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旅游专业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2014-04-17李婵婷
◎ 李婵婷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旅游专业的学生,仍使用传统的语文教材, 已不能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导游、酒店管理等工作,属于服务行业,他们在工作之中应具备“能说会道”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多进行即兴发言、演讲、讲故事的训练,多进行文学作品的熏陶和鉴赏,增强审美感受力, 还应多进行应用文写作等。 本文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论述开发适应中专旅游专业学生的语文校本教材, 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便实现语文课为职业能力服务的目标。
一、认知阶段落实“听”,积累知识
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当贾母问黛玉念了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 ”而黛玉问姊妹们念了什么书时,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过是个睁眼的瞎子罢了! ”此时黛玉方知说错了话,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念了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正是因为林黛玉通过“听”观察到了贾母的反应。 导游员也是如此,要注意“听话”,了解游客知识修养程度、所处的心理状态,才能做出适合当时情况的反应。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在教授《合欢树》一文,设计了“名人会客厅”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两两对应。一人扮演主持人,一人扮演作者史铁生;一人扮演外派记者,一人扮演史铁生母亲。 主持人要根据作者史铁生的回答不断地变换问题,照顾现场气氛。 而现场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年迈的母亲,更要“听”好老人家的话,并适当进行补充。 通过互问互答,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
“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说导游是“杂家”, 在文化知识方面需掌握中外历史、 地理、经济、宗教、民俗等,也就是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什么领域都要涉及。这些知识都靠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所以语文老师要根据所教的课文,尽力扩充知识量。 如在讲杜甫诗《望岳》时,可做出儒、道、释文化简单介绍,让学生先听老师讲,再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听”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同时,旅游专业的语文校本教材要挖掘蕴含在名胜古迹中的语文资源,如名人的相关作品、景点的典故传说、碑文、楹联、诗歌等,在每一单元可设计一些文史知识介绍,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课,获得足够的知识量。
二、迁移阶段落实“说”,加强练习
导游界有句行话叫做“全凭导游一张嘴,调动游客两条腿”。 不少游客称导游是靠“嘴巴子” 吃饭的,也有的称赞导游员是“语言大师”,可见“说话”能力对于导游的重要性。
首先,要说好普通话。 在教授普通话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 笔者所教的学生是广东省中山人,有句俗语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 其实广东人的普通话并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差,难点在于方言中没有区别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与舌面音。 此外,一些对学生而言较为特别的发音也要注意,如儿话音。 校本语文教材可根据学生发音的现状, 编入专门针对学生系列发音错误相关的普通话练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再加入绕口令、散文、诗歌朗诵等环节,多训练普通话,增加学生说普通话的信心。
其次,要学会说一些调节气氛的话。 学会用自己的口语表达说一些笑话、故事、谜语等,对于导游的讲解大有裨益。 如导游在起飞之前与游客交流时可以讲这样的笑话。 飞机起飞后,一位空中小姐给旅客发口香糖。 “你太客气了,这口香糖干什么用? ”一位第一次乘飞机的先生问。 “为了使您的耳朵不嗡嗡作响。 ”飞机着陆后,这位先生对空中小姐说:“这口香糖真管事! 现在你能帮我把口香糖从耳朵里取出来吗? ”这个笑话既间接提到了口香糖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又让游客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度过待机的时间。
再次,“说” 好导游词是旅游专业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虽然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会接触到导游词,但专业老师教授导游词多从知识性、专业性出发。 语文课上的导游词可从趣味性、 审美性的角度,提升导游词的质量。 如导游带领导游客去“合肥”旅游可以作这样的开场白: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去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两个胖子在一起。运用谜语引出地名,会增加游客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再比如在进行山地景观讲解时,当讲到雄伟壮观的泰山时,泰山的地形、位置、气候等内容是导游专业课所涉及的, 语文课可以侧重教学生如何说出“泰山”高耸伟岸的雄伟气势。 可引用古诗文,如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使用描写手法,如当登到玉皇顶后,“著名的山岭如同一个个小馒头拱卫在泰山的膝盖下,奔涌的黄河就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盘在大地上”;也可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泰山海拨1545 米,是华北大平原东部山东丘陵中最高最大的山,与其相邻的诸山都低于泰山300-400 米”。
