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新论
2014-04-17周世良
周世良
当大清帝国统治者还沉醉于天朝上国美梦之时,西方殖民者脚步声已悄然来到了中国家门口。痛定思痛,中国怎么办?魏源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随后,以冯桂芬为代表的洋务派人物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开始了自强新政。此时,作为洋务运动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进一步提出具体的主张,这就是“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的思想。李鸿章在大清政治舞台辉煌近40年,而指导他一生行动的思想正是“外须和戎,内须自强”这八字方针。的确,李鸿章后半生的一切行为皆可从这八字中找到答案,而他也正是按这八字来进行政治实践的。同时,李鸿章不仅用八字来约束自己,而且还多次上书朝庭阐述这一思想,希望清政府也按此逻辑来行事。可见,对李鸿章来说,成也八字,败也八字。可以说,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争论最多的名人,关键问题就是“外须和戎,内须自强”这八字。本文拟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作出再解析。
一、“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的应有之义及其关系
(一)“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之含义
所谓自强,就是指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化生产力,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样才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所谓和戎,就是对外不主战,不求战,力求和好,遇战也要牺牲一些利益来早日结束战争,以赢得一个和平环境,便于自强建设。
(二)“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之内在关系
1.自强是根本目的。昔日的天朝上国,近代已明显落伍。而中国又遇到的是千年巨变,非同一般,所以,万全之策是必须变法;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于是乎,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第一要务是自强。自强是中心,一切都围绕它来进行。落后总要挨打,贫弱总会受人欺凌,只有自强才是最终免遭侵略的唯一途径,中国才能受人尊敬。
2.和戎是必要条件。自强固然是本,但中国要变法自强,这就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可当时,中国是强敌环侍,不断遭到入侵,缺少的正是和平,李鸿章于是提出和戎策略。《辛丑条约》签约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李鸿章认为,每一次战乱,受伤害的都是自身,可我们总会发生战乱,中国需要和平,有和平才能搞建设,有建设方能自强,有自强才终有和平。所以,和平是必要条件,不经和平,怎能自强?
二、“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之解析
(一)自强反映了时代要求,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内忧外患,千年巨变,中国何去何从?国人为此展开激烈争论。中国分化出两派:顽固派认为,祖宗的东西都不能丢,西方的东西都是异端邪说,一个都不能要,祖宗之法不可变,显然,顽固派已落后于世势不足取;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则认识到了东西方的巨大差距,中国只有变法自强,才可内压反抗,外御强敌,保大清江山永固。由此可见,李鸿章的自强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反映了时代潮流,比之顽固派要高明得多。
(二)不推翻封建旧制李鸿章的自强美梦难圆
自强固然好,但自强之路怎么走?大清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满汉矛盾一开始很突出,但长久岁月早已将满汉矛盾淡化。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清政府不得不丢掉对汉人猜忌,重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因此,李鸿章虽是汉人,但早已不再讳于自己是汉人而不为清所用;更何况一生饱受儒家诗书影响,使得李鸿章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做个忠臣,留芳千古,这是封建知识分子的夙愿;不管这个朝庭怎样,都要极力维护它。因此,顽固派也好,洋务派也罢,目的都一样,就是要千方百计维护封建统治。但是,洋务派引进的是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生产力,而中国存在的却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二者很难相容。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必将成为近代化的桎梏,最终导致自强美梦无法实现,这才是问题关键。考查洋务企业,我们也看到,洋务企业不少是封建衙门式管理,管理不善,终至失败。因此,当慈禧要李鸿章北上与八国联军谈判时,有人问他会怎样,李鸿章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 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1](P105)可见,李鸿章也最后明白了大清不除,中国无希望,而自己也只能尽一份忠心而已。
