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野下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构*

2014-04-17王益锋

关键词:人文主义功利人文精神

张 涛,王益锋

(1.西安航空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77;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当代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构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生态美学视野下,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构应立足于生态美学所倡导的新人文精神和“亲和”的审美观。

一、生态美学所倡导的新人文精神有助于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先导,物质充盈的崭新世纪,但是,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经济时代,人类已有的价值判断体系正在日渐趋向解构甚至颠覆。在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和平与战争、富裕与贫困、发展与破坏等多重剧烈而又不可回避的矛盾中,人类共同面对着一系列冲突,人伦关系物欲化,使社会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面临着许多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被打破,许多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挑战,而新的思想观念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完全巩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渐物质化、利益化,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两大思潮。早在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产生了以人道主义反对神道主义的宗教统治,提倡关怀人、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国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倡导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今天,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内涵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人文精神,它包含了生态美的维度,显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一,生态美学所倡导的新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为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生态危机不光是我们看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究其实质仍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和冲突,生态美学视野下更加倡导人与社会之间以生态平衡为机制的人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循环,不要恶意去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这些观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认识,因为这些思想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建立在这种新型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之上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的平衡的人际关系。其二,生态美学所倡导的生态人文精神,是一种可以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相提并论的文化主义及一种思维方式。生态人文精神更具兼容性,它无疑具有科学主义的内涵,但不能归结为科学主义。生态人文主义是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有着人文主义的血脉。因此,生态美学正确地认识了功利需要与终极关怀的关系。当今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物欲的功利时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处理好物质利益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找到平衡二者的关节点。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就个体而言,与物质需求相适应,功利的人生追求是不可缺少的。人不仅要追求眼前的功利,同时还要追求超功利的理想,人就是在这种追求功利而又超越功利的矛盾中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美学终极关怀的真实意蕴不是叫人们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不要陷入功利而不能自拔,以致于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而失去了人际关怀,破坏了人际关系。其三,生态美学所倡导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主张注重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使科学技术获得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进步,工具理性至上使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诚如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失去了感性存在的片面的人,人与人像在机械运动中各零部件之间冰冷的往复位移一样,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而变得苍白无力,单调乏味,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关怀。因此,生态美学主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人文关怀,使人们恢复往日里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怀,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因此,生态美学所倡导的新人文精神有助于协调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生态美学所倡导的生态人文精神基础之上,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亲和”的审美观有助于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亲和、和谐的美学理论,它反对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社会相异化,人为物役,为技术所异化。因此,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亲和”的美学理念之上,亲和思想从审美的维度、从哲学的维度、从伦理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在生态领域,审美生态观的基本视阈是“亲和”,它从根本上体现了生态美学对生态现象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把握。这种把握方式涉及到我们原有世界观的改变,它要求人们以一种倾情表达的方式来体悟人与社会相互一体的生命存在,以高度的关注、尊重与眷恋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生命,把人重新引到一个同世界整体相亲和的价值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各种外部存在不再作为人的实践对象,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依赖对象性关系而定,而直接就是一个亲和性的整体存在。在此基础之上,生态美学就是要建构亲和的人际关系,主张各个主体间的“和”而不是“分”,主张“整体性”而不是“对象化”,即生态审美观要求从“亲和”的角度来看待人与社会本身的内在一体性。

从哲学的层面上讲,生态美学的“亲和”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已经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亲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和谐、和睦、融合,毫无疑问,生态美学提倡“亲和”也并不是取消矛盾、抹杀斗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亲和” 思想,其前提条件是承认客观事物的区别和差异,并将其看成是“亲和”的基础,“亲和”的过程是异质因素的融合、扬弃、组合,是新事物产生的过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和而不同”,正是“亲和”思想的体现。“亲和”是宇宙间的生存法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不同的事物乃至性质相异的客观事物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冲突,敢于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有矛盾才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同质事物之间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承,相互依赖。亲和他者,让他者生存,包容他者,与他者共生是任何事物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亲和”的生态美学理念对人事的理性思考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意义,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毕竟有差异和矛盾,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对立中求得统一。“亲和”的生态美学理念克服了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建立了主体间性理念,因而认识到了世界万物阴阳合和的多样性,故而极力主张亲和与容纳多样性。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承认矛盾而又不激化矛盾,独立有形而又包容差异,力举“和处”,才能“和生”。人与人之间都抱以积极的心态融合、协作,和睦的人际关系是能够建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人我和谐及和睦相处。“亲和”的生态美学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处在各种形式的共处之中,并在共处中运动和发展。人类一旦离开了共处,将无法存在。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等存在巨大差异,竞争甚至是冲突的发生在所难免。人对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应该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处,以温和、善良、宽容、同情、恭敬的态度相互共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必须做到: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事,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正做到为他人着想,正如前文所讲,为了自己幸福,也必须使他人幸福,当别人不具备实现其可能生活的条件而成为不幸的人时,我也是不幸福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执两用中,应时处顺”。人我交往,处世待人,关键的是要把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掌握火候,把握分寸,审时适度,适可而止。第三,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和而不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要坚持原则,不能拿原则做交易,“亲和”的辩证法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

从伦理的维度看,“亲和”的生态美学主张也有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建构,社会构成长幼有序,家庭组合男女有别,世代人伦自有纲常。父子、兄弟、夫妻、姐妹人人相亲,相互关爱,家就是和谐的港湾,家之和睦,社会方可和谐,因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人相亲,家庭和睦。人和关系睦,家和万事兴。家庭要和睦,每个成员必须尽好自己的道德义务。为父必严,为子必孝,为夫必勤,为妇必贤,为兄必仁,为弟必贤。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亲和的景象,人伦方有序,道德则依存。反之,则难以形成良好的人伦与社会关系。所以,从道德伦理的维度来看,“亲和”的生态美学思想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加强个体品德修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正如孔子所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亲和”的审美观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美学“亲和”的理念下,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会朝着理性亲和的方向发展,这将会大大地改善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冷漠的关系,以及诸多的不良社会现象。

三、结语

当前,从政治实践的角度看,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思路和社会发展模式。而生态美学的理论突破及理论创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和谐社会的美学考察和美学解读,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观察视野,寻求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功利人文精神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高校理工科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