事整合前人研究提出的目标定向的三分结构:掌握目标定向、接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单纯关注目标本身达成水平的高低;接近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趋向对能力积极判断;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于使自己的表现不比别人更差或更愚蠢,指向于回避能力的消极判断。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拥有高素质工人的基石。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教育素质的劳动者。但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社会观念仍然存在,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仍把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万般无奈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不管是生源数量还是质量都每况愈下。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多的中职学生不知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出现了学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等不良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教学目标导向,把中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素养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文献研究,笔者认为把握合适的目标定向对中职学生技能的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关于目标定向的问卷测量研究较多,操纵目标定向并建立目标定向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非常缺乏。主要表现在:关注目标定向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实证研究不多;以中职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的目标定向研究非常缺乏。基于这种现状,本研究考察了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对中职学生技能学习的作用,找到适合中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技能的途径。

二、研究过程

1.被试的选取。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故城县职业教育技术中心电子应用技术二年级1班和2班的共100名学生,分成控制组1(27人)和实验组1(27人),控制组2(23人)和实验组2(23人),共进行6周的教学实验,地点在学校实训楼。

2.实验设计。共分成两个实验,两个实验均为单因素两水平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实验一自变量为掌握目标定向(两个水平:给予掌握目标定向;不给予掌握目标定向),实验二自变量为接近目标定向(两个水平:给予接近目标定向;不给予接近目标定向)。因变量为电子技能实训项目的成绩(百分制)。

3.实验步骤。一是前测。实验前首先对学生进行掌握目标定向测量和专业知识测量。根据测验结果,分成两个小组即控制组和实验组,保证实验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同质性。前测包含两个测验。目标定向测量量表:该量表为Vandewalle1997年编制的测验量表,题目为5点计分,经电子系两班的数据测得量表总体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7,学习目标维度、成绩接近维度和回避维度的折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3;0.86和0.7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专业知识测量:了解学生测量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计分方法是与本实验相关的知识10个题目,每空2分,满分30分。

二是目标定向的操纵。对于两个实验中的控制组而言,教师向学生讲解安装收音机任务所需要的电路原理图、元件参数表、检查元器件、安装焊接电路、调试收音机基本步骤和技能工艺要求,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实训过程中教师给予辅导,并在任务完成时做最后的成绩评定。对于实验组1:掌握目标定向组,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每完成一个子目标,教师给出相应的评定结果,以明确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学生相信自己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努力实现的,体会到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带来的成就感,共设置6个子目标,并给予出色完成任务(优)、完成任务(良)、基本完成任务(一般)、没有完成任务(差)4级等级评定;对于实验组2:接近目标定向组,也设置6个子目标,定期检验学生完成每一个子目标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与控制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激励学生要有超越其他同学的信心,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超过竞争者,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成绩接近目标定向。

三是间隔一天后的后测。包括两个测验。知识掌握测验:教师根据被试安装收音机的正确与否、操作的标准程度以及美观程度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知识迁移测验题:学生需要运用已经学习的安装收音机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共5题,100分。

4.实验结果和分析。第一,前测结果分析。实验一中,问卷平均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52)=0.584,p>.05,实验组前测问卷均分(3.37±0.48)与控制组均分(3.31±0.54)差异不显著;专业知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52)=0.822,p>.05,实验组均分(23.63±4.01)与控制组均分(23.85±3.18)差异不显著。实验二中,问卷均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问卷均分(3.34±.0.42)与控制组的均分(3.28±.0.51)差异不显著,t(44)=0.645,p>.05;实验组专业知识前测均分(24.52±.3.48)也与控制组前测均分(24.61±.3.34)差异不显著,t(44)=0.645,p>.05。

第二,实验组实验处理的结果分析。6个子目标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数、中数、众数均高于理论平均数,除目标3外,最小值也高于理论平均数,这反映了在两实验中,目标定向的操纵是十分有效的。

第三,后测结果分析。后测结果包括安装收音机的评定结果和后测迁移成绩。实验一中的评定结果进行关联性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X2=14.039,df=3,p<.01,实验组的优(n=8)、良(n=14)评定的频次要显著多于控制组优(n=3)、良(n=6);而合格、差的等级评定频次与组别的关联性不显著。后测迁移测验的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t(52)=4.28,p<.01,实验组后测的得分(M=88.74)要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M=80.81)。在实验二中,安装收音机的评定结果进行关联性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X2=11.947,df=3,p<.01,实验组的优(n=9)、良(n=11)评定的频次要显著多于控制组优(n=2)、良(n=1),合格、差的等级评定频次与组别关联不显著。后测迁移测验分数的T检验结果为t(44)=4.32,p<.01,实验组后测的得分(M=82.00)要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M=89.91)。

三、讨论

中职教育要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国内的研究多从加强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考评体系等角度探讨。然而,职业技能的持久提高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兴趣,并长时间维持对技能训练的专注。在技能训练领域,国内对培养兴趣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本研究选取目标定向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探讨。在技能训练中,面对困难的心理认知过程是维持兴趣的潜在原因。一些学生将其视为是自己能力低下的暗示信号,对技能训练持悲观的态度,阻碍了潜在能力的发挥;另一些学生则将其视为考察自己才智的必经之路,以迎接挑战作为证明自己努力的途径。面对教师的反馈教学环节,有的学生视其为对自己能力的威胁,产生心理危机并避免伤害自尊;有的则视为改善自己能力的机遇,渴望错误被纠正并获得提高。在目标定向理论看来,上述反应均属于人们处于成就情境(Achievement situations)中的反应行为,支配这一行为的根本动因是目标定向,即掌握目标定向,接近目标定向和回避目标定向。

本研究将这一目标定向理论实际应用于中职学生技能训练,以考察理论的效度。结果发现,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接近定向均能够显著促进中职学生的技能学习,并且两种定向的效果并无显著不同。究其原因,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对发展能力感兴趣,将学习本身视为终极目标,他们倾向于努力学习。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证实能力感兴趣,将学习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他们倾向于关注成绩、分数和超过他人。这两种目标定向都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最终促进技能学习的效果。

从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对未来中职教育技能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目标定向。我国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一部分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掌握本身、所付出努力的大小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提高技能学习的效果。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积极的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或技能的提高,而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需要每个人都有竞争向上的心态。培养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产生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不断进步的心理;另一方面会增加个人的自信心,使得自身能够不断对自己产生认可,证实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最后,学习目标定向和接近目标定向的培养要因人而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由于每个人在学习时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使掌握学习定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的培养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技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以鼓励,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最终达到为国家输送技术骨干的目标。

本研究是将目标定向理论应用于中职教育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回避的目标定向与上述两种目标定向的不同。此外,动态的考察目标定向理论的效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即在技能训练的开始环节、技能掌握的中间环节和技能定型的最终环节等不同的时间环节采用何种目标定向更为有效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后测控制组定向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定向越野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基于前后测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