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4-04-17贾铁钢韩学军
◎ 贾铁钢 韩学军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教学过程的衔接、教学资源的衔接、招生制度的衔接、成绩评价模式的衔接、教师培养的衔接、行业指导的衔接、集团化校企合作的衔接”,目的是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人才培养的通道。 但在实际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运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贯通人才培养通道的要求, 需要对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及情况调研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高中生、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合作办学“3+2”中职生、自主招生学生。
从2006 年开始, 学院通过与大连轻工业学校、大连电子学校等中职学校合作办学“3+2”形式招生,经过3 年中职学校学习后, 对口升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再学习2 年。 这些学生中,基本上整班制直接升入高职学校学习, 已经属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
(1)对口升入高职学校,没有规定选拔比例,升学考试又过于简单,几乎“百分之百”升学,造成“3+2”中职生在中职学校既没有学习动力,也没有学习压力,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差,管理难度大。
(2)由于中职和高职学校缺乏衔接与沟通,高职学校没有根据“3+2”中职生的特点建立课程体系和成绩评价模式。 教师又习惯于高中生和三校生的教学, 对于怎样使这些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中”级水平提高到“高”级水平,感觉无所适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2”中职生留级或退学相对比例高。
(3)中职和高职学校很多都是地方政府所办,各自独立。 如果规定了入学选拔比例,确保了升学的质量,但被淘汰的学生,中职学校不好处理。 另外同样的专业升入高职的教学计划与中专直接毕业的不一样,带来麻烦,造成中职学校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 目前中职和高职学校都逐渐失去了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兴趣, 迫切需要中职和高职学校共同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二、调查和研讨工作
针对目前合作办学“3+2”形式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重点对课程体系、招生制度、成绩评价模式的衔接开展调查和研讨工作。
1.问卷调查
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生 “3+2”(11 级、12 级)共125 名进行了中职升高职的目的、喜欢上的课程、成绩评价、学习方式、课堂管理等问卷调查。 调查了解到:82%学生认为中职升高职是为了好就业,说明升学的目的是就业需要;56%学生喜欢上的课程是边理论、边实践课,35%学生喜欢上实践课,说明中职生更愿意上理实一体或实践课课程;34%选择平时占50%, 期末考试占50%,22%选择平时占40%,期末考试占60%的考核模式, 说明中职生更喜欢平时课堂训练、作业等成绩占比例大些。
2.召开研讨会
邀请中职学校的教师一起就中职学生特点,课程体系构建怎样体现高职比中职“高”,职教集团在衔接中的作用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形成共识认为,“3+2”中职学生的特点是优点和缺点都突出。 优点是部分学生比较聪明、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情商普遍比较高,礼节上比较好;缺点是普遍坐不住、爱讲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持续时间短等。
由于课程体系构建是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争论比较大的是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由于一部分“3+2”中职生要直接就业,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满足“3+2”中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可能会出现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和高职阶段“重复”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重复”现象? 实际上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 中高职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中职学生学习的是“是什么”,不去研究更深层含义;而高职学生不仅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知道“来龙去脉”,所以有些“重复”是表面、形式上。
高职比中职体现出“高”是课程体系构建中重中之重。 要从职业能力培养上入手,使中职学生在原有的中级职业能力上,具备高级职业能力水平。 而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要由低到高、由浅到深。
三、可行性对策研究
通过调查和研讨工作, 对中高职衔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规定选拔比例,确保生源质量
规定中职升入高职选拔比例 (建议为90%),有了淘汰率会鞭策学生在中职学校努力学习, 使自己成为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
2.根据“3+2”中职生的特点建立课程体系和成绩评价模式
(1)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比中职要“高”。 要满足五大对接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3+2)中职生学生100%都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到高职学校后,应从职业能力培养上,使中职学生在原有的中级职业能力基础上, 成为具有高级职业能力人才,要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 因此要以高级职业资格证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 (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要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层次,体现出学生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方面的提高。
(2)课程内容适合“3+2”中职生。 根据56%学生喜欢上的课程是边理论、边实践课,35%学生喜欢上实践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内容要边理论、边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过程考核模式的建立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在中职阶段要严把质量关。可以综合“3+2”中职生三年的各科成绩和规定的选拔比例挂钩, 促进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
根据34%学生选择平时占50%, 期末考试占50%,22%选择平时占40%,期末考试占60%。 在高职阶段注重课堂训练、作业成绩的考核。
4.发挥职教集团在衔接中的作用
由于目前中职和高职学校各自独立,缺乏沟通。中职和高职学校都对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兴趣不高,因此要发挥职教集团在衔接中的作用。 职教集团基本上都是由中高职学校、各协会、企业组成,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 实现集团内校企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 发挥好高职学校在地方对中职学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并主动深入中职学校, 共同解决好“十个衔接”问题,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1]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吴金林.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12).
[3]金漫漫,武艳娟.中高职衔接的最优模式及外渗与内涵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