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14-04-17程凡

教育与职业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内容

程凡

所谓新媒体环境,是指由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等类型)所构成的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和。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多元、信息形式多种多样、信息参与开放平等、信息传播虚拟难控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使得身处这一环境中的高职学生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观念更加先进,学习的途径和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展,生活和社会交往空间进一步扩大,闲暇时间和休闲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容易造成高职学生对新媒体过度依赖,沉溺其中,导致其缺乏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惰性,不愿思考和实践,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孤僻冷漠、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特性,从而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利用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和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得以拓展

新媒体整合了众多的信息资源和媒体形式,具有信息丰富、传播便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是对传统信息传递方式和交流手段的革命性跨越和创新,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一背景和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大量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以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在更广的平台和空间内,大规模地、主动地、及时便捷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和理论政策等,而不受各种传统教育所需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工作的场合和对象、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

新媒体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教育内容上的,也包括教育手段上的。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无限的信息世界,各种信息资源在新媒体上不断涌现、更新,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海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来补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声像视频和多媒体形式传播,通过网站、电邮、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接收,而且在这种传播和接收之间,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这就改变了传统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和课堂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单向说教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多元,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得到调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职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调动高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根本。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学生在信息传播地位上具有对等性,即通过新媒体,教师和学生享有对等的信息发布、传播和接收权力,不再受身份差异的影响,故学生既可以是信息接受对象,也可以是发布者和传播者。因此,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并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多向沟通。传统教育中的话语权壁垒和集中传播结构逐渐消解,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自觉参与教育,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教育效果也在这种主动参与中得以提高。

(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加多样,覆盖面可以更加广泛,交流互动可以更加顺畅,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以提高。首先,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将最新最全的内容,在课堂上以多样化、多层次化、多媒体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呆板、单一的局面,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之外,利用网站、论坛、QQ、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让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学生在一个被教育“包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消解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增加了交流互动的机会,缩小了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有利于教育参与者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和情感,取得较好的交流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教育主体的确定性、权威性提出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当教育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学生则充当被教育者和受众的角色,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使其在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的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是开放互动的,学生与教师具有获取教育资源的同等权限,而不必完全依赖教师,教师不再一定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很多情况下,学生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可能比教师要更多更全,也更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教师有可能因此失去教育、宣传、解释等的优先和主体地位,教育主体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影响和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教育内容的导向性、可控性提出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教育内容的导向性和可控性,教育者一般有一套成熟的引导、调控、管理的机制和措施,他们既直接参与教育内容的制定和传输,又通过一些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努力让受教育者只接受他们认可的内容,回避那些不符合教育要求的内容。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接收、传播各类信息,教育者对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的管理和控制难度不断增大。同时在这种环境中,各种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多种价值观念同时存在,有些内容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念是有严重冲突的,干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不断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性,使得教育内容在与各种信息的“较量”中保持主流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对教育方式的单向性、灌输性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教育者通过讲课、报告、座谈等说教灌输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教育内容,施加教育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教育者处于主导的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育方式呈现明显的单向性、灌输性特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即时交互的特点,高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教育信息,并能够及时地反馈自己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平等地位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新媒体能够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声像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使教育形式更具艺术性、互动性、娱乐性,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挑战。

(四)对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出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适应性,使他们最先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之一,新媒体很快成为他们接收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手段,而部分教师因新媒体意识淡薄、新媒体技术水平差、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原因,反而成为新媒体应用的“后进者”,他们往往较为重视对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还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不善于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缺乏吸引力,对学生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也大大降低,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特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要应对挑战,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转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第一,树立受众本位的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靶子论”等观念,不能再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教灌输、发号施令、包办代替,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二,树立受众细分的理念。教师要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出发,提供个性化、层次化、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树立寓教于乐的理念。教师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给人一种理性、严肃、说教、枯燥无趣的印象,尊重学生的感性行为和娱乐倾向,学会利用新媒体,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娱乐之中,使之更具兴趣性和吸引力,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二)发挥新媒体环境的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表明,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其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有着重要关系。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接触大量的信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紧密联系高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调动他们的接受动机和兴趣,确保教育效果。一方面,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满足高职学生现实需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为他们服务。既要能解决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等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又要能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还要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新媒体特性。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突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渗透,层次递进的特点,合理构建各教育内容相结合的内容体系,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最大成果,以其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等特点,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传播信息、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第一,要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高职学生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实效性,大力夯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第二,要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要充分重视和运用新媒体,不断拓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求实际的新载体、新阵地,增强影响力,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要创新和利用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微博、微信、QQ空间、网络群组等新媒体形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深入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和思想动态,并通过这些新媒体加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营造良好媒体文化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校园新媒体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保障和举措。首先,要坚持导向性,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要依托校园主流媒体大力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高职学生,要让先进文化进入网络、手机、楼道电视等新媒体,并开发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增强适应性,积极拓展新媒体文化建设的载体。要从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文化建设新载体,并力求这些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走专题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以增强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要尊重主体性,注重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学生是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通过让他们参与专题网站的管理、主题活动的组织、教育内容的搜集、教育设施的维护等工作,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为,调动其参与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内容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主要内容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