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
2014-04-17张新平吴康宁主持
张新平 吴康宁 主持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不难发现,迄今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总体上局限于教育系统自身的调整与变革,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也主要只聚焦于这种调整与变革,即专注于对教育系统内部的诊断、修补、改进和完善,而对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社会因素未能予以充分关注和必要检视,表现出明显的重“内”轻“外”倾向。
这一倾向显然已日渐“不合时宜”。如所周知,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已步入“深水区”,展开“攻坚战”,并因此而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其任务之繁重,牵扯的利益之繁多,涉及的关系之繁杂,均非以往任何阶段所可相提并论。相较于以往阶段,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愈发需要构建一个有力、有效的外部社会支持系统,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前行并真正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一外部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完整、谐和、适度并大致平衡。
系统由不同要素之间有机组合而成,要把握系统的状况,认清系统的性质、结构与功能,离不开对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的深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要着力探明社会支持系统构成要素的现状及其缺失,积极谋划和推进趋于理想形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为此,我们将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构成要素大致区分为“政府的职能”、“经济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及“公众与社会群体的影响”三个方面。
对于理想形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既要从理论上探讨如何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获得成功的各种基本问题,使教育改革和发展建基于道德的正当性、社会的合法性及过程的有效性之上,又要分门别类地探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社会支持系统构成要素的现状、性质及其运行规律。这是因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是“完整的社会支持”,而不是“残缺的社会支持”。推进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首先要厘清这一改革究竟需要得到哪些社会支持,检视各项社会支持要素的现实状况,确认哪些要素不时缺位,哪些要素经常缺位,哪些要素严重缺位,哪些要素基本缺位,以便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措施,促使相关社会支持要素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确保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真正得到完整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本专题集中分析了社会支持系统中“政府职能”的运行和发挥情况,同时对“经济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作了一些探讨。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发现,外部政策能否保持“上下衔接”、“内外配套”和“左右协调”至关重要,否则容易造成“支持的乱象”,甚至导致“支持的分裂”;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治理体制支持研究发现,现行的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业已成为制约改革的社会体制瓶颈,政府部门的“超强控制”亟待改变,实施“自我革命”已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不二选择;有关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和基础教育捐赠的研究发现,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与社会投入支持情况复杂,成绩与挑战并存,既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的地区失衡问题,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经费与评价方面的“过度支持”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地方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较大以及基础教育捐赠总量不足的问题。
制约教育改革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因素,也有教育外部的因素。完整的教育改革研究应对这些因素全面审视,不可偏废,否则便难以对教育改革成败原因做出中肯判断。限于组稿容量,本专题只聚焦于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支持、社会治理体制支持、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以及基础教育捐赠支持这几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对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其他社会支持要素展开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