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人文素质教育,优化外国文学教学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铁岭外国文学人文

赵 杏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铁岭 112000)

彰显人文素质教育,优化外国文学教学

赵 杏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铁岭 112000)

《外国文学》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依托外国文学内蕴的人文精神,并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及科学评价机制等导引人全面健康的发展。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格塑造

外国文学作为高校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始终是要以一个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认知和对待,要与时俱进,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以人为本,培养动态需求中的人的精神和素养。教育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完备的人格、广博的涵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塑造人和完善人,使大学生在接受“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天赋特长,在科学、文化、艺术等广阔天地自由施展才华,具有“丰富个性”,变成全面发展的人。

一、外国文学教学,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位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指出:“经济学家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现代性,政治家以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机构来衡量现代性,我们的意见是:如果在国民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人的那种组织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增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已经开始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当代世界的情况下,个人的现代性素质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需。他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①可见,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关联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

中国高等教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真正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及转型的具体道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在教育效果的层面上来看,差强人意。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调剂和补充,投入少,配备弱,流于表面,限于形式,致使课堂学习没有真正达到学生内心认同和自觉践行的目的。近些年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继续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举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开创的新时期,更要求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2002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文素质与外国文学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水乳交融,因为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修养问题,它对人的素质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外国文学教学,要优化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安排与设置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外国文学课程内容含量丰富、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文化差异显著,与本国文学相较,其在中国学生中的理解与接受存在着难度;另外,课时紧张、教学空间受限。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在尽可能保证知识体系完备性、系统性的基础之上,突出重点、剖析难点、以点带面,而不应使有深度的东西简单化、平面化;将各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用典范式的分析,理论结合作品,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外国文学课堂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拓展空间,对学生进行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润,强调心灵的觉悟与体会,帮助大学生精神的成长。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杜绝传统应试教育对人的禁锢与阻滞。介于中国国情及特有教育体制的局限,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尽早摆脱之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实践能力。在外国文学的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中西方、国内外某类作品联系起来,运用比较的方法构建文本的含义。在理解作品时,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已知的中国人情世态去对照西方、外国的相关相类或相反相对的文艺观、人生观,由简单容易的逐步过度到深刻陌生的文学世界,引起情感共鸣与理性判断。另外,外国文学不能也不该仅只是文学内容上的单调和纯粹传播,而是要自觉交叉、涉足西方文学理论、社会发展史、人类学、哲学、宗教等多元文化领域,实现对人的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和进步。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保证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性,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完善、探索性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教学体系。

三、从事外国文学教学,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人格和文化素质

不仅是外国文学专业的教师,所有高校有志于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各专业教师都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化己化人,不断进取。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才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情感启迪和充足的知识灌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既要在自身所从事的文学文化领域有着专业的研究与特长,还应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些基本的知识有所涉猎和理解,对社会生活有独到的把握和审美感受,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传统美德,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了解学生、驾驭课堂、引导思维、处理关系的综合能力。在外国文学的文明长河中,披沙拣金,追求真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导引人类攀登新的科学巅峰;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持续革新、你我携手共铸的终生事业。

注释:

①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54-455.

[1]张宏斌,著.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博士论文,2012,4.

[2]李小驹.外国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文学教育,2008,12.

Highligh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Zhao Xing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112000, China)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basic course to spread of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cultivate competence, improve the cultural literary. As educators, we should rely on humanistic spirit of foreign literature connotation, and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guide the human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humanistic spirit; humanistic quality; personality

I106

A

1000-9795(2014)06-0111-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3

赵 杏(1980-),女,辽宁铁岭人,讲师,从事外国文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铁岭外国文学人文
铁岭石油花样多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铁岭雷锋纪念馆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人文绍兴
铁岭境内辽代州城设立的环境依据研究
美丽的小城铁岭,我的家!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人文社科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