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键期假设的儿童二语习得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关键期第二语言二语

朱 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 江苏苏州 215104)

基于关键期假设的儿童二语习得

朱 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 江苏苏州 215104)

二语习得者最终水平与学习者起始年龄有很大关系,本文利用临界期假设理论分析了儿童二语习得的优势,同时在从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分析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策略及方法。

二语习得;临界期假设

一、引言

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也叫临界期假设,其理论基础是大脑模块化理论(modularity theory)。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专门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和Roberts(1959),后来这一观点被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1967)接受并加以发展,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他指出,儿童从两岁到青春期(10-12岁)到来之前,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对语言输入特别敏感,能够最轻松、最快捷地调动内部的生理机制,实现语言习得的自然发展。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侧化(Lateralization),用于语言加工和学习的大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开始失去作用,语言的学习就逐渐变得困难。Chomsky的语法理论也支持了关键期假说。Chomsky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大脑的一部分,属于人的生理现象,由此可以推出,“语言习得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成熟之后便开始衰老退化”(王初明,1990)。这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是一致的。

二、国内外关于关键期假设的研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关于关键期假说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和 Newport(1989)所进行的实验。实验是以母语为汉语和朝鲜语的3-39岁美国移民为受试对象,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平均为10年。在实验中,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是15岁前到美国的,另一组是17岁后到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美国的年龄越早,语法学习方面掌握得越好。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除了学习者的年龄与语法掌握程度相关外,另外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年龄与第二语言发音的准确性有关。Oyama对60位移居美国5到18年的男性移民进行了调查,他们均是6-20岁间到达美国。她让被调查者进行一些大声朗读和自由谈话的活动,然后分别随意抽取时间长度为45秒的一段录音,请两位本族语成人判断语音的地道性。调查结果表明到达美国时的年龄对语音的地道性有明显影响,到达时年龄最小的移民对语音的掌握与母语习说者是完全一样的。美国心理学教授J.Asher 和R.Garcia1969年调查美国的古巴移民英语发音情况,发现6岁以前到美国的,其发音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接近者大约71%,13岁以后移民到美国,发音相近率只占17%,由此说明青春期以后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其本族语的口音难以完全克服。1980年Patkowsky通过对67个在美国学习英语5年以上的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移民进行实验研究,以15个美国本土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结果证明二语习得在句法方面存在关键期。1990年Long通过实验发现,许多6岁以后(部分12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者,难以获得纯正的语音,15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其词法和句法均无法取得与本族语学生一样的水平。

国内的儿童二语习得主要以英语习得为主,但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很少。仅辛柯和周淑莉(2006)通过实验证明,小学是否学习英语对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成绩影响特别突出。

三、儿童二语习得的特点及优势

1.神经学研究表明

在青春期前,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会参与语言学习;而且儿童的发音器官有其柔软的特点,舌头及声带等运动神经都极具可塑性。所以儿童阶段是发展语音的最好时期。

2.从认知方面来看

克拉申(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受认知发展的影响有滞后的特点。儿童认识事物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国外的研究者们认为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涉及习得机制。语言习得机制属于儿童大脑中的初始状态,受内在的语言普遍性制约。儿童习得语言主要依赖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所以他们可以轻松自然地习得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利用语言习得机制的能力会逐渐降低。

3.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语言,这种无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更能帮助儿童在这种不知不觉、没有压力的条件下快快乐乐地接受一门新的语言。而且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存在心理障碍,不怕出错,敢于表达;而成人往往会瞻前顾后,害怕出错,不敢随意表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达到本族语者的发音水平和流利程度。

4.从输入角度看

记忆可分为意理记忆和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就是根据记忆内容的外部联系,通过简单反复的重复而进行的记忆。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单词、短语及常用语的记忆都是属于机械记忆。儿童时期,其机械记忆能力强于成人。所以儿童时期要利用机械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尽可能多地进行词汇方面的积累。

Littlewood(1984)对儿童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的优势也做过如下概括:

(1)儿童有更有利的学习条件,他们接触语言的时间长,而且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2)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他们沟通和交流的内容相对简单。

(3)儿童情感屏障低,对于一门新的语言不会产生排斥现象。

(4)成人倾向于有意识地去“学习”一门语言,而儿童却能自然而然“习得”语言。

四、儿童二语习得方法及策略

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应该是通过自然的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的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学习者既可以获得接受性技能(acceptive skills)又可以获得产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而有意识的学习则无助于语言能力的习得,甚至会妨碍习得的产生。儿童的母语是在无意识、自然的条件下习得的,第二语言习得显然也应如此。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如果在本国语环境下学习母语具有可塑性强、心理障碍少、模仿能力相当强的优势。而且,学龄前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强,善于模仿,对新、异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儿童的无意识记忆优于有意识记忆,他们往往能漫不经心地记住那些形象的、令他们感兴趣的词汇和句型。同时,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这个阶段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及对表象的联想。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儿童的语言习得无法脱离具体的实物、动作和情境。

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为儿童二语习得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及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又为儿童二语习得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等特点,以及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优势,我们对于儿童二语习得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已有大量文献证实二语习得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既然如此,如果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或接近本族语水平,那么我们建议儿童二语习得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因为越早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在语音的准确性和地道性方面就越有塑造的可能性。

其次,儿童模仿能力强,听觉意识敏感,早期应该采取“听力先行”的模式,给儿童提供大量有效的听力内容,比如英文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和模仿兴趣的输入材料,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一定的听力词汇和预感,通过大量的听力词汇积累和足够的有效输入之后,才会有语言的输出。

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ipad为代表的触屏设备的出现,CAI——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也逐渐运用到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让儿童接收到除来自于视觉通道的信息外,还能感受到大量由听觉通道所呈现的语音信息和大量非语言信息。这种触屏设备简单、易操作,可以实现人机互动,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从理论上来说,浸入式教学法是最理想的二语习得方式,但是在母语环境下实施起来有困难,所以要依靠家长或老师来实现第二语言环境的创设。有英语基础的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跟儿童进行简单的交流与对话,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读英文绘本,让他们借助生动的画面来进行可理解的输入。即使是不懂英语的父母,也可以给儿童播放英语试听材料,让他们大量地听英文儿歌、童谣或者看英文动画片以及英文原版电影,让他们时常沉浸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适当引导儿童进行简单的英文表述,让孩子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用第二语言交流是自然有趣的,才能保证浸入式教学的持续、有效。

五、结论

根据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及对儿童二语习得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应该越早越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就如同孩子习得母语一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习得第二语言的环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在进行大量的有效语言输入之后,才能进行输出表达。

[1]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Wiley,1967.

[2]Penfield,W.and L.Rorberts,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M]. New York:Atheneum,1959.

[3]辛柯,周淑莉.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临界期假说实证[J].外语教学,2006(4).

[4]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2).

[5]王鸿雁.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差异与语言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2(3).

[6]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关键期假说研究综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

[9]论儿童相比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J].邵阳学院学报,2009(3).

Childr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Zhu Yan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uzhou Jiangsu, 215104, China)

The final lev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greatly related to learners’ starting ag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The author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childr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G623.31

A

1000-9795(2014)08-000295-02

[责任编辑:刘 乾]

朱 彦(1976-),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关键期第二语言二语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