(三)和戎不是降戎,而是一种策略,体现了弱国外交实情
由于李鸿章对外一贯主和,一生签下30多个投降条约,有人称之为近代中国大卖国贼。其实,近代史上,那些面对外敌,贪生怕死,妥协求和之辈,既无爱国之心,更无品德可言,就是一群民族败类。显然,李鸿章与之有明显不同。应当说,李鸿章不失爱国之心,他一心要救国家之难,于是身体力行,变法自强;然自强需要有一个和平环境,因此,对外力求和议。好多时候,明知会担当千古骂名,但他也去做,目的就是为求早日安宁,以利和平建设。所以,李鸿章和戎不是降戎,而是一种策略。正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一市侩,谓彼辈皆以利来,我亦持筹握算,惟利是视耳。 崇拜西人之劣根性,鸿章所无也。 ”[1](P75)因此,他提出的“外须和戎”思想,从主观上来看有其值得理解的一面。同时,和戎主张正是从近代中国是弱国这一实情出发而提出的。常言道,弱国无外交,李鸿章能耍尽手腕,尽量减少一些损失,避免给国家带来更大灾难。因此,和戎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四)近代中国和戎实际上行不通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其实和戎只能是一种奢求,可望而不可及。首先,西方已是资本主义,而资本就是一种贪婪,就是无休止追逐利益。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更是疯狂侵略世界,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正是一块肥肉,列强都想来撕咬一口。所以,不管中国怎样跪求,都会遭到西方侵略。其次,中国是落后国家。落后总会挨打,衰弱的中国面对如虎狼的西方列强,还谈得上什么和平呢?侵略者是欲壑难填,每一次求和,牺牲中国利益,带来的不是和平,只能唤起侵略者更大的欲望,最后会把整个国家都葬送了。最后,李鸿章和戎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法国和,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与日本和,不作战守准备,致使前线清军麻痹轻敌,导致黄海大战失利。其实,北洋海军重炮威力无比,一发重炮足以让日舰重创,何以黄海大战中日舰就是不沉?不是北洋海军技术差,而是多为训练弹,没多少杀伤力。是不是北洋海军军费缺少,买不起实弹?也不是,北洋海军几千发实弹还躺在仓库里,说明北洋海军缺少警惕,脑中缺少打仗这根弦。丁汝昌率领北洋海军增援辽东清军,路上很有可能遇到日舰,按常理都会带上足够的实弹。然而却没有,这既是丁汝昌之过,也是李鸿章之过,因为这就是李鸿章和戎思想长期熏陶的结果。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本可与日海军再决一雌雄,可李鸿章还是求和,避战保船,致使北洋水师躲在威海卫军港不敢出海迎战,坐以挨打,全军覆灭。
可见,对侵略者求和,无异于与虎谋皮。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也需要有一个和平国际环境,尽管如此,我们今天再不能像李鸿章那样靠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和平。
三、结 论
(一)“外须抵抗,内须改制”才是近代中国走向富强的应有之道
1.“外须抵抗”。从以上分析可知,在侵略者面前,中国只有迎头痛击,英勇反抗才有出路,这样的事实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汉高祖时,打不过匈奴,于是采取和亲策略,但西汉边境并没得以安宁,匈奴铁骑常光顾西汉边境,杀人抢劫。汉武帝时,不再求和,而是武力反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汉朝边境终得百年安宁。两宋时期,统治者面对辽、夏、金,割地赔款,跪求和平,宋朝成了“送朝”,但宋朝并未换来真正和平,反而最后葬送了大好江山。
再看近代,三元里人民一声怒吼,揭开了中国人民抗争第一篇章,而三元里人民抗英胜利证明侵略者并非不可战胜,也揭示了人民群众伟大力量。在新疆问题上,清政府最后采纳了左宗棠主战的策略,派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收复新疆谈何容易,但是,左帅抬棺出战,为国捐躯的精神极大地激发起清军将士的士气,也得到新疆人民热情支持,本要5年,最后两年就收复了国土。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主和,然有和平吗?法军步步紧逼,不是一个越南就能填满法国欲壑,法国所谓法兰西东方帝国,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而正是张之洞等极力主战,才有老将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然而,李鸿章等主和派却把主战派赢得的胜利作为求和资本,签下卖国之约,致使我国西南大门洞开。再看,甲午战败,西方列强觉得中国软弱可欺,于是要瓜分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生死关头,义和团奋起抵抗,让侵略者看到中国人民具有无限反抗精神,最后不得不放弃瓜分企图。
