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墨子的政治理想

2014-04-17柳长青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贤才墨子百姓

柳长青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 046011)

墨子,姓墨名翟,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他的生卒年月目前尚不能确定,大约活动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相传他原为宋国人,后长期居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为不满儒家“礼”之繁琐,便另创新说,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建立了墨家学说。墨学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墨子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墨子》一书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共有71篇,现存15卷,53篇,大部分篇章由墨子本人所作,或由其弟子辑合其言论而成,是研究墨子的可靠材料。也有一些文章(如《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系战国末期后期墨家的著作,与墨子本人的思想有许多差别,而《亲土》、《修身》、《所染》则是后人伪作,不能代表墨子的思想。

一、主要政治主张

墨子生活的战国初期,作为奴隶制社会的周王朝已被推翻,在原来的诸侯国中,一些国家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另一些国家的奴隶和平民继续同奴隶主贵族展开反复的斗争,不断地把政权从其手中夺回来。新的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兼并战争。随着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被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和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农民群众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日趋激烈。并且,奴隶制虽然被消灭了,但那些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意识形态并没有随之消失。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各种思想体系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

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墨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之道,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

(一)非攻

“非攻”是墨学的重要内容。在墨子的心目中,当时进行的各种战争全都是属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他在《非攻》等篇章中,直接指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他通过历史事实告诉那些企图通过攻战来开疆拓土、吞并天下的统治者,战争是各个国家的“凶事”,历史上因好战而亡的国家数不胜数。

墨子在其著作中无情地揭露了战争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无穷无尽的灾难:一是耽误农时,破坏生产。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战火一经点燃,春天会贻误农民的耕种,秋天会影响农民的收获。只要错过一季,轻者严重减产,重者甚至绝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二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在战争过程中,无数手工业品都消耗破坏,无数牲畜伤害死亡,许多基础设施也被破坏。再加上路途遥远,粮食运输困难,“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至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更是难以计数。三是强国欺凌弱国,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稼禾,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

应当指出的是,墨子主张的“非攻”,只是反对当时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击寡、以诈对愚等掠夺性无义之战。并以是利人还是亏人自利作为判断标准,把战争严格划分为“诛”和“攻”,也就是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大类。正义的战争,他认为像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等,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即上有天命指示、中有神鬼帮助、下有利于百姓并受到民众拥护,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正义战争。反之,那些大欺小、强凌弱、众击寡等祸害百姓的战争,则是非正义的,应该受到严厉谴责和坚决反对。

在墨子的眼中,那些用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百姓生命财产的防御战争,自然属于正义之战,应该得到支持。相传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二)兼爱

墨子针对当时各诸侯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丑恶现象,提出了“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的政治主张,即通过相互关爱,并且相互给予对方利益的方法来扭转存在已久的弊病。他指出,一个人做有利他人的事情,并不仅仅意味着只有利于他人,其实在有利于别人的同时也会有利于自身。同样的,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亦必损害自己的利益,因而绝不能做损害他人的事情。只有人人相亲,彼此关爱,相互给予对方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而不是相互倾轧。

墨子还主张统治者应以德义臣服天下,用“兼爱”之法消除各种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既可以制止各诸侯间的战争,也可以去除社会上的乱源。

怎样实施“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墨子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己推人,将心比心,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家族一样看待别的家族,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看别人的身体。这就可以减少、避免各种误解,消除大小冲突。可见,只有实现了“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才能够消除,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能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强国不欺侮弱国,国与国之间不发生战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

墨子的“兼爱”和“非攻”其实就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三)贵义

在墨子思想体系中,“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墨子也非常看重“义”的作用,他说:“万事莫贵于义”。“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其内涵相当丰富,包括“道义”、“正义”、“忠义”、“义气”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义政”。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君主“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对百姓“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统治者孜孜不倦、勤勉行政,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广施惠民政策,黎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这在墨子看来,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

(四)尚贤

墨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重用贤良人士。他在《亲士》中对于贤良人士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有着极其明确而深刻的阐释:主政者明明知道国内有贤才却不急于推举任用,等于怠慢国君。统治者不任用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不任用贤才就不能同其一起谋划国事。历史上不举荐任用贤才而又能长久存续兴盛的国家,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在墨子的眼中,贤士就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意思是说,送给一个国家多少金银财宝,都比不上为其进献杰出人才。他认为国家不仅要重用贤才,而且要尽可能多地选用贤才。墨子在《尚贤》中还通过列举“善射御之士”的事例,指出获得贤良人士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想要使一个国家精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要采取措施使这些人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其后国内才可以获得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并且使其不断增多。况且贤士们品行端正,言辞精辟,治国安邦方略广博,本来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只有先让他们变得富裕、升得尊贵,得到尊敬、获得赞誉,一个国家才会得到越来越多贤土。

