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习语英汉原文

魏 萌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 山东曲阜 27315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

魏 萌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 山东曲阜 273155)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不同的民族因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背景等条件的不同, 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不同,这给习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习语翻译中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习语所蕴含的语义和信息。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而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习语一般指常用的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包括成语、谚语、俚语、行话、歇后语等,其音律协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因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背景等条件的不同, 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不同,这给习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习语的翻译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在译语中处理源语习语的文化现象问题。如何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把原文的内容与涵义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是习语翻译的关键。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的产生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各种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习语中得到反映,因而习语也被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内,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不同, 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 很多习语都与农业有关,如“瑞雪兆丰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拔苗助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在过去中国人的农耕生活中“牛”发挥着非同一般的作用,人们对牛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汉语中与“牛”有关的习语很多且多为褒义,如 “牛郎织女”、“孺子牛”、 “牛肥马壮”、 “老牛甜犊”、“九牛二虎之力”、“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等。像这样的用法在英语中是很难找到对应的。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渔业发达,航海技术领先。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习语,如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等。鱼在英语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 “a big fish”(大人物、大亨),“a cold fish”(冷漠的人),“a poor fish”(倒霉的人), “a cool fish”(无耻之徒),“a loose fish”(生活放荡的女人), “as mute as fish”(嚓若寒蝉) ,“drink like a fish”(牛饮),“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等。

(二)民俗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使英汉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也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会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含义。比如颜色中的白色,在汉语中除了具有洁白清楚之意外,还有“错误、徒劳、反动、衰败、死亡”等含义,如“白吃白喝” 、“白字先生” 、“白手起家” 、“红白喜事” 、“白色恐怖”等。而在西方,白色是备受崇尚的颜色,英语中的“white”往往具有“吉利、纯洁、无辜、公平”等含义。如“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动物中的“狗”,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对狗的理解和态度却大相径庭。在中国文化中,狗使人联想到下贱、卑劣等喻义,有关“狗”的习语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 “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狗屁不通”、“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为漫骂之语。可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一种为人钟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西方人爱狗如爱子,带“狗”的词语多含有褒义。如 “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兴高采烈的人)、“ a clever dog”(聪明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三)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英语民族信奉基督教,宗教信仰的不同反映在思想文化上,也反映在语言上。汉语习语中有不少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如习语“借花献佛” 、“不看僧面看佛面” 、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与佛教有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与道教有关。宗教文化在英语中也留下了浓重的痕迹。西方人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着一切,反映在习语之中如“Heave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真理是上帝的女儿)、“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在英语习语中也很常见,比如,“ 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的时刻),“Go to hell”(诅咒用), “a broad church” (指庞大的组织),“ 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一) 直译法

有些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基本对应的, 有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就是它们的实际意义。对于这样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的文化现象和语言风格,这样还会丰富译入语,利于文化的交流。 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突出了罗马城盛极一时的景象,中国人对古罗马城也不太陌生,很容易接受。又如: “Easy come, easy go.”译为:“来得容易,去得快。”;“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译为:“披着羊皮的狼”;“失败是成功之母”译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祸不单行”译为:“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了如指掌”译为:“to know as one knows his ten fingers”; “走马观花” 译为:“to ride out on horse back to look at flowers”; 通过直译不仅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隐含意义,而且在修辞风格上也与原文相符,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富有感染力。

(二) 增译法

对于英汉习语中的有些喻体的内在含义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 可根据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适当增补隐含的信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典故、喻体加以注释说明使译文的表达形式更加完整、内容更加清楚。这样既不会歪曲原文的形象,又有益于文化的交流。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 .”对中国人而言,诸葛亮是智慧大师,但英美人未必都知道这一点,译文中增加注释性词语the master mind, 使译文含义一目了然。再如“生米煮成熟饭”,如果译为“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则完全停顿在字面意思上,而译者在译文中加上“and knows it can not be uncooked”做进一步解释,便传达出其中隐含的喻意。又如, crocodile’s tears可以译成“鳄鱼的眼泪--假慈悲”;“班门弄斧”译作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三头六臂”译作 “three-headed monster with six arms”;“关公门前耍大刀” 译作 “ play with a broadsword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Guan Yu ( a general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意译法

英汉习语毕竟属于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有时采用直译法或增译法都无法表达清楚源语所蕴含的语义,令读者难以理解,这时可以采用归化意译法,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舍去形象而重在喻义的表达。比如:汉语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谚语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若直译为:“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显得有点佶屈聱牙,其中的喻义很难被译语读者所理解;若意译为:“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虽然舍弃了源语的表达形式,但简洁精炼的语句表达出了原文的喻义,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再如: “Rise from the ashes.”如译为“从灰烬中获得新生”,会使人不知所云,可译为“东山再起”;“a red rag to the bull”是来自西方斗牛的用语,字面意思是“对牡牛摇晃一块红布”,可意译为“火上加油” 。又如:“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可译为“人人都有糊涂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译为“He who risks nothing, gains nothing.”;“情人眼里出西施”译为“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译为:“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四、结语

简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要想成功、有效的翻译英汉习语,不仅要精通源语、目标语两种语言,更要熟悉两种文化,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采取合适的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的传达习语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向译文读者展现出其文化魅力。

[1]胡文仲.英语成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丘秀英.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处理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田雨三,胡君倩.圣经典故与用法实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7]Eugene A Nid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On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Approach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Wei M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ing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55, China)

Idiom, with its distinctiv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ream of a languag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talking and thinking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customs and habits,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This brings certain difficulties to idioms translation. When translating idioms, we should give enough consideration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two languages, adopt proper translating approaches, and transmit semantic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 as precisely as possibl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approaches

H315.9

A

1000-9795(2014)06-0386-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04

魏 萌(1980-),女,山东济宁人,助教,从事外国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原文
让句子动起来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