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视阈下高校志愿者文化培育研究

2014-04-17李礼

教育与职业 2014年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李礼

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重要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者活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号召广大青年,争当奉献社会的模范,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大力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德,即是对志愿服务时代价值的高度肯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时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些论述都成为高校志愿服务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南。

一、和谐视阈下高校志愿者文化的价值定位

志愿者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志愿服务的性质决定的,在志愿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植于志愿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实践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为载体的独特的文化类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统一,其文化核心内涵是“自愿”“无偿”“奉献”“互助”。随着高校志愿者事业的发展,高校志愿者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弘扬志愿者文化,是大学生认同、塑造、传承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志愿者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培养和塑造出新时期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风貌的大学生志愿者。高校应该大力发展志愿者文化,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将利于从实践层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

二、和谐视阈下加强高校志愿者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培育高校志愿文化将是建设和谐社会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的时代要求。

1.志愿者文化是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者把社会关怀意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看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充分体验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马斯洛在其《人本哲学》中认为,具备自我实现功能的个人,往往具备感悟、接受、自我超越、社会情感、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等特点。志愿行为的维系和坚持,使志愿者得到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志愿服务得到别人认可、接受、尊重和感激,同时也激发了志愿者对自我生命的喜爱、接纳和肯定。这些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容易让人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感,是生命自主感和幸福感的真实体验。

2.志愿者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构成具有促进作用。孔子提出“二人为仁”,指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志愿活动中“互助、友爱”精神也表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今,志愿活动已成为形成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重新塑造了一种没有亲缘关系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公益关系。志愿活动增进了陌生人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心灵依傍的情感纽带,也满足个人情感归属的需要,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志愿者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必要文化元素。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结构日益复杂,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态势明显,社会机制有待整合和完善,许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需要关注和关怀。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了人与社会的互相融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志愿者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途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志愿者在环境保护、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创造节约型社会以及绿色GDP等许多重大公益活动中充当着生力军,充分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对推动社会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三、和谐视阈下高校志愿者文化培养的现状

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高校大学生是志愿者活动的主力军。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弘扬了大学生的精神文明风尚。然而,目前大学生志愿活动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

1.高校志愿活动策划还不够丰富,缺乏品牌活动和专业活动。现阶段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集中在扶贫帮困、支教扫盲、社区服务、基层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开展的范围比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且重复作业,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大活动和专业性活动,甚至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另外,高校志愿活动的受益人群、文化影响和社会辐射作用还不能充分体现志愿精神的要求,在活动组织、策划、宣传和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有待提高。

2.高校志愿者缺乏完善的权利保障机制。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提倡自愿参加,但是志愿活动本身也存在主体维权问题,志愿者们都很关注志愿服务中的安全保障和相关的服务证明等各项权利保障。而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的各项保障机制都不是很完善。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多为校内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或者学院拨款,自筹或个人负担。虽然目前权利保障的落实都由组织活动相关部门来提供,但由于活动经费有限,许多活动需要志愿者自担费用,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很难参与其中。通过调查显示,40%的志愿者认为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比较欠缺,65.71%的志愿者表示经济因素是阻碍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校缺乏完善的组织建设机制。虽然许多地方都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但工作处于初级的、自发的阶段,既无志愿者档案,又无“一助一”登记册和约定书,更谈不上招募、培训、服务的一体化运行。

4.高校志愿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数总量很多,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意识水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一定适合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具体需求,并且部分学生志愿者的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专业和能力上的不足,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和谐视阈下高校志愿者文化培养对策

1.弘扬志愿文化,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大学生作为志愿文化建设的主体,既是志愿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志愿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高低。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以身作则,主动从多渠道了解志愿者精神及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志愿者服务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培养自己的志愿奉献精神,主动寻找需要志愿者的活动或机构组织,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当中,为社会服务。此外,通过志愿者文化这个德育平台,积极参加志愿者机构组织的素质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服务热情高、专业技能强、服务效果好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进而获得自我能力提升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双丰收。

2.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增强志愿者文化的凝聚力。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背景下,志愿者文化是高校和谐发展的强大文化动力,同时志愿服务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载体。要更好地推进高校志愿文化建设,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志愿服务思想,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和强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志愿者文化,培育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价值标准和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主体与志愿客体的共同发展能力。要建立健全志愿文化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志愿者行为;注重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高校文化教育的优化,积极培育和完善高校志愿文化环境,利用高校和当地的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志愿文化与高校本土文化的契合,促进高校志愿文化的良性发展。

3.建立高校志愿行动保障机制,加强志愿者权益保护,完善组织运行机制。面对志愿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的现状,高校应当制定一系列规章规定,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并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来处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纠纷,给出公正的裁决。建立一套多方位多角度、规范化具体化的志愿者保护机制来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同时,为了更好提高和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高校应尽快从多渠道筹建青年志愿服务基金,进而解决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资金问题。此外,高校必须规范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运作机制,使其向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4.提倡志愿服务长效化,打造品牌活动,鼓励高校志愿活动特色化。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践行成果,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及志愿组织的组织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大型志愿服务除了有较大的社会公益性外还附带着巨大的宣传效应,我们要好好把握机会,重点调查今后社会公益服务的重大缺口,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有效制订出科学的服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志愿者活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为了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还需要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化、专业化;创新志愿者活动形式,加强项目建设与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活动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源,共同打造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