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之角色学解读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乔伊斯斯蒂芬

杨 湘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之角色学解读

杨 湘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采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意识流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尔兰青年的成长过程。试以社会学中的角色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人公斯蒂芬的角色行为的变化过程,即从童年时的角色扮演、青少年时的角色冲突最后到青年时的角色创新。

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角色学

一、引言

角色(Role),原本是戏剧用语,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的专门术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社会和戏剧舞台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社会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个人是演员,每个人都以角色的形式按照规范演绎着各自的人生百态。于是“角色”这个词慢慢地走进了社会学而逐渐发展为一种理论。美国角色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最先明确使用“角色”这个概念,他把角色作如下的定义:角色是围绕社会地位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对于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人是社会中的人,角色也是社会中的角色,因此,“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秦启、周永康,2011:53)。此外,角色的性质是互动的,社会角色不是指具体的个人,而是存在于相对其他角色的关系之中,所以角色是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的连接方式。从角色学来看,人的角色行为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扮演、角色冲突和角色创新。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William Joyce,1882-1941)的自传体小说,采用意识流手法记录了敏感叛逆的主角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从童年至青年时期曲折的心路历程,包括对学校、社会与宗教的认识与反思,最后以这位青年看清都柏林社会的真实面目,义无反顾地踏上漂泊流浪异国之旅结束。本文将以角色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斯蒂芬的行为变化过程;探究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是如何从童年时的角色扮演、青少年时的角色冲突最后到长大成人后的角色创新的历程。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是指个人按照常规的角色期望和规范要求采取的实际行动,“角色扮演是社会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奚从清,2010:80)。角色期望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组织、团体及他人提出的对某种角色应该表现出的符合其身份特定行为的期待与要求。每个人都在社会体系中占有位置,所以就会拥有相应的角色期望。角色观点认为个人角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角色期望,一个人的角色行为越符合角色期望,他则越成功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因此角色的扮演主要依赖于角色期望,即他人对角色的理解。因幼儿年纪尚小,尚未形成自己的是非观,极其容易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故成功的角色扮演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幼年时期。《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童年时期的斯蒂芬的角色行为就处于角色扮演阶段,其扮演的角色包括子女、学生及公民角色。

首先,子女角色的扮演。父母是孩子出生之后首先见到并与之相处的人,所以孩子对父母持有最高的信任度。斯蒂芬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他很爱并且尊敬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话言听计从,严格执行父母的教导,例如在克朗戈斯伍德基础班努力用功,然而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有一次一个高年级的叫韦尔斯的学生想和斯蒂芬交换东西遭拒,于是他就把斯蒂芬推到方形臭水坑。斯蒂芬因为这个恶作剧生了一场病,可是想到父亲平时教育他“不论干什么事,决不能出卖自己的伙伴”( 黄雨石,1983:19),还有他从小就学会的戒律要求他摒弃个人情感,接受道德的约束,于是他忍气吞声,没有告发韦尔斯。斯蒂芬的母亲玛丽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非常盼望他长大能担任神职。牧师是爱尔兰人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没有能比传递上帝的福音更荣耀更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学生及公民的角色扮演。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对他们的角色期望则是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继家庭期望之后,学校期望对于斯蒂芬来说是另外一套理所当然的约束其行为的准则。他在学校权威者面前力图做一个温顺的服从者,“他一次也没有表现出不服从,也从不让好捣乱的伙伴引诱他改变默默服从的习惯,甚至当他对老师的陈述有所怀疑时,他也从不公开地表示出来”(黄雨石,1983:180)。此外,他角色扮演的成功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公民这一角色上。对于社会中的一员来说,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是遵守爱尔兰社会的一切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他的同学赫伦评价他说:“迪达勒斯是模范青年,他不抽烟,不遛市场,也从不和女孩子打情骂俏,也不说脏话”(黄雨石,1983:70)。由此可知,童年斯蒂芬一丝不苟地遵循着来自父母、学校和社会的角色期望生活和学习。