语文老师可以改革现有的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校本教材中编写“故事会”、“谜语会”、“笑话大本营”、“导游词讲解大赛” 等对学生有用的活动环节,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又极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阶段落实“读”,注重揣摩
笔者认为, 现有的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不适合中职学生。 如奥尔罕·帕慕克的《父亲的手提箱》,该文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但学生难以理解。 再如蒲松龄的《促织》,文章过长且对古文水平要求过高。 校本教材编写时可以删去这些课文, 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余秋雨《莫高窟》、杨朔的《香山红叶》等。 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教学手段,播放相关视频、音频,并让学生尽量去想象和联想,把所听到的语言变成形象,变成画面……引导学生渐渐入境。 再让学生任意选择进行朗诵或者复述,从旅游专业的角度,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采,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旅游常识,一举两得。 古文可选择《滕王阁序》、《醉翁亭记》等文章,或写景或抒情,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校本语文教材可增加“书目推荐”这一形式,置于教材后页。 易中天的《读城记》、周国平的《偶尔远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丹燕《你将要去到的那些地方》、顾曲的《那些非洲的男人们》、张小砚《走吧,张小砚》这些书籍既与旅行、 城市有关, 难易程度也适合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再利用上课时间开展书评会,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完此书后的感想。 通过课堂师生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更多更有趣味的与旅游有关的内容, 既加强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阅读能力。
此外,校本语文教材还可加入名人名言、名家名篇、谚语诗歌、民族风俗等小篇幅的内容,安排在教材角落处。 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每天读一读。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以便更好应对以后的工作。
四、反馈阶段落实“写”,融会贯通
当导游当然要会写导游词, 教学实践时可以语文教材上现有的篇目与学生专业要求联系起来。 如要求学生将某篇课文改编成一篇导游词并作讲解,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作这样的安排。 让一个或几位学生充当导游, 领着我们按黛玉的行踪游贾府,其他同学作为游客。 不断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既懂得了导游词的写法,又增加了对文章的了解。
当然仅仅改编导游词是不够的。 导游不仅要写导游词,还要学习写计划、总结、记录、请示、报告、广告、通知、条据等等,这些都得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有关校本教材就应增加相关写作教学的内容,现以拟写旅游广告语为例说明。 可参考董家康《如何拟写旅游广告语》 一文, 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广告,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广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都江堰是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 青城山是一处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景点,也很有文化底蕴。 此句不仅浓缩了两处景点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还把水的神韵和山的灵气和盘托出, 为游人铺设了一条探寻都江堰市的历史文化轨迹的道路。 学生通过品析经典广告语之后,再掌握拟定广告语的要领,最后尝试自己查阅资料,提炼精华,写出好的广告词。
另外, 在写作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厦门”的城市介绍的导游词, 没有去过厦门的同学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的。 但是可以先学城市介绍导游词的写作方法,再运用到“中山”这一具体的城市。 除了一小部分内容需要查阅资料确定之外, 大部分导游词的写作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每个人写作的情况都不一样,各有特色。 有的侧重介绍中山历史沿革,有的侧重中山市容建设,有的侧重中山民风民俗,有的侧重中山当地美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完成导游词写作。
许多人主张走文化学科与专业学科的“整合”之路,这种整合研究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校本教材开发方面较为欠缺。 人教社《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 中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适应培养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学 生形成以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涯需要,职业持续发展需要为主,兼及社会生活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 ”我们在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时, 应该以此作为总的指导思想,认真负责地探索,以求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
[1]苏美珠.让语文教学切实地为旅游专业学习服务[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7).
[2]谢芳.旅游专业语文课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3]董家康.如何拟写旅游广告语[J].语数外学习,2010,(7).
[4]刘永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