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研究
2014-04-17徐丽丽
徐丽丽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的基本情况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只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多种问题,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也不容乐观。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开展此次调查与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方法。课题组在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中的积累,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以南京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抽取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按性别划分,男生占85.7%,女生占14.3%;按专业分,工科占92.3%,文科占7.7%;按年级分,一年级占63.3%,二年级占36.7%。问卷随机发放,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85份,有效问卷677份,有效回收率96.7%。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和大学生进行交流与访谈。在此基础上,将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与分析
(一)能充分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缺乏明确的目标
对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只有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大学生才能积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调查显示,97.3%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只有2.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而在被问及“你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吗?”时,52.7%的大学生回答“有,但很模糊”,4.1%的大学生回答“没有”,2%的大学生回答“没考虑过”。可见,当代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在跨入新的人生阶段时,部分大学生没能及时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生涯规划方面的具体指导。
(二)选择趋向更加务实,更加关注自我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当被问及“你最看重哪些方面的理想信念”时,78.7%的学生选择“生活理想”,60.8%的学生选择“职业理想”,34.8%的学生选择“社会理想”,只有8.9%的学生选择“道德理想”。当被问及“当你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你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65.9%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爱好”,65.2%的学生选择“个人事业发展机会”,57.8%的学生选择“个人待遇及收入”。大学生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表现在完成学业、顺利工作、生活富足等方面,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则较少涉及。这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空虚和迷茫,在前进的道路上缺乏持久的动力,在遇到困境和挫折时缺乏顽强的毅力,容易导致碌碌无为和虚度人生。
(三)社会理想淡漠,缺乏坚定的信念
大学生在关注个人价值与利益的同时,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与个人理想相比,大学生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且缺乏强有力的信念作支撑。对于“在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方面,你深度认同哪些观点?”这一问题,44.9%的学生选择“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8.2%的学生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32.4%的学生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成功”。对于“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程度”这一问题,27%的学生选择“能结合实际,运用于实践”,69%的学生选择“知道主要观点,主要为了应付考试”。可见,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科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刻,甚至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存在着迷茫和困惑。基于此,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脑入心教育,让大学生不但明白“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影响因素多元而复杂,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影响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被问及“影响你的理想信念的因素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时,61.5%的学生选择“家庭”,49.7%的学生选择“社会”,44.3%的学生选择“自身经历”,36.5%的学生选择“书籍”,32.8%的学生选择“学校”。数据显示,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首要因素,父母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心理素质、言行举止往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复杂而深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育却排在了第五位,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也不满意,84.5%的学生认为“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这一点,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要认真总结和反思,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想信念形成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和眼前的事情。比如,某一课程的考试能否顺利过关,能否拿到某一个奖项或技能证书,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挣更多的钱,或者能否找到自己心仪的恋人。而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多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从高处着眼、大处着手,单方面强调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强调社会理想和长远理想及理想的崇高性,而对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关注不够或很少关注,把理想的目标与实现理想的过程割裂开来,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虽然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却收效甚微,甚至陷入让学生反感和抵触的尴尬境地。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和人的动机发生理论,客观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客观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对人的意义就越大,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或管理人员,不能一味地批评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功利化,批评他们目光短浅、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是要首先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想信念形成规律,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比如,关注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学习理念、人际关系、情感生活、职业规划、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提高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产生良好互动,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二)唱响主旋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层辅导和高端引领
科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定向和支撑作用。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已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音符,在基本价值观念、传统道德、社会政治信念等认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动摇和迷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尤其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好“六个为什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有效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力戒空洞说教、隔靴搔痒。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忽视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针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一定要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层次分明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相当比例的学生自己认为他们在大学中迷失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认为大学生活过于自由,有的认为大学生活无所事事,有的认为大学生活学无所用,他们为此迷茫和郁闷,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围绕有效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的需求,密切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关注他们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将社会长远理想融入个人近期理想中,引导他们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要求结合起来,将价值引导与其自主价值的建构结合起来,并将传统方式和网络传媒手段相结合,及时帮助大学生解除生活、学习、情感交流、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中的困惑,并根据需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在有针对性的深层辅导过程中,运用榜样人物、典型事迹等对大学生进行引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基础上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的过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忽视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将其主动性调动起来远远要比单纯灌输的方式有效得多。多元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不仅速度迅猛,传播快捷,影响也非常广泛,正急剧地改变着大学生传统的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大学生对传统媒介的冷落和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日趋强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弱化。许多大学生面对信息爆炸的纷繁世界,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己。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我们要积极抢占网络阵地,建立红色网站;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系统掌握媒介基本知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对媒介信息能够客观地加以分析和评价,能够甄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引导大学生在接触、使用媒介时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拒绝接受和传播不良信息,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