三、角色冲突

角色概念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个体,群体,社会互交作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多变性决定了角色扮演的艰巨性”(奚从清,2010:14),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成熟,个人与角色间的冲突会出现在社会活动中。“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指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产生不协调时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常见的经验,“由于缺乏技术或因为在期待和他的个人性格之间存在不一致,所以会导致一个人在表演角色时出现困难。”(秦启、周永康,2011:115)角色冲突一般出现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青少年叛逆敏感,对许多事物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态,不可避免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期待发生分歧。在小说中,进入青少年的斯蒂芬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处于萌芽状态,故其角色行为与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开始发生矛盾和冲突。正如小说中写到,“他总不时听到父亲和老师们的劝导,督促他要千方百计做一个正人君子,做一个好的天主教徒。他们的声音现在在他听起来就显得都显得十分空洞了”(黄雨石,1983:94)。斯蒂芬的角色冲突具体表现在其行为与学校、社会及家庭期待三个方面的冲突。

首先,角色行为与学校期待的冲突。斯蒂芬所在的学校没有自由和民主气氛,让人感觉异常阴暗、压抑;老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和爱心,下跪和戒尺抽打是日常的管教方法,这些严重伤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角色冲突在所难免。在第一章中, 斯蒂芬首次爆发了自己内心的不满,开始与学校的第一次正面对立。他的眼镜被同学踢破而无法做作业,可是多兰神父却指责他是“偷懒的捣蛋分子”(黄雨石,1983:46),当众打他并让他罚跪。平时学习好且守纪律的斯蒂芬一时心里悲伤至极,他认为神父责打他是“错误的,是不公平的,残酷的”(黄雨石,1983:48)。他觉得自己冤受了很大的耻辱,在极度的愤慨和同学们的怂恿下,鼓起勇气向校长揭发了神父荒谬的做法。

其次,角色行为与社会期待的冲突。随着个人与角色期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角色冲突也愈演愈烈。随着性意识的觉醒,斯蒂芬变得强烈渴望与异性接触,爱与性的欲望也日益增强,可是宗教教义却无情地遏制和压抑着他,告诉他必须遵循行为规则。斯蒂芬在跟一位心仪的女孩回家的途中,他想伸手去拥抱她,亲吻她,但理智的无形约束使他不敢这么做。由于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无计可施的他最后投入了妓女的怀抱。由于嫖娼是严重的堕落和犯罪,被教会及整个社会都严厉禁止,此时的他无形中历经了一场性质颇为恶劣的角色冲突。但是这次角色冲突是暂时性的,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使他事后谴责自己屈服于野蛮的兽性,背离了神圣的上帝。在第四章里, 他又开始向上帝祈祷,期望得到上帝的原谅,继续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好公民角色。他忏悔自己的犯下的罪恶,以最严格的规则约束自己,压抑自己的情感要求。“为了制服他的视觉感官,他定下一个规矩,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永远两眼看地,……他的眼神永远避免和任何一个女人的眼神相遇。”(黄雨石,1983:173)

最后,角色行为与家庭期待的冲突。重新步入优秀行列的斯蒂芬被邀担任圣职,却被他拒绝了,“他母亲对那一套想法根本不同意,……然而她的不信任却比他父亲的骄傲神态使他触动更深……一种模糊的敌对情绪在他心中慢慢滋长起来……”(黄雨石,1983:190)。斯蒂芬的父母为了要让他和他们呆在一起而积极为他寻找大学,这样他就会听从他们的管束与教诲。此外,他告诉克兰利说因为妈妈让他在复活节去担任教职,所以跟她吵了一架。克兰利劝告他说:“她希望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好了。……这样你能让她的心情安静下来”( 黄雨石,1983:290)。由此可以看出已经完全拥有自我意识的斯蒂芬不再盲目听从权威与家庭期待,此时他对母亲的敌对、排斥与幼年时对母亲的无比依恋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角色创新

