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编辑学者化

2014-04-17祝贞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者学报学术

祝贞学,盛 杰

(江苏大学 杂志社,镇江 江苏 212003)

试论编辑学者化

祝贞学,盛 杰

(江苏大学 杂志社,镇江 江苏 212003)

针对当前“编辑学者化”争论激烈的背景,以框架图形式总结各家观点,明确争论涵盖对象,并基于自身科研经历,建立高校科研流程图,阐述学术编辑工作的本质,提出应淡化“编辑学者化”争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编辑自身素质上来。

编辑;学者化;专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人提出“编辑与学者得而兼乎”的命题,并以此展开了业内大讨论[1-4]。关于编辑是否有必要学者化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且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双方各执一词,辩论激烈且闻之各有其理。然而在激烈讨论过后大家有必要静下来思考一下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争辩的主体是谁?第二,争辩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也许有人要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好思考的?主体是‘编辑’,内容是‘要不要进行学者化’。”其实并不能这么简单地回答,笔者认为如果能真正弄清楚这两个基本问题,长久以来的矛盾可能会有所缓解。

一、“编辑学者化”争论观点分析

从目前发表在各刊物上关于“学者化争论”的论文来看,支持和反对“编辑学者化”的意见基本上各占一半。双方均在假设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一)支持“编辑学者化”的观点

所谓“编辑学者化”,是指编辑人员在编辑学之外某一学科领域(文史哲、数理化等)有较深造诣和较高水平学术成果,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承担相关科研项目,能对某些学术思想、学术讨论进行综述和评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不断有学术论文发表或学术专著出版[3]。在“编辑学者化”提出之初,很多学者就支持该观点,认为学报编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要处理的稿件学术性、专业性极强,因此走学者化道路是对学术编辑的客观要求。图1以框架图的形式展现了这些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支持方观点大体可以细分为六点:

(1)创新性成果的发表是确保学报质量的关键,而编辑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发掘创新性成果的重要保障[4]。

(2)学者型编辑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强的专业发展动态把握能力,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与作者进行沟通,给出启发性建议,提高稿件质量[4]。

(3)“编辑学者化”可以提高编辑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更好地建立编辑与作者相互信任的沟通机制,稳定优质稿源,培养高水平的作者群[5]。

(4)学者型编辑的培养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源泉[6]。

(5)在学者化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地帮助编辑进行组稿、约稿等日常工作,指导编辑捕捉有价值的信息[7]。

(6)“文字匠”式的编辑无法在初审中对稿件正确把关,增加了专家的审稿压力,降低审稿效率[8]。

支持方主要是从学报具有学术性质这个特点出发,赞成编辑以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途径,加强审稿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反对“编辑学者化”的观点

反对方主要认为编辑应忠实于自己的职业,认真学习编辑学,以免学者化进程耽误了本职工作。图2为反对“编辑学者化”的观点论述框架图。

从图2来看,反对方的意见可归纳为六点:

(1)编辑应以编辑工作为重,若从事研究工作势必会占用太多时间从而影响本职工作[3]。

(2)编辑的职责是初审,应该将学术把关工作交给审稿专家来做[3]。

(3)即便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也无法正确判断所有来稿的质量[3]。

(4)编辑要想成为学者,应当是编辑学的学者[3]。

(5)编辑的职责在于“编”,成为学者是其“编”余的奋斗目标,多数编辑都不可能成为学者[9]。

(6)编辑学者化难度太大,编辑若真走这条路,不但编辑工作做不好,也不可能成为学者。且若编辑都去做其他专业的学者,那么编辑学就没有人研究了,这将影响编辑学科的发展[10]。

反对方主要希望编辑不要因为忙于从事科研工作,走学者化道路而耽误编辑学的研究,影响编辑学科的发展。出发点是希望广大编辑能为编辑学的学科成长做合适的工作。事实上,编辑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编辑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编辑学在其他学科发展的同时不断积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完善,因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编辑主体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发展编辑学,也就是说编辑要对相关学科有所研究,拓宽视野,在对主体内容有一定深度研究的情况下做好编辑工作。所以说编辑学是无法脱离主体内容而单独存在的。鉴于此,对于那些强调编辑应当埋头钻研编辑学而不去了解其他学科发展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二、明确“编辑学者化”涵盖对象

在讨论之前,有必要明确所说的“编辑学者化”的对象是指哪类编辑。随着编辑事业的发展,编辑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编辑工作主要是对他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内部分工十分精细。就传播媒介而言,有图书编辑、报纸编辑、杂志编辑、电视编辑、广播编辑、新闻编辑、方志编辑、教材编辑;就编辑程序而言,有策划编辑、选题编辑、组稿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组版编辑。不同类别的工作对编辑的知识结构和学识深度要求不一,没有必要要求每一类编辑都去做科研工作,走学者化道路。我们的讨论所针对的对象,其实是指在初审时对学术论文把关的学术型编辑。这类编辑要对学科前沿把握到位,高瞻远瞩,甚至能预测学术发展趋势。学术型编辑只是诸多编辑中的一种,因此,“编辑都去搞科研,编辑工作没人做了”等观点有失偏颇。只有明确了这一概念,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三、明确“编辑”、“科研”、“学者化”三者的关系

