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职业化与教师角色转变研究

2014-04-17步国峥

教育与职业 2014年9期
关键词:职业化译者工具

步国峥

目前,翻译已进入职业化时代,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翻译教师作为翻译职业化进程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注重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根据职业化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为推动翻译职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职业化背景下,专家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定位,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训练方法及教学质量测评方式都与传统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大有不同,翻译职业化对翻译教学将起到变革作用。然而,正如许钧教授所言,很多人包括高校教师对翻译职业化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亟待弥合。国内已经为翻译职业化做了一些工作,如实行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国内不少高校开设了翻译本科(BTI)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课程等。学术界也探讨了实现翻译职业化的条件和外部因素。不过,到目前为止,对教师在实现翻译职业化进程中所充当的角色研究还不太充分,二者的对接问题还鲜有研究。本文将从翻译教师本身的角度论述职业化背景下,教师如何调整角色融入翻译职业化的潮流之中,实现翻译职业化和翻译教师角色的顺利对接,推动我国的翻译职业化进程。

一、翻译教师要成为职业化理念传播者

职业化对译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翻译职业技能指驾驭翻译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言外知识,译员须经权威的翻译专业教育机构培训并获得认可。翻译职业意识是对翻译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在职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翻译职业道德指译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品德,或是译者的职业自律和职场操守。可见,这些要求和当前的翻译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很多情况下,教师通过翻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言外知识重视不够;至于翻译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翻译教师往往很少提及。这就是高校翻译教学和社会要求脱钩的实例。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只是为翻译职业化提供初级的翻译人才,他们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或认证才能成为职业译者。然而,在当下,翻译教师也要适当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翻译职业化的相关要求,从而为学生走向职业翻译的道路打好基础。

对翻译教师而言,培养学生较高的翻译能力是重中之重。翻译职业化的核心要素就是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译者,翻译职业化便无从谈起。为了适应这种要求,翻译教师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开展工作,而不是通过翻译学习语言知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进行很多界定,其中以西班牙巴塞罗那PACTE研究小组的研究最为权威,即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以及一系列心理—生理因素。PACTE模型认为翻译能力是翻译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翻译能力是一项需要后天培养的专业技能,一般的双语者无法“自然地”具备这种能力;二是翻译能力的主要来源是翻译实践的操作知识,而不是通过传统课堂学习而获得的表述性知识;三是策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能力。策略能力是保证翻译工作效率和解决翻译中所出现问题的操作知识,它对协调各成分能力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运作至关重要。从这些能力构成来看,翻译教师强调理论知识即表述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翻译实践增加翻译操作知识。翻译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上述能力构成要素,不能顾此失彼。

翻译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翻译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把翻译作为崇高的事业,在翻译中诚实守信,按时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进行公平交易,尊重客户。热爱翻译事业,不投机取巧,不抄袭,不剽窃,不承担自己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这些翻译职业化的理念,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在职业化背景下,教师仍要关注翻译理论和理念,不能一味地强调翻译技巧和翻译速度。重视翻译理论和理念的意义在于去指导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翻译理念尤其重要。尽管有些理念有时并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但却能解决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给学生系统讲授具体的翻译理论,但需要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翻译职业化并不意味着忽视翻译理论。翻译职业化是和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紧密联系的,单单强调动手能力,而忽略翻译理论,那么翻译职业化就成了翻译市场化的代名词。

二、翻译教师要成为翻译工具掌握者和翻译市场洞察者

正像柴明熲所言,翻译职业化时代的翻译,不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而是借助高科技手段集体协作完成,这就需要对以往的翻译人才培养和训练方式和手段加以研究和反思。因此,翻译教师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说,翻译教师要重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运用。翻译教师首先要掌握一些翻译工具的使用,然后把常用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面临翻译问题时,翻译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而不能仅仅靠一本词典。在职业化背景下,PACTE研究小组把工具能力单列为一种翻译能力,旨在强调翻译工具的运用是加快翻译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工具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来实施。如网上常用的语料库、百科全书、具有记忆功能的Google翻译工具包和常用的翻译软件塔多思等。工具能力是翻译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总而言之,翻译教师要重视翻译工具的运用,并成为翻译工具的掌握者,以满足翻译职业化的需要。

此外,除了翻译教学以外,翻译教师还必须对翻译市场有所了解。职业化进程是伴随着翻译市场化进行的,在目前的翻译市场,实用文体翻译占较大份额,而文学翻译只占较小的份额。在中国知名的翻译公司如传神和元培等公司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出他们的主营业务全是汽车机械翻译、能源化工翻译、IT通信翻译、法律财经翻译等。还有,翻译教师也需要了解翻译市场上的翻译合同签订,翻译流程,翻译术语建设以及翻译质量监控等。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翻译材料的选择,让学生模拟实际的翻译流程。不知道翻译市场,把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园以内,肯定会与社会需求脱钩,培养的人才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翻译教师要不断了解和关注翻译市场,知道翻译市场的需求,从而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为他们成为职业翻译创造条件。另外,在翻译职业化和市场化条件下,翻译也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这么简单。正像吉尔所言:“职业化翻译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在非文学翻译领域也需要文化转向。对职业翻译来说,翻译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意图、利益和权力关系,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的标准就不能仅限于“信”“达”“雅”,翻译的评判标准要多样化,在多数情况下,要考虑发起人的要求,而不是传统的翻译标准,有些时候,需要对文本进行改写以更好地满足需要。

三、翻译教师要成为翻译职业化的推动者

翻译职业化在全球已形成趋势,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从业者和翻译教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从业者大都是由高校培养出来的,而翻译教师就是他们的领路人。从这种关系中可以看出,翻译职业化能否顺利发展和翻译教师是有关系的。翻译教师从哪些方面可以融入职业化潮流中呢?

翻译教师要熟悉国外翻译职业化的情况,比如德国的功能目的论就是来源于译者培训,提出了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以及强调发起人、赞助人以及读者反应的重要性,从而颠覆了传统以原文为标准的翻译标准,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西班牙PACTE研究小组的成果,很快就促成了“欧洲翻译硕士”的出现,并制定了能力评估参考标准:为翻译提供服务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技术能力、特定领域专业能力。这就为译者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职业化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成果,但至少会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一些借鉴和反思,从而来指导我们的翻译职业化建设。

翻译教师的准入要设置门槛。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翻译师资,而高水平的师资匮乏是困扰国内翻译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引进高水平翻译师资的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师资进行培训和认证。如中国翻译协会可以组织专家对翻译教师进行培训,开办高校翻译教师研讨班等。让教师明白职业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流程和具体要求;此外,翻译教师至少要有30万字的翻译实践经验,翻译水平能够达到全国翻译资格认证考试的二级以上水平。最后,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师可以到知名高校的高级翻译学院进修或访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就保证了懂翻译的人教翻译,而不是懂语言的人教翻译。

翻译教师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增强上进心和求知欲。努力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我所用,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和学术视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其他国家的翻译职业化道路,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避免在职业化道路上走弯路。

在推动翻译职业化的进程中,翻译教师还必须坚持把人才培养和国家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目前我国提倡文化“走出去”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译英翻译人才。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重视英译汉,忽视汉译英的惯常做法要予以纠正,否则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利因素。正像郭晓勇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由于中译外人才培养周期长,高端中译外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依此可以看出,汉译英人才的培养要引起翻译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只能由中国人承担,不可能依靠外国人和为数不多的汉学家。因此,翻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不能单单强调英译汉,还需要加强汉译英,二者需要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翻译职业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化译者工具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巧用”工具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