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014-04-17赵学琴
赵学琴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更好地就业,大学生除了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适应力、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发展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能适应各种职业和岗位的变化,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国家或领域有不同的称谓,如“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基础技能”、“非专业能力”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分为适应力、学习力、实践力、发展力、创新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更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8所新建本科院校1000名工科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了解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基本情况和个人需求,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提高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
(一)工科生重视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但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的工科学生非常在意所学专业是否容易就业,他们往往在进入大学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随着对就业形势和所学专业的了解,很多学生认识到要想顺利就业不能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多参加各种能力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具体哪些才是社会需要的最核心的职业能力,80%的学生缺乏清晰的认识。2008年,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用人情况调查,在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中,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单位看重“道德品行”,33%的单位在意“工作经验”,以往最受重视的“学历”仅有6%的用人单位选择[1]。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在学校时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进入工作岗位后,融入环境慢、适应工作慢,而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却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
(二)工科生主观上渴望与人交往,但缺乏有利的客观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处于中间层次,进入大学更渴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调查发现,很多工科学生认为自己不善言辞,交际范围小,很多人甚至只和同宿舍同学交往,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用人单位也反映,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专业技能上能胜任工作要求,但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缺乏交际能力,在工作中表现不合群、傲慢无礼等。他们只学会了知识,没有学会与人交往。工科学生由于学业重、自由时间少等原因,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找人倾诉或解决,近一半的学生会选择把压力藏在心里,等待时间慢慢过去。这也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工科学生90%来自农村,在个人成长的家庭教育中缺乏父母对他们与人交往的教育与引导,造成他们虽然很想接触社会,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三)工科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但普遍缺乏学习计划和有效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工科学生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都把课余时间用在完成作业或实验上,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技能进而找到满意工作。但85%的学生几乎不做学习计划,学习都是跟随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个人有效的学习方法。研究表明,大学生一生中所需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1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9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不断获取和更新的[2]。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并不等于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工科生实践动手机会多,重视实践能力提高,也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践机会多,但参与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少,普遍认为个人实践能力不强。在调查“你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时,选择学生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家教或兼职、支农支教等的比例分别占到了 51%、39%、29%、28%、20%、10%。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局限在学校,而且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形式。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一般或不好,没有什么优势。学生认为实践能力直接决定将来就业,因而一般很重视个人实践能力高低;同时也认识到对于个人学习力、适应力、创新力、发展力的提高,仍然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多尝试、多锻炼才能慢慢实现。实践是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问题在于,他们渴望提高,但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良好的实践机会。
(五)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力评价不高,对创新发展力没有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具体行动
新建本科院校的工科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停留在学好专业,找个满意的工作层面上,对自身未来发展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认为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能力是对好学生或好学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与自己相距甚远,普遍认为创新力是对自己的拔高要求,并不是必需的要求。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需教师适当引导,才能有所突破和超越。大学生意识到要有规划才有发展,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普及,90%的学生都认识到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但由于自制力不强等原因,自己并不会按照规划行动和落实,导致规划流于形式、或者基本不执行。工科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很多是社会需求的,就业形势较好,也使部分学生对未来发展盲目自信,并没有制定详细具体的个人计划和行动,对如何提高自身创新力和发展力没有深入思考。加强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3],因而更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二、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途径
要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不仅需要学生个人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重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扩大自己交际范围,从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及其他的职业核心能力。高校也应该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考评机制,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一)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需要多方面配合的工程,从师资力量到实践场地都需要与企业、社会合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以及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使学习的过程从课堂转向职场,把学会学习、运用知识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去探索未知、勇于实践、迎接挑战,锻炼提高自己,而实践中的协作和配合更使其人格得到完善。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力量与学校沟通合作,建立更多的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平台,使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但社会实践也往往面临社会不支持等难题,这需要社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改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用人单位不接收、不允许等问题,用关爱和帮助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以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二)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构建基于工科教育能力大纲要求的立体化、多元化的能力培养方案,通过整合“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能力大讲堂”、“非专业素质竞赛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课程方面,应编制《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专业教材,突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现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真实任务为导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方面,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分数的教育方式,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的,构建实践教学能力体系;在学生管理方面,构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教师公开、公平评价引导学生,推行“导师+学生”科技创新模式,由一名导师围绕某一专题,带领几名学生开展持久深入的学习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在校园文化方面,整合和利用校园资源,创设职场环境,促进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氛围,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带动作用;在实践方面,针对以往实践与理论脱离的现象,校内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工科专业条件,校外社会实践要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联系。通过系列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服从意识、合作意识,从而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练就认识事物的全新思维方式,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积极主动地为提高自身职业核心能力创造机会
为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以锻炼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训练营,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训练营;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立足现实,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少走弯路,尽早在观念、心态、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取长补短,认真总结经验,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力和发展力;大学生需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科学的态度,还必须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并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1]卢德生、羿羽:《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出路》,《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3期。
[2]傅进军等:《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黄长喜、叶雷、韩新节:《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与全过程企业就业实习》,《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