由此可知,近代中国之所以没亡,正是靠中国人民不妥协,不投降,英勇抵抗,才捍卫了国家尊严。比如,国民党政府对外妥协求和,东三省在求和之下沦丧。而中国共产党,在关乎国家利益上,从不讲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最后赢得胜利,被日本割去的台湾靠反抗侵略,最后才又回到祖国怀抱。又如,新中国刚诞生时,多么需要和平来搞建设,但美国不给我们和平,发动朝鲜战争,按李鸿章想法,自然是先讲和,赢得和平,才好加紧搞建设。但是,美国不让你安心搞建设。只有先打败敌人,才会有真正和平,才能放心建设国家。
近代中国的确落后,落后就会挨打,但古今中外,落后国家打败先进国家战例不乏其例。例如意大利法西斯就败在了非洲落后国家埃塞俄比亚手下。因此,近代中国,只要充分发挥自己有利因素,取胜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些有利因素主要有:(1)中国具有正义性,可谓人和。战争对于西方殖民者来说,是侵略战争,当时的中国是处于被侵略、自卫的地位,清政府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2)中国占有天时地利。战争在中国本土进行,占尽天时地利,易持久,列强是远途作战,易疲劳,拖不起。(3)中国是大国。中国首先是地广,有足够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而且中国山多,地形复杂多变,便于防守;其次是人多,中国有4亿多人,有军队80万以上,外敌入侵一般就一两万,八国联军也才10万人。最后,甲午前,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一,经济实力不容低估。(4)中国高度统一,中央集权,奠定政治基础。(5)中国有爱国主义传统,一但遭到外敌入侵,会唤起国民斗志。(6)中国人民善战,从未亡国。中国有孙子兵法,国人作战讲谋略,是世界上善于打仗的民族。(7)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再说中国武器其实落后西方并不多。(8)只要有抵抗决心,只要发动全国人民,打一场人民战争,只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就能打败敌人。可见,和戎求不来和平,只有抗争才能赢得真和平、真出路。
2.内须改制。从以上分析可知,李鸿章是在旧制上图自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只是装装门面,修修补补,好让大清江山苟延残喘罢了。李鸿章在晚年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2](P110)可见,李鸿章最后也明白了这点。 因此,近代中国要自强,必须改变封建旧制,通过革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方能自强,当然,历史也证明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
(二)李鸿章主观上不是投降派,客观上起了投降作用
从以上分析还知道,李鸿章非贪生怕死之辈,李鸿章一生和戎,但非投降,而是一种策略需要。的确,李鸿章在与洋人谈判时,不是奴颜卑膝,而是据理力争。如中英《烟台条约》谈判中,李鸿章就用痞子外交,让英国没得到实际好处,条约中看不中用。至于《马关条约》,让李鸿章颇受垢病,但李鸿章尽力争了,还用上了与伊藤私人交情,不过,中国谈判情报早已被日掌握,李鸿章怎么谈都无效果。再说李鸿章出洋游历近半年,也是处处注意中国面子,没给国家脸上抹黑。回国途经日本,拒不上岸,实践了他再也不踏日本一步的誓言。所以,李鸿章主观上不是投降派。
于是,有人就说,李鸿章是时代眼界最高之人,最懂世界大势,李鸿章与洋人交渋,避免中国遭受更大损失,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大外交家。例如,有学者认为李鸿章敢当其责,大胆处理许多外交难题,是“中国外史第一人”[2](P75)。 的确,李鸿章应说得上是最了解世界的清庭大臣,但要说他是大外交家,实在有些难以服众。真正的大外交家应能洞察时势,抓住时代本质,提出高瞻远瞩的外交方略。如孔明三分天下,连吴抗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等,这才称得上大家。
进一步来看,李鸿章一生和戎,遇事主和不战,客观上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麻痹了清军斗志,不作战守准备,带来反侵略战争失败,所以,左宗棠说,10个法国将军,当不了1个李鸿章使坏;二是助涨了敌人侵略气焰,招致更多战争和灾难;三是也给李鸿章自己脸上抹黑,洋人喜欢与他谈判,就是想通过他能得到更多好处,而国人也因此称他为大卖国贼。所以,李鸿章和戎思想,客观上带给国家的是灾难,起到的是投降效果。可以说,李鸿章是不想当投降派却又客观上当上了投降派。我们不能因为他主观动机不坏,就抹杀这点,甚至抬高他。实则,其和戎思想,比之近代史上那些坚持抵抗,英勇牺牲的爱国者来说,还能说和戎值得我们大为赞赏吗?也许会有人说,中国弱,有时讲和比战更好。的确,列宁说过,我们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灵活性。但是,在外敌入侵面前,要讲的首先是原则,是誓死保家卫国;而只有国内斗争时,一般才可先讲策略。如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同意和国民党和谈,这不是投降,是策略;的确,兄弟相争要和为贵。
综上所述,李鸿章提出的“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思想,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客观上却是行不通的。这一思想,不仅没有让中国强大,反而带来反侵略战争失利,也给李鸿章自身留下骂名。历史经验不能不令人反思。
[1]梁启超.李鸿章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社生.绝版李鸿章[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