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猴王出世”的生态意蕴*

2014-04-17郑志国

关键词:石猴猴王西游记

郑志国

(太原大学 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当下,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催生着生态文化的迅速崛起。当今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中,不乏大量的文学批评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两大最根本的主线。其实,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的阅读中,人们不难发现,诸多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生态忧患意识,通过作品表达作者对生态的忧患与反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便是这样一部充满生态意蕴的作品。

翻开《西游记》,人们会被作者开篇深邃空灵的描写所吸引。作者用极奇极幻的笔法描写了石猴的诞生,并把他的诞生与宇宙天地,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突显了他的“受天地真秀,日月精华”,强调了他的应运而生、自然而生。这段描述玄妙神异,石破惊天,充盈着开天辟地的磅礴之势,洋溢着气冲斗牛的浩荡之气,让人感到畅快淋漓。

一、“猴王出世”的精妙呈现

《西游记》开宗明义,在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用挥洒自如的华丽辞章描写了“猴王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1]3

出世不久的石猴遂进入水帘洞,将“石”字隐去,称作“美猴王”。《西游记》作者又借用一首简洁凝练的诗篇再一次回顾了石猴“阴阴构精”“借卵化猴”的孕育过程: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这首诗前两句写万物化生,石猴住胎之事。“三阳交泰”是《易》卦的演示。阴阴构精,万物化生,从卦象上来看就是“泰”。第三、四句讲天心展示道,要通过有形的生命来显化。“借卵化猴”即写石崩生卵,见风化猴之事。第五、六句紧跟着解释“借卵化猴”“假他名姓”的原因。最后两句,是禅宗济度人心的说法,意在告诉人们,自有人类以来,历代人的心性都如猿猴一般,攀缘三界,称王称圣,纵横驰骋。内心不宁,三界不安,这样就永远摆脱不了苦海。只有等到历尽艰辛,绝圣弃智,脱了“王”字,摆脱束缚,才能得道成佛,归于极乐。由此可知,构精孕育,万象化生即是成就诸事的重要的前提。而人孕育生化成后,应该抛却尘世的纠缠,努力回归自然,这样才能享受自然的淳朴和乐趣。

二、“猴王出世”彰显人类对生命的追问和关注

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缘何而起?诸如此类的疑惑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着答案。古希腊的创世神话和西方社会关于上帝的种种传说作出了极好的诠释。《西游记》则在开篇用开卷诗表达出作者的看法: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首诗从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写起,接着用中国普遍流传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来解说世界的形成。告诉人们,自从盘古打破鸿蒙,辟地开天,清浊才得以分辨,万物才得以化生。诗的五六句说明覆载群生、创化万物应以“仁”和“善”为原则,体现出中国人将自然运作社会化的重要思想。诗的最后两句点出宇宙的孕育变化、自然的创造化育都可以从唐僧历经厄难西天取经的这部《西游记》中得到启示,而这恰是小说的主旨所在。细嚼这首诗,在概略地介绍自然世界的原初状态后,作者描写了天地世界生成的详细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历时长久,而且极为复杂。而直到有生命的生灵和人类出现之后,这个宇宙才成为生机勃勃的完美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有灵性的世界。审视“猴王出世”的过程,的确蕴含着人类对生命起源的大胆想象。所谓开辟鸿蒙、化育万物等莫不如此,而这恰是“灵根育孕”之源流。“‘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语言言简意赅,顶得上一部漫长的生命起源史”[2]。而这恰是《西游记》中关于世界与人类如何起源的观点。

《西游记》中的这种关于自然世界的形成和人类起源的说法,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猴王出世”便是这个体系的具体化。作者详细描述了孕育石猴的仙石以及石猴出世的整个过程。先看仙石,呈现出这样的外形特征:其高合周天之数,围圆按政历之气,其孔窍按九宫八卦排列。再看石猴的孕育,从时间来看,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相当漫长的时期;从孕育的条件来看,一无树木遮阴,二有芝兰相衬,三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接下来是出世的过程,迸裂产石卵,见风化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学爬学走,参拜四方。最后写到石猴出生的影响,眼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灵霄殿。“石猴出世”彰显了生命孕育和进化的过程,也让人们感到了人类的崇高智慧和自然地创造伟力。

三、“猴王出世”凸显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和探寻

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神怪小说历久不衰的核心主题。《西游记》也不例外。“猴王出世”的这段“特写”正是古老神怪小说关于人与自然之物相通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对神秘的覆载群生的大自然的最好的颂歌。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对这一关系的思考一直是人类历史所关注的主题。考量一下,这一关系具有双重属性:一则,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则,自然又凭借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了危机甚至是灾难。因此,人类要科学地认识自然,而后才能顺应自然、支配自然,最终才能有效避免自然灾害,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并将理论成果化作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即在批判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他们提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不再是与人对立和分离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马克思还提出了“自然向人生成”的著名观点——“全部所谓世界史乃不过是人通过劳动生成的历史,不过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部分”[3]87。这种认知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地固定于一体,强调自然生成人以及世界的整体。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演化的过程,故而会有不同的呈现。《西游记》中的石猴是自然孕育,自然生化,正是这一认知的具体化。可以说,“石猴出世”充满了人类参赞化育的生态情怀。出世后的猴王,随即能和自然融为一体。书中描述道: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一体化的,人是由天地自然孕育后化生而成的。《黄帝内经》中讲:“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4]269-270《管子·内业》中说:“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5]49张载在《西铭》中则这样阐释:“乾称父,坤成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6]27天地是人的父母,天地间万事万物与我兼为一体,同为一性,我只是天地之中普通的一员,人与天地间的万物应友爱相处,融洽无间。“每受天真地秀”的猴王即将这一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天地父母”这种极富生态色彩的思想警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强不为而为之,不可违背天时,要顺应事物固有的规律。这样,就能实现庄子描述的生态理想:“当是时也,山无溪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7]356

中国自古就有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与融合的理性追求,人类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旨趣,并不断地探寻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审美关系。这即是中国人生态审美所追求的境界,也就是中国人的生态理想。在著名汉学家李约瑟看来:“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8]388在当前社会,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照《西游记》作品,作者把笔下的石猴安排在“福地洞天”的花果山,充分享受着和自然共存的畅快和欢愉。这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极致,是一种美的境界,美的真谛。诚如冰心老人所言,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1]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竺洪波.理性之光:《西游记》的科学精神和未来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1999(2):83-94.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 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 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7]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石猴猴王西游记
挑选新猴王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缩写
三位一体话猴王
挑选新猴王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民间艺术的奇葩:漫谈方城石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