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运用课程资源开展留守幼儿支教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以《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运用为例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读本支教志愿者

田 甜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有效运用课程资源开展留守幼儿支教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以《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运用为例

田 甜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留守幼儿的广泛关注,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运用《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陆续开展了多次留守幼儿的支教实践活动。本文分析了开展留守幼儿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对支教过程提出反思:支教应拒绝“不足模式”;支教课程需要创新表格;支教需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课程资源;留守幼儿;支教

2010年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结合留守幼儿的身心特点编写了一套《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读本》是一套基于零培训的幼儿教材,其创作理念源于《萨拉曼卡宣言》中所提到的“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予其教育机会”。这套教材出版以来成为开展留守幼儿支教活动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运用《读本》开展留守幼儿支教的现状分析

2012年到2013年两年的时间里,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志愿者们利用寒暑假,多次开展了关于“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模式探索”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参与活动的部分志愿者进行了跟踪调查,详细了解了志愿者在运用《读本》开展留守幼儿支教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读本》课程资源为留守幼儿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为志愿者提供了可贵的教育模板,使得支教内容有章可循,有效的改善了以往留守幼儿支教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状况。但是,在运用《读本》开展支教的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1.支教前期准备不够充分

2.课中的实践教学缺乏经验

此次进行支教的志愿者都是在校大学生,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加之社会阅历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幼儿实际生活环境的不熟悉,导致实际运用《读本》资源进行支教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遇到了棘手问题,常常出现准备好的方法无法施展或毫无效果等现象。以教学组织管理为例,留守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是支教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志愿者采取简单的物质刺激或奖惩方式来处理,更有一些支教者采取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调查中志愿者反映,出现上述状况并不是故意忽视,而是不知如何应对。此外,由于缺乏对幼儿生活的了解,很多志愿者在语言、案例引导教学时难以与留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不能有效激发留守幼儿的学习兴趣,导致师幼沟通和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活动结束后反思不足

志愿者作为支教活动的直接负责人,在较短的支教周期内完成支教的备课和课程教学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除此之外,志愿者本身还需承担了支教活动中其他事务性工作,难免在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与总结做的不够细致。同时,在缺乏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志愿者对自身教学效果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难以做到全面和准确,进而影响到教学改进力度。

二、有效运用《读本》支教留守幼儿对策探析

1.明确支教目的,提高支教志愿者的认识和素养

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首先要明确的是自身所承担的使命。支教不是旅行,需要志愿者以负责任的态度投入其中,为留守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乐园,提供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实现补偿教育;《读本》也不是万能的教材,需要志愿者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将自己的本领与《读本》知识相结合,应用到具体的支教活动中。同时,志愿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客观认识和评价留守幼儿的实际情况,用微笑去感染他们、用诚心去融入他们,教授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他们树立人生的榜样。

2.了解留守幼儿的前学习能力水平,因地制宜运用《读本》开展支教活动

电子技术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彼此独立,有些内容相互交叉,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在以前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知识间的融合,在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点按部就班授课。因此,学生零零散散记忆理论知识,并没有将模电知识和数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内容较陈旧,一味学习分立元件机理介绍,集成电路内部工作机理的分析,忽略了集成电路的应用及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分析电路及应用时比较吃力,所学内容连贯性较差[3]。

留守幼儿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环境,敏感的神经和心理,敏感的神经和心理。为了有针对性地给留守幼儿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志愿者在支教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口答问卷等测试方式,尽可能多的掌握留守幼儿之前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及经验,了解留守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将《读本》所反映的精神与当地留守幼儿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大胆创造和勇于尝试探索,弘扬并不断丰富《读本》精神,延伸《读本》所蕴含的能量。

3.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全纳式教育读本》,掌握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方法

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队伍是由在校师范专业学生组成,因此在进行相关支教活动前,学生需要熟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幼儿健康、艺术、社会等各项领域的具体目标、内容与要求,以保证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与此同时,学生还需熟悉《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的创作理念,深入学习《读本》内容,把握《读本》学习的重难点,掌握《读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方法,并且根据读本提供的材料,设计相关支教内容。将专业教学方法与《读本》内容融会贯通,提升支教效果与质量,促进留守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4.重视志愿者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

