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
2014-04-17刘伟杰
刘伟杰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生态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战场。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实现。这就需要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生态道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大学中以“生态文明”命名的课程也较少,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个别课程,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必修课。在社会教育中,也仅仅是通过一些零散的活动激发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由于受众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活动本身的不系统性,教育效果不佳。这就需要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优势,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通过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塑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它是教育活动实施的根本所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道德理念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等。
(一)生态道德理念教育
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中一切生命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生态道德理念,在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基础上去处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然而,当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特征是:“发展意识浓烈,可持续性观念并未确立;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烈,民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缺乏;环境权利观念发展迅速,环境责任意识相对迟缓;传统伦理观念坚固,环境伦理观念难以破冰而出;工业文明意识突出,生态文明观念仍需澄清。”①这种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源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生态道德理念薄弱。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应促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一切动植物的关系。
(二)生态道德规范教育
生态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科研工作中必定要面对和遵守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当前,生态道德制度和规范不太健全,大学生面临许多道德上的困惑和不解。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使他们对将来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生态道德问题有所认识和了解,对相关生态道德规范有所掌握,这在教学观念上具有前瞻性,是对以往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材具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又要贴近时代的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力争教学内容紧跟生态道德规范步伐,积极促进学生对生态道德规范的掌握和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理念灌输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的具体分析,研究设计各门具体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以通过几个专题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讲解,也可以在一项生态文明制度确立后及时在课堂上进行阐述,如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将相继出台,“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发挥紧跟时代主旋律的课程特点,在授课内容中进行专题讲授或简要介绍,使大学生及时掌握相关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讲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第五章第二节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讲解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八章第四节第六部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讲解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树立什么样的生态道德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讲“社会存在”内容时,讲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解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等。总之,通过对各门课程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系统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和规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实践养成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实践表明,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在脏乱差的地方,人们往往会比较随便,随意丢弃纸屑、烟头、垃圾等。香格里拉为了保护环境,不允许使用塑料袋,即使在手里拿着没有丢弃也会被执法便衣罚款50元,便衣随时出现,执法严格。就是这种强制措施使人们在实践中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观念,保障了香格里拉美丽的风景不被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道德情感。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可通过课内实践(主题讨论,征文,演讲,观摩电影、纪录片等)和课外实践(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植树造林、营造校园生态环境氛围、暑期社会实践)等途径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如何衡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水平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综合考量。需要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考核办法以及各门具体学科分担的具体内容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和管理评价体系。只有考核机制健全了,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才能有所保证。
[注释]
①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