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应用型

吴 迪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吴 迪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经济学专业是各个院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专业,但其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不能很好的培养出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性人才。本文通过探讨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解析构建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必要性,找到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构建的基本思路,力图为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课程群;应用型人才;经济学专业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培养应用性人才是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实施应用性教育高校的学生比例远大于研究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科技大学发展,有利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出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

经济学专业是各个院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专业,前景是广阔的,但其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经济学专业存在生搬硬套情况,各个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类似,开设科目繁多,涉及面较广,重复的内容多,有效的课程整合亟待进行。作为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没有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用性特点考虑到位。一方面经济学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不少经济领域、机构却难寻合格的人才,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一、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

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性,经济学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这种应用型人才虽然不是研究型人才,但要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虽然不是技能型人才,但要有自觉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即这种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动脑能力强,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经营、咨询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学生不仅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文字写作功底深厚,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强等。

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首先应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一般高校均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奠定了经济理论知识基础,由于营销、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等是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熟练掌握金融、证券、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增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其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沟通,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因而经济学专业学生也应具备这些知识;再次,学生还必须具备知识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迅速地达到岗位的能力要求,开拓创新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后不断的再学习实践,独立地获取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构建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课程活动中,存在诸如“专业建设重学科,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架构不够严密、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开设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余地小”等问题。把相近专业的单个课程联系串联起来,组合成系统性的课程群,在保证课程“量”的基础上,从“质”上突破。

课程群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群中的单门课程进行分解和融合,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群不应被认为是将几门课程尤其是毫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课程简单地并凑在一起的掺合体。而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

经济学中的任一门单独课程从“微观”层面无法有效实现系统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结合社会科学特点,有必要提出通过课程群层面的建设,推动综合的、一体化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群内各个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组合,帮助学生主动挖掘和建立课程知识与经济学应用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课程群为平台将实践教学贯穿各课程,把经济学知识以系统连贯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

经济学各个课程的相关性,及不同的侧重,从课程群建设原理上恰好符合要求,可以从知识结构等方面综合的角度来考虑设计经济教学,而不是局限于单门课程,从而解决以往的教学内容重复、课程教学与实践无法很好结合的问题。同时,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改革也可以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会在课程群体系下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促进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

三、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很大一部分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课程之间缺少纵横联系,多数课程内容空泛、知识面过广,并且落后重复。汇总分析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大而繁杂,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庞大,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就越来越倾向于“大而全”。教学实践中,由于要兼顾“需求的广泛性”和“就业的针对性”,由“大而全的通识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散乱的课程“体系”,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重视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史等基础课程,经济学分析主要由理论、历史和数量统计三部分构成,但是很多院校不重视“历史渊源”的地位,即“经济理论发展史”。对经济史的忽视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模型渊源知识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两部分知识的分割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分析方法。

(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落后重复

社会在不断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于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完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往往没有处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断层,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此外,一些经济类课程往往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求特别设置的,导致整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横向交叉的沟通,重复现象不可避免。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课程少

一般高校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实践课程非常薄弱,依然没有转变观念,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生只追求暂时的效果,而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一直徘徊于认识和理解的初级阶段。实践课程不仅需要校内课堂上的实际模拟,也需要深入社会、企业等,在社会实际实践中学习。高校一般仅仅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分出有限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或案例分析,由于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效果甚微。此外,在部分高校即使安排有社会实践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走马观花现象严重,而忽视了课堂理论和实际实践的必然联系,致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差。实践课程的缺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将其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构建的基本思路

培养应用性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经济学科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应用经济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与调整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体系建设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在课程框架的搭构上,不苛求反映与经济课程相对应二级学科的全貌,但必须能够粗略反映所对应二级学科的概貌,而不能只反映所对应二级学科的若干层面;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不求涵盖与经济课程相对应二级学科的所有内容,但必须能够大致体现所对应二级学科的发展主线与基本特征;三是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充分注意先修后续课程内容的衔接,既要避免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脱节,更要避免不同课程内容上的交叉与重复;四是在按照既定课程内容授课的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学校具体定位的不同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在理论探讨或实证分析方面有所侧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维一体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框架,应该以优化整体学科课程结构为出发点,体现学科内各课程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正是充分考虑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所以各课程的聚合有自发性的特点。课程群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各高校可以依据社会需求,将所开设的经济学二级、三级学科的课程有差别地纳入群中建设。

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三位一体”框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经济学低年级必修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等,以及梳理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史》,这些课程体现对学生经济学理论素质的培养。专业应用课程以《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三级经济学科,这些课程结合具体需要,不同专业根据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有选择性开设,体现对学生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培养。实践实训课程以各专业开设的模拟实验课、专业实验或各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作为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模拟实验课,专业实验课等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如SPSS实验、证券投资实践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等;各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主要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

根据实际需要在对经济学课程群进行动态调整时,还应重点考虑:增强专业课程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重视各个课程教材的更新,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为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现实社会的发展,用较新的实例和数据解释典型的经济模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应该与相关的企业、金融机构、交易所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实习场所,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种类企业的运行方式,学习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不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构建本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责任与原则,着重在应用型复合人才方面有所突破。课程群构建以应用能力专且强、就业宽而易为培养目标,做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办好专业。

[1]陈莹.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的创新教育思路刍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88-89.

[2]李娜.《经济法》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新月刊,2012(10):141-142.

[3]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21-23.

Teaching Reform of Applied Economics Curriculu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Wu Di

(Management School of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Economics is specialized in various institutions growing. The curriculum lacks of features, it can't very well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application-oriented economy standar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alysi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of Economics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existing problem, makes suggestions about construction economics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applied talents; economics majors

G642.0

A

1000-9795(2014)06-0178-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11

吴 迪(1981-),男,河南许昌人,讲师,从事理论经济学等研究。

本文系许昌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研究”(02013010),及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3-JKGHD-032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学专业课程应用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简明经济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经济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