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转型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2014-04-17苏莉
苏 莉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04802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便更好适应现在经济转型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正在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院自2001年合并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余春秋,培养了不少专业技术型人才。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困惑也一直伴随着一线教师,如:人才目标的定位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准发展的脉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等。眼下,国家提出加大发展职业教育,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教育体系发展、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使人才培养方向与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带动职业教育人才跨越式发展、职业教育人才跨越式发展有力促进转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目的,我们课题组一行5 人,通过走访企业、翻阅资料、抽样查看等方式,取得了一手资料,对晋城市转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为我院的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提供参考。
一、总体概述
晋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发展思路是“一争三快两率先”,短期发展目标是努力建成转型综改先行区和示范区、山西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新兴产业重要支撑基地,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路径,实现由粗放向集约、数量向质量、传统向科技的转变,最终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导,以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接替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统计资料显示,非煤产业税收由2010年的55.1 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66.36亿元,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18.0%。
二、转型经济发展态势
(一)煤炭产业由数量型向规模型转变
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利益兼顾、积极推进”的方针,全市煤矿从385座整合为129座,产能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比过去还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技术水平的集约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实现了规模经济发展。据资料统计,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由过去的24.8%提升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回采率提升到80%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税收由2010年的88.29亿元增至2012年的130.83亿元。
(二)形成煤炭—电力、煤层气—电力、煤炭—煤矸石—电力等三大产业链条
全市以阳城坑口电厂、国投热电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实施煤转电发展战略。截止2012年底,全市总装机容量达476.42 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218 亿千瓦时,电力行业增加值增长15.3%,实现利税6.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三)大力实施“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发展战略
按照“一矿办一企、百企兴百业”的发展思路,全市实施了依托煤炭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地下产业向地上企业转变。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已超过30亿元,重点开发了王莽岭、蟒河、珏山、羊头山等10 个旅游景区,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53 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接待游客1700 万人次,同比增加44.5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为30%以上,直接或间接就业达5万人左右,带动相关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约700亿元。
(四)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市转型发展首选路径的重中之重。先后建成海天大酒店、阳城竹林山大酒店、豪德贸易广场、兰花国际物流园区、月星广场和投资10 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大型商厦,同时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五)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形成了煤炭—合成氨—尿素、煤炭—甲醇—二甲醚、煤炭—甲醇—合成油、煤炭—焦化等产业链
以晋煤、兰花、天泽为龙头,在煤化工、己内酰胺、烯烃、乙炔下游等产业链上下工夫,求突破。目前全市已建成14 套尿素装置,年生产能力达381 万吨,甲醇生产能力达111.5 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10万吨。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类精细化工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吨/年。
(六)装备制造业由冶炼铸造向机械制造转变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冶铸企业170 家左右,主要集中在泽州县南村镇工业园区一带,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形成了高档球墨铸管(球墨供水管及管件占全省的80%,全国的1/4,全球的1/10)、精密铸件、煤机成套设备、汽车零部件、光电设备等五大产业集群以及能够生产上百个品种的现代化装备制造工业体系,产能达到800 万吨。其中:铸造生铁265 万吨,炼钢生铁500 万吨,钢材产能500 万吨,装备制造产品产能330 余万吨,从业人员达17.8万人。
(七)建材产业上档升级
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煤炭—煤矸石—制砖;石灰石—水泥;陶土—陶瓷三条产业链。已建成规模以上煤矸石烧结砖新型墙体材料企业近50家,生产能力达到4.8亿块(折标砖)。新兴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673万吨、粉煤灰加气砌块150万平方米,拥有2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亿平方米,吸纳劳动力直接就业8000余人,拉动就业6000 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为25 亿元,实现利税2.5 亿元。日用陶瓷企业11 家,年产值达20亿元,从业人员5500人。
(八)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逐步调整到位,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涌现出了富士康、唐一新、鸿诺光电、高平海诺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总资产近130亿元。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煤层气、锂电池和光伏产业。煤层气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基本形成了集勘探开发、集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汽车加装煤层气于一体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利用体系,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地面抽采钻井6000 余口,地面煤层气抽采量达40.2 亿立方米。在锂电池方面,全市有锂电池生产企业3家,主要产品有各种锂离子电池、圆柱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模块、电控系统等,产能达13000万安时。在光伏产业方面,全市现有光伏企业3 家。其中,硕阳光电一期、融高太阳能50MW太阳能电池片一期已投产。
三、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以煤炭为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据统计资料,在“十二五”时期,煤炭行业仍然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提供的经济总量将占到宏观经济总量的50%—60%左右,2012年,非煤产业提供的税收为66.36 亿元,仅占31.0%。今年以来,全国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全市经济发展波动。
(二)装备和工艺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够,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冶铸行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但技术装备和工艺仍显落后,尤其是低端化发展的局限性日趋呈现,企业低水平重复式扩张较为普遍,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或来自于主机厂的大企业。同时受技术人才限制,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能力,产品、技术和工艺趋于雷同,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和集群式发展的竞争实力。
四、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上实现转型经济发展。煤炭是全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要实现转型发展,产业由地下转到地上,必须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努力将传统优势变为竞争胜势。积极挖潜改造提档次,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全市煤化工产业向加压气化、粉煤气化、气化炉大型化等现代煤气化技术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传统煤化工,发展新型煤化工,研究探索发展低碳煤化工。
二要构建高技术和专有技术人才平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技术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转型和人才的互相促进。在今后的转型经济发展中,一要始终坚持做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二要大力发展新兴煤化工产业,做大煤转电、煤制油、煤层气等新兴产业,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三要搭建引进高技术和人才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人才等渠道组建企业创新开发团队,使人才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相互促进。
[1]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
[2]田明,樊杰,孙威.我国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矿冶,2004(1).
[3]王小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