“角色创新”(Role Innovation)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判断和认识社会现象,开拓自身,创造性地设计和承担新的社会角色。这是一项超越前人的特殊活动,一项“追求更高的真理,大胆地创造性地担当起角色创新的历史任务” (秦启、周永康,2011:137)。在小说中,清楚地意识到爱尔兰麻木、瘫痪、腐败的社会面貌之后,青年斯蒂芬并没有人云亦云地融入社会洪流之中,而是自主地反思社会现象,对自身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角色创新。

由于斯蒂芬是圣母教会的级长,而且比其他人更虔诚,牧师又是“全能的上帝所能加之与人的最大的荣誉”( 黄雨石,1983:182),所以校长希望他来担任圣职。成为牧师可是斯蒂芬多年的梦想,“他早就曾多少次看到过自己已变成一个教士,安详而恭敬地行使连天使和圣徒都无比敬畏的那种可怕的力量。……他曾将极力模仿他所见过的许多神父所使用的声调和手势(黄雨石,1983:182),可是当神圣之门真正向他打开,他却迈不开双腿。他深深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在长时间采取这种复杂的表示虔诚和自我控制的活动后,他却很容易犯下许多毫无意义的孩子的过错。……他过去常常注意到他的老师们因一点小事发脾气的形象,……所以最后在他的灵魂深处出现了一种精神干枯的感觉,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疑惑”( 黄雨石,1983:174)。他真实的灵魂时刻提醒着他对教士的虚伪面目的清醒认识, 对泯灭人的天性及扼杀人的创造力的宗教禁欲的强烈的痛恨。他来到大海边,面对海中奔腾的浪花,他感到自己的心飞了起来。他热烈地喜欢这种心灵不受任何约束,可以自由表现自己的感觉。而后他又偶遇了一位像海鸟一样的少女,被她的美丽和活力深深吸引,于是他毅然决定抛弃宗教,再也不愿为了遵循教义而扭曲自己正常的人性,“他将用他灵魂的自由和力量,骄傲地创造出一个新的,向上的,美丽的,永不毁灭的生命”(黄雨石,1983:197)。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思考,他成功地创造出新的社会角色,承担起批判社会顽疾和启发爱尔兰人意识觉醒的历史任务,由之前虔诚的牧师逆转成了一名自由的艺术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逃离教会,逃离爱尔兰的自我流放之路。

五、结语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作者乔伊斯以生动逼真的笔触描述了斯蒂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艺术家的行为变化过程:童年时期的斯蒂芬严格地扮演自己已经被规定好的角色;青少年时期他的行为与角色期望开始发生冲突;最后青年的他超越现状,创造了社会需要的新角色。正是由于不断认识社会、不断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主人公才能不断对社会的现实发出疑问并探寻其出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非常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文学作品,本文正是跳出单纯的文学视野,以跨学科的姿态深化了对这一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另外也指引人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变化去积极发展、丰富角色的内容,创造、承担新的角色。人生如戏,生命没有彩排,愿每一场演绎着生活喜怒哀乐的戏都能在舞台上精彩上演,华丽落幕。

[1]Joyce,James.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M]. Nanjing:Yilin Press,1996.

[2]秦启,周永康.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M].黄雨石,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6]朱宾忠,张正平.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J].外国文学研究,2004.

Analyzing William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ole Theory

Yang Xiang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James Joyc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He broke through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traditional novels, and adopted the skill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hich had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shape a series of vivid characters. His masterpie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showed a lively Irish youth's growing process to readers. Author tries to regard role theory in sociology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Stephen’s behavi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 self-consciousness. That is, from role playing in childhood, role conflict in adolescence and finally to role innovation as a youth.

William Joyc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role theory

I106.4

A

1000-9795(2014)06-0130-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8

杨 湘(1989-),女,河南信阳人,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乔伊斯斯蒂芬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