在学术型编辑要不要走学者化道路的问题上,多年来辩论双方互不相让,论点层出不穷。其实从科研工作开展方法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编辑从事科研工作,最后会发现学术编辑无一例外都已经置身于学者化道路上了。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的无需再争论,而应把工作重心放到如何更好地帮助学术编辑成长、完善编辑学理论上。

(一)学术编辑工作内容

如今高校、科研单位对学术工作越来越重视,投资也越来越大。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专利等形式体现。学报作为学术论文的传播载体,以尽可能大的容量,集揽最新成果、最新信息,反映教学科研的最新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学术性期刊有6000多种,竞争的激烈性可想而知。任何一家学报要想脱颖而出,学术质量都是关键。学术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来稿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通过判断来稿是否反映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学术理论上有无创新之处来决定是否将其交给相关专家审稿,同时要与作者进行必要的沟通,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从工作内容上来看,学术编辑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能够站在某一学科的前沿了解发展动态。

(二)高校科研基本路径

对于高校科研工作,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科研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笔者根据亲身参与的科研项目,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一套高校科研流程,如图3所示。从确定研究方向到寻找研究点进行科研立项,所有的工作都要求研究者能很好地把握学科动态,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很多时候科研成果的对决就是挖掘新事物能力的对决,因此创新性的培养是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评判科研成果的时候,谁的成果新,谁就占优势。由此可知作为学术评价者的编辑们,在审阅论文的时候,拥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将事半功倍。我们既不能把“翻版”的成果认为是“精华”,也不能把“璞玉”当成“糟粕”而弃之。

(三)“编辑”、“科研”、“学者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笔者认为,“编辑”、“科研”以及“学者化”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彼此包容的。既然要求对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要有相当的把握,编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查阅大量科技文献以及最新科学成果,如果对某些专业内容十分陌生,还需要及时补充这些专业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只有通过这些工作,编辑才能知道哪些领域是当前研究热点,哪些科研立项是获国家支持的,哪些理论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哪些是科学界还没有触及或者有待完善的。通过这些思考,编辑能够发掘那些尚未研究成熟的科技信息。有意思的是,如果学术编辑继续深入下去,申报科研立项项目,设计研究思路,继而完成实验总结工作,长此以往,就将逐渐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成为学者专家,完成所谓的学者化。反过来说,如果学术编辑止步于科研流程的第三步,那么知识储备也仍然十分丰富,而且知识面比进行深入研究的编辑更广泛,当然也称得上是学者。因此,对于学术编辑来说,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进行科研工作,只要具备优秀学术编辑的素质,他就有可能成为学者。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强调“编辑是否应该走学者化道路”这个命题,割裂三者的关系是极不科学的。

至此,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回答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即:“编辑学者化”争论的客体是谁?争论的内容是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说客体当然指学报的学术编辑,他们是稿件是否有学术价值的第一把关人,也是很多有潜力的年轻作者的“伯乐”,因此具备相当学术水平的编辑将会受到作者的欢迎,也是学报质量的保证。对于这部分编辑,有必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若将所有编辑混为一谈,会让争论的客体变得模糊,误导大众。对于第二个问题,争论的内容是“学术编辑要不要通过科研走学术化道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工作性质决定了学术编辑会自发地通过一定的科研工作来满足业务要求。不管学术编辑是否愿意在学术化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至少参与科研工作有助于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审稿能力,同时得到作者的尊重。提出“学者化”的初衷正是希望编辑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文字匠”。

四、结 语

在当前学术研究发展迅猛的情况下,学术编辑与其在岔路口徘徊不前、左顾右盼,不如勇往直前,将精力放在提高科研能力上来,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熟悉科研流程,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受众能将“编辑”与“学者”两个名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编辑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优秀的编辑团队是学术期刊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1]刘荣军.浅论“编辑学者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4):140-141.

[2]方月婵.学报编辑学者化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62-63.

[3]谷德润.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J].编辑学报,2008,20(5):658-660.

[4]柳书琼.高校学报编辑科研能力浅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2):86-88.

[5]刘荣军.编辑学者化三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67-169.

[6]孙永泰.从编辑学者化看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4):101-104.

[7]陈海清.高校学报发展与编辑科研化之路径[J].学报编辑论丛,2009:106-108.

[8]沈林.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途径[J].编辑学报,2005,17(5):385-386.

[9]阮月华.吹尽黄沙始到金——谈学报编辑学者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4):117-120.

[10]郁丽都斯·阿布力米提.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J].新西部,2013,(3):133,136.

[责任编辑:陈曙娟]

OntheEditorScholarly

ZHU Zhen-xue, SHENG Jie

(PeriodicalOffice,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03,Jiangsu,China)

Based on the fact of serious arguments on editor scholarly, the various viewpoints were summarized by frame diagram and the objects of the arguments were defined. A science study flow chart in high school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experience, and the essence of the academic editor’s work was described. The view that working key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arguing on “editor scholarly” to improving editors’ quality was referred.

editor; scholarly; specialization

2014-05-19

祝贞学(1977—),男,江苏大学杂志社编辑,硕士; 盛杰(1981—),男,江苏大学杂志社编辑,硕士。

G238

:A

:1672-2604(2014)05-0043-04

猜你喜欢

学者学报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者介绍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