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

2014-04-17汪长明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调研职业院校岗位

汪长明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02)

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院校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必须具备可持续竞争力,而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和外显影响力。职业院校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教学技术及培训资源,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最佳的人才培养、人才供给、技术供给等服务性活动,才能持续发展。

一、加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办学定位的社会调研

目前,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意识较为薄弱,对区域经济发展认识不到位,导致办学定位没有特色,没有形成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群和无法应对新兴行业产业的社会服务要求。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学校没有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调研工作,没有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没有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造成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学校科研技术成果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所教专业知识水平滞后于新兴行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科学的区域社会调研。一是进行行业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国家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省自治区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行业企业文化体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服务的产业和行业领域。二是对行业企业调研。调研的企业数应至少不低于10个,每个企业选取调查对象不少于6个。企业选择要遵循两个要求:一是近5年学生就业最多的企业;二是未来技能技术人才需求最多的企业。调研的重点:一是行业投资规划、人才需求规划,以确定学校专业服务的企业类型和规模。二是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内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的分布,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的分布,不同工作岗位受教育程度的分析,以确定学校服务的主要行业。通过详细的调研,会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释放出不同的问题,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职业院校有责任利用其人力、智力、科技优势解决这些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供给服务。

二、加强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培养方向的市场调研

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不能依据地方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行业、重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二是学校之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雷同,千校一面,培养规格单一,没有自身的特色;三是不顾学校专业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盲目设置一些社会热门专业和扩大专业办学规模。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考虑自身专业群建设、师资、学生情况和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确定有本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这就需要进行专业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市场调研。一是调研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调研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状况,以确定学校专业的招生规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技能方向。二是进行企业技术变化的调研,包括企业技术变化(工艺、设备、材料等);运营方式变化(商业业态、分销系统发展、服务类型);劳动组织变化(流水线、小组工作、岗位轮换、一人多岗等)等内容,以确定学校专业的教学内容。三是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分析,列举出不同职业岗位的10 个专业能力和10 个非专业能力,以确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目标。专业服务产业培养方向的市场调研要每年进行一次,以便建立灵活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评定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和实训实习教学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加强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调研

“就业导向”的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学术型”和“教研型”的院校,他的专业定位主要是培养某一行业某些具体岗位的技术劳动者,这就要求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有本校特色,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有所不同。目前,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雷同,本科、高职、中职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既没有类型差异,也没有层次差异,造成了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导致此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没有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二是职业院校没有进行区域内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教学情况的调研;三是没有建立区域内专业教学理事会,界定不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职业院校要加强区域内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调研。其调研的内容有:一是区域内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确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错位发展。二是区域内院校核心课程设置情况和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确定专业合适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是对区域内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以确定毕业生哪些能力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哪些能力不能胜任岗位的工作需要。

四、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就业岗位的能力调研

职业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于某一具体岗位,要想建设和开发好一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就要加大对课程服务岗位能力的调研工作。目前,职业院校核心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未能有效实施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二是课程实施仍以教室讲授或验证性的实训为主,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等难以进入课程教学。解决上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只有进行就业岗位的能力调研,其调研内容有:一是课程教学目标调研。通过对服务行业30个以上企业相同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目标的调研,确定本课程涉及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可测量教学目标;二是课程教学活动调研分析。通过对服务行业30个以上企业相同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确定课程的教学活动;三是课程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案调研。通过对服务行业30个以上企业相同岗位工作考核方案的调研,制定课程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案。这样的课程教学标准,才能使学生敢于进入企业,体验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和环境,真正实现教学层面的校企合作。

五、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运行模式的企业调研

由于职业院校很多教师缺乏从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企业项目设计和实施经历,在实训室建设上,仍然延用了大学或大专学历教育阶段的验证性实训室建设方案,这种实训教学环境难以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实训室设备的性能落后、精度不高、功能单一,除了用于教学实训中的简单操作、单机操作与模拟仿真,很难发挥其服务社会功能并用之于实验分析、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及实际生产与加工。职业院校要想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真正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就要建立科学的实训实习基地运行模式。模式建立的基础就是企业生产环节的调研,调研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的选型、生产车间的设置、生产环境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实训室建设方案,要以生产工艺流程中最核心技术工艺部分为基础,以能够实现现场教学和现场生产产品为目标,建立和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模式相通的实训运行管理体系,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产和学习运行管理的校内教学基地。

六、加强行业企业技术服务与创新需求的市场调研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加强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能够胜任企业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还应具有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技术研发氛围,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的研究,在技术研究中实现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了建立一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必须建立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平台,这个优质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平台要基于地方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每年至少要开展两次企业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的市场调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确定学校技术研发的课题,组建校企合作技术研发的团队,以技术应用型和产品开发型研究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目标,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从而实现校企间真正的“产、学、研”结合。

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反映一所职业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广泛的市场、行业、企业和学校调研,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训教学环境和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发挥学校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

参考资料:

[1]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3).

[2]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

[3]孙杰.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7).

猜你喜欢

调研职业院校岗位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