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机制研究
2014-04-17许能生
许能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机制研究
许能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十二五”期间,国家不断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在此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作为面向行业,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理应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当前校企双方应对发展挑战的最佳选择。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应该遵循接洽、交流、条件保障的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起适用性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适用人才;科技服务;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应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才能互利共赢。尽管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意图、合作方式情况各异,需求不同,但是总是有相同的规律可循。把握这些规律,就可以在校企合作活动中,驾轻就熟,各取所需。
一、校企合作中校方的优势与诉求
(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
在校企合作活动中,高职院校能否占主导地位,主要取决于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同和青睐,取决于学校教师所具备的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的能力,是否有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和能为企业排忧解难的科技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就是为企业提供技能型适用人才,提供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应用型科技服务。
(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诉求
1.教学方面的诉求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模式更趋向于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能否学有所值、学有所用,主要取决于高职开设的课程能否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汇聚校企的智慧,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合作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的养成,而且还有利于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需要与企业共同实施联合办学,吸收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这不仅有利于促使课程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而且将现代新技术和科学管理融入课程、编入教材,使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在毕业就业后能够尽快成为职业道德感强、精熟相关专业业务的岗位能手。
2.科研方面的诉求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使科研成果溶入教学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并掌握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这是当前高职教育“追寻”的目标和要求。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科研的方向应该从如何加强应用性研究和协助产业创新并提升其研究产品附加价值等方面着手,这就需要企业为学校提供创新型项目,以及用于生产技术革新、新产品技术开发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寻求的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3.社会服务方面的诉求
通过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还可以把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技术成果,引进到课堂教学之中,升华教学内容,可以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金进一步开拓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服务的重任,要为社会、行(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就必须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在专业服务领域与相关行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优势与诉求
(一)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
我国正在实行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转变的方式是技术创新,这是现阶段的国策。而国家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所以在校企合作活动中,企业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泉来自于多个方面。其中有企业自身的发明创造,也有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孕育着巨大的技术市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进。
(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诉求
1.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源做后盾
国家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机。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而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场所,理应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支撑
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产业结构调整是对现有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等进行调整。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转型,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技术支撑。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地,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和科技服务企业的生力军。企业需要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高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的专门人才。
三、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增进了解
校企间的相互了解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企业对学校的了解认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毕业生在企业担任重要技术与管理职务,或者是近期毕业生在企业岗位上工作的突出表现,说明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认可;二是企业领导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对学校育人过程(如切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提升学生或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实训环境和条件等)的认可;三是企业领导对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的认同,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素质、过程越来越关注。当前,随着企业对地方人才市场招聘学生的质量和流失率感到信心缺失,校园招聘及与学校联合培养后备人才的策略已为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所采纳。政府近年来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和行为导向,许多大型企业已经一改过去等着人才上门的做法,开始主动走向校园,在未毕业学生中抢先选拔人才。因此,目前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努力取得企业的了解和认同是我们取得合作成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让企业认可学校的关键,就是要设法使学校成为品牌,因为品牌就是一种信任。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并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交流对企业取得认同。与品牌企业合作才是高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加强沟通
校企合作项目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不沟通就不能了解对方的需求,不沟通就不能找出双方合作项目的嵌入点和方案,因此,沟通是项目合作的必要手段。不过,沟通需要做好准备,需要校企双方合适的场合与时机,需要有智慧、有技巧,沟通也是取得双方信任的手段或举措。加强校企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促进理解、统一思想、化解误会、增进友谊,最终取得合作的成功。
3.务实求效
合作的成功与否在于对校企双方有没有收益。因此,在合作中,强调双方的收益是务实的做法。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订单”联合培养班—龙信班(“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收益就是通过与学校联合培养,可以在学生中优选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结构合理的后备专门人才,避免了已往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大量流失、减少了培训新职工的成本和运作人力资源的成本。学校的收益:一是与品牌企业的合作解决了学生就好业的门路;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场所,解决了学校学生实践教学的困难,节省了教学投入(师资投入、资金投入),并通过来校作专题讲座,提高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通过企业奖、助学金及实习生活补助为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当然,在看到收益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合作工作中的成效,合作成效的几个关注点:一是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做到有效实施?二是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成效如何保证?三是校企需要对学生共同建立有效的考核办法,使表现优秀的学生得到奖励,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能够自觉成为企业的员工。校企合作务实求效的做法是维系校企长效合作的纽带和保证,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4.落实项目
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和归属,落实项目的关键是研究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互利双赢的项目方案。这个方案一般包括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检查验收三个部分:(1)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的目的遵循合同内容执行,按约定行驶,保证双方权益,明确双方的目标、职责、义务、条件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等。(2)履行合同。签订了合同过后,双方必须认真履行。当然,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需要变更合同,要本着友好协商,对合同进行补充与修订。(3)检查验收。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5.建立机制
校企双方通过沟通与交流及务实求效的做法能够赢得相互间的信任,获得双方都能接受的收益,但这仅仅是校企合作时必要的操作手段和方法,还必须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校企深度合作关键要做的就是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和操作机制。主要是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互访、学术研讨、工作对接等交流机制;以及通过在校企双方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工作站和工程师(设计师、技师)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等校企联动管理机制,来有效实施学生的实习管理与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技术服务、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开展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等。
[1]范唯.高职学校让每一个在学校待过的人增值.www.jyb. cn,2012-04-16.
[2]范唯.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www.jyb.cn,2012-03-0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第一版).
[4]张登宏.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5]王艳丽.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学研究,2010,07.
[6]杨名权.着眼产业变化大势实现校企合作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05.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mechanism research
Xu Neng-sheng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Xuzhou Jiangsu, 211116, China)
During the"Twelfth five-year" period, the country's deepening economic reform,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enterpris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 geared to the needs of industry, the main force of a line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for enterprise, should be continuously conveying talents for the enterpris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choi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development challeng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s, should follow the approach, communication,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pplied tal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s
G710
A
1000-9795(2014)08-000025-02
[责任编辑:周 天 刘 乾 鲍 雨]
许能生(1963-),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校企合作。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校企合作视阈下校方合作能力构建研究,编号:2012SJB88002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编号:DJA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