志愿者作为教育一线的直接授教者,教学方法技巧等各方面能力都需要严格培训。志愿者要提高对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对各主题涉及的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都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准备,熟悉掌握与留守幼儿沟通交流的正确方式,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以吸引留守幼儿的注意力,激发留守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留守幼儿对《读本》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支教培训应采取专题讲授、实地调研与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志愿者实际教学能力。

5.加强课后反思和经验的归纳总结

借助学前教育专家团队的力量认真开展教学反思。一方面,在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开展后及时进行反思与评价,查漏补缺,找出能更好的进行《读本》教学的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对《读本》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整个支教结束后还应进行宏观的把握与评价,及时对整个支教过程中运用《读本》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将其内化为自己宝贵的实战经验,不断地完善自身教育素质,同时也为下一次的《读本》支教活动做好经验上的准备。

三、还需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留守幼儿支教中需拒绝“不足模式”

“不足模式”实际上是当今对于诸如留守幼儿等“处境不利群体”的一种研究取向,“指用主流的框架和尺度,衡量、诊断处境不利群体的不足与缺失,在这种视野下得出的结论、制定出的政策常常具有家长作风”。[1]

而在这种“不足模式”的影响下,志愿者的言谈中也会体现出“与城市幼儿相比,这里的幼儿……”的评论,从而会不自觉地降低对留守幼儿学习成效的期望值。体现在支教实施过程中,志愿者们就显得“慈爱有余,管理不足”。由于志愿者对幼儿的期望值不高,对于幼儿明显违背常规的一些行为,志愿者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多是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是温柔提醒,效果并不理想。

将留守幼儿作为一个客体去分析,将留守幼儿与城市儿童相比较。种种情况表明,志愿者有意无意中仍是以一种“他者”的身份参与到支教活动中,很难深入地认同和感悟,这直接影响到支教活动的有效性。拒绝不足模式,提升志愿者的认同感。实际上正符合了“全纳教育”所提倡的“所有人都平等参与到教育中,不排斥任何一名儿童”的含义。

2.支教留守幼儿的课程需要不断创新与变革

“全纳式教育的教育目的首先为了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它提倡‘没有两个儿童是相同的教育观念’。”[2]教育是为教育对象服务的,适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经过支教后的反思与总结,我们认为在为留守幼儿提供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时,还应该不断创新变革课程内容,体现出差异性。

首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支教对象主要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幼儿群体。对待他们的教育不能够采用“普遍适用性”原则,支教的形式应该围绕“非正规”展开设计和组织,以期适应留守幼儿的实际特点,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开展教学。

其次,部分志愿者提供的教学内容并非留守幼儿所真正需要的。尽管实践已经证明,《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课程资源可以提供学前教育的范式,但是范式仅仅是范式,读本内容也是有限的。更多的读本之外的内容需要支教志愿者主动去补充和丰满,使得支教内容最大限度的源于幼儿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同时满足留守幼儿的身心和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3.支教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实际上,《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最适用的模式也是以家庭教育的模式进行。在支教活动最初的设想中,支教的对象不仅包括留守幼儿,还应包括留守幼儿的监护人,志愿者们甚至还准备了“怎样运用读本在家中教育幼儿”的主题交流环节。支教过程中监护人可与幼儿一同参与主题活动,这样不仅幼儿的能力得到锻炼,监护人的育儿观念也会无形中得到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家长的生活体验与民俗知识融入幼儿的支教课程之中,远比志愿者单方面按照课程资源提供支教内容丰厚得多,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完美体现。

然而因为留守幼儿的实际生活条件和其他种种障碍,有关家庭方面的支教设想并未实现。如何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成为留守幼儿支教活动中需要认真探索和思考的新问题。

[1]张瑞瑞,冯晓霞.低收入家长投入早期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2]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史爱华.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零培训教育用书[M].凤凰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

Effective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rogram analysis and thinking——Take the use of《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reader》as an example

Tian Tia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71, China)

As the society fo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volunteers to use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type reader"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ader") has carried out several times in succession left-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refused to lack of "model"; Teaching course requires innovation form; To make full use of family resources.

curriculum resources; left-behind children; volunteer teacher

G40

A

1000-9795(2014)08-000185-02

[责任编辑:周 天 刘 乾 鲍 雨]

田 甜(1981-),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学校学生管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115。

猜你喜欢

读本支教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