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型大学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2014-04-17潘义勇
潘义勇
早在16世纪,英国大学就是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学,但当时的研究与生产和市场并无必然的联系。只是到现代,尤其是当前全球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竞争,使大学研究功能与作用日益突出,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融于一体。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体制,要通过改革才能适应这个趋势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书育人的场所,它与生产和研发部门并无密切关系。大学除了教学,也搞研究,但都是属于纯科学理论的研究,并不与现实生产发展需要相结合。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北欧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阶段,高等院校仍然是以研究纯理论或者说基础理论为主。这个时期出现许多适应工业化需要的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等,因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实用技术和工匠,企业利润率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劳动力的投入,并非是基础理论的科研成果。职业技校正好可满足这个时期工业发展的需要。这类学校是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学校,但这类学校主要是中等学校,即使如此,也可以看作是研究型大学的萌芽。因为高等院校正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式,吸取其优点,而开始与生产研发部门相结合,才走出了传统的办学道路的。
如果说职业技术学校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研究型大学则是现代的产物。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首先出现于二战后的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政府防务、大气和能源部门十分成功地促使大学参与推动它们的以创新为基础的战略,以微电技术的创新而著称的硅谷,就是以美国一批著名大学作为依托而形成的。由于研究型大学创造了一种高等院校与实业界联手,以实现政府产业政策目标和产生积极的市场扩张和利润增长巨大效应的模式,很快就被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的效仿,这样到六七十年代,研究型大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类似硅谷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生产组织体系,诸如科学工业园、科学城、科学公园等,如雨后春笋,遍布全球。这种科研生产组织,改革传统大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经院式机构,转而成集培养人才、产业创新与传播知识于一体的基地,是集教学、科研与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组织系统。这是高校融入经济竞争的领域。1993年年初,克林顿政府下决心把国家的重点从防务与开发转移到商业部门中的加速创新方面,美国高校的科研创新带来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的繁荣。而且,以美国的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带动了整个全球经济增长。
至今,美日两国的研究型大学仍然是人们注意的中心。它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及技术制高点。但它们又有所不同。日本研究型大学主要用于研究工业,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则跨行业、多行业同时进行,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学术界与商业界的挂钩,使大学创新思想和发现在商业上造福人类,同时,也为大学带来一些急需不加限制的收入。由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成功,使日本放松和忽视了对研究型大学的重视与利用,大量微电技术的工业转移海外生产,产业空心化结果忽视了研究创新。90年代之后,美国对研究型大学的重视远远超过同期的日本,科恩估计到1990年止,美国有1056个大学—工业研究与开发中心。在日本,大学—研究中心发展速度慢一些。1990年日本国立大学中只有少数这种中心,到1997年增加至49个,其中高科技科研中心为27个。科研经费因经济不景气而大幅减少,至90年年代中期,科研人员流失超过50%。美日两国一个因危机感而增加了对研究型大学重视与发展,一个则因发达而忽视研究型大学的投入与发展,形成了反差与角色的换位。已意识到这一点的日本,从1996~2000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对科学技术的预算提高了一倍,达到17万亿日元。正如刘易斯等人说过的:大学仍是用于解决摆在工业发达社会面前的几乎每一个问题的新技能、知识和新思想的主要源泉。由此看来,大学作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全球已越来越获得广泛的共识。
二、通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立
首先,建立多种所有制组成的高校教育体系。高校教育要向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迈进,就不能没有竞争,而由于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公立大学没有竞争,难有突破。要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高校,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同一所有制形式高校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促进高校的联合,而联合又进一步促进竞争,高校的质量与特色才能在竞争中表现出来,打破目前单一公立大学一统天下局面。坚持办好公立大学同时,要积极扶持与导引私立大学和混合所有制高校的发展,公立、私立和混合所有制的三大类高校享有平等的法人地位,按统一规范管理,在学生收费标准、就业、机会等要享有平等地位。国家扶持公立的同时,对私立大学在融投资渠道上也要提供方便与帮助,帮助私立和混合所有制的大学克服困难,顺利发展,力争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使我国私立大学和混合型所有制的大学也能达到公立大学那样的设施、实力与影响力,从而形成一个多元体制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教育体系。
其次,形成教学科研开发与商贸一体化。现代研究型大学,已由单一的教育组织发展成为集培训人才、创造知识、创新技术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科教开发联合体,以高校的人才高地与科研成果辐射和带动校园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作为高校,不但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不但通过科研成果转让来取得收益,而且还可作为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与政府、企业合作,实行三方联合投资,按生产要素分割股权,高校主要以科研成果作为股权,企业也可以资金参与与扩大股权。发挥研究型大学孵化器作用,实现校园的知识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大学可以为企业进行专门人才的定向培养与供给,研究成果提供、开发是把科研成果与投资相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使大学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再次,建立现代高校的管理制度与灵活的用人机制。研究型大学以学术水平、专业发挥能力和专业成就为用人标准,不再是统一考试评定职称,教师职称评定,主要以教学效果、讲课质量、数量与专业科研成果为评定依据,由学术委员会以投票表决方式评定。建立高度灵活用人机制。在教授职称岗位上设立多档待遇,校长没权改变教授资格,但可以量决定教授待遇的档次。教授资格虽可终身,但待遇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表现与贡献灵活变动,这样保持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充分调动学校人才聘用的灵活性与教师积极性发挥的双重效应。高校聘任不搞近亲繁殖,即本校毕业生必须到外校或外单位工作5年以上,才能有机会回母校工作。打破近亲繁殖,有利人才杂交和创新发展。从大学校长到各系(学院)的行政职务待遇,打破一成不变的终身制,校长应当由董事长任命或由学校全体教职工直选产生。坚持实行任期制,每一任期3年,连任不得超过一届,总任期不得超过6年,有特殊贡献的知名校长任期满后可留任名誉校长,但不能干预学校事务。
最后,改革分配机制。教师除了在完成任务的工资收入外,还可以通过资金与技术参股参与学校的股本投资,取得利润分红,尤其是允许教师以法人身份投资创业,把学校的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业间保留教师身份,必将鼓励越来越多的教师双肩挑,把科研成果直接而迅速转化现实生产力。
[1]刘易斯·布斯·科姆,等.知识产业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