墨子在选用贤才方面,坚决反对官爵世袭,提出了不论地位高低、唯德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他在《尚贤》中告诉人们,古时候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时,往往安排重要位置给道德品质高尚而又具有突出才能的人士,即使这些人士是农民、工匠或者是商人。

墨子主张,对于那些举荐来的贤才,应根据其德才的高低任用,并给予较高的爵位和丰厚的俸禄。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吸纳贤才,而且能使这些人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敬畏,可谓“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墨子还主张对那些得到任用的贤才进行严格考核,根据工作的勤勉程度和绩效决定他们的官职升降和俸禄多寡。既避免了官员的怠惰,又给百姓和下级官员做出了表率,“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五)尚同

在《墨子》中,往往用“尚”表达“上”。因此“尚”有时作“上级”讲,有时作“推崇”讲,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墨子的“尚同”,就是说人们的一切意见都要服从于上级,从地方的一乡一里到整个国家,都应服从于长官,下级要逐级服从于上级,直到天子,最后统一于“天”。

墨子认为当时“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在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统一,所谓“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为了克服“交相非”的问题,应该使一国之内上下思想统一,观点一致,政治统一。天下有了共同的认识,统一的政令,也就没有了混乱,“察天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保证天下大治的前提条件是“天下同义”,而能够“壹同天下之义”的则是“天子”,所以所有的人都是要“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为了保证权威观点的正确,墨子进而主张从一乡之长直到天子,都应当由“仁人”、“贤可者”担当,这样出自他们之口的观点、政令才会不出现错误。贤明人士充任各级官长,各级领导颁发符合国情民意政令,下级上同于上级,全国服从于君主,建立一个权力统一、政令畅通、秩序井然、强而有力的政治体系。

(六)节用、节葬

节制用度、杜绝浪费,是墨子针对“国家贫”而明确强调的一种观点。他认为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过度征收民众财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食必美味佳肴,衣必文采锦绣,居必楼台亭榭,死必厚葬久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致使人民陷于饥寒之境,国家财力空虚,日趋衰亡。他认为人们的一切衣食住行,根本的目的和功能皆在于实用,不管是饮食,还是衣物、居室、车船,甚至是丧葬,只要能满足需要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铺张浪费。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不为”的节用原则。

在节葬方面,墨子尤其反对那些统治者看重的久丧厚葬礼俗。认为一个人死后,对其厚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甚至杀人殉葬,“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居丧致哀的时间拖得很久,往往使人长年累月不能做事,导致国家贫穷,人民减少,政治混乱。在指出厚葬久丧的严重危害后,墨子又提出了薄葬、简丧的主张:“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身。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

二、墨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墨子针对战国初期动荡的社会现实,基于自身所处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他的这些主张描画出一幅美好图景: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者以德义服天下,把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安乐放在首位,坚决反对那些满足自己私欲、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扩张和外来侵略。他们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人人都安居乐业。在这样的社会里,下级官员服从上级官员,各级官员都坚决服从于最高统治者,法纪严明,政令畅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弱肉强食、以强凌弱,人人相亲爱,个个讲义行,大帮小,强帮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各尽所能,平等生活……可以说,这种社会是千百年来众多志士仁人苦苦寻觅,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从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帮》等著作里可以找到和它相似的东西。

毋庸讳言,墨子的观点由于受其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不免存在许多局限,比如他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懂得社会各阶级利益的不一致性,不懂得敌对阶级之间是不可能真正相亲的,因而他的观点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他通过兼爱的方法达到制止和消灭当时国家之间和各国贵族内部不断发动的攻伐兼并的非正义战争的想法在当时根本行不通。这也正是本文将他的政治主张称作政治理想的原因。

墨子的思想当中虽然有许多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但他在两千多年前所提出的一些政治观点,像反对非正义战争、提倡友爱互助、尊重人才及不拘地位高低选用人才、根据绩效考核官员、重视民生、勤俭节约等,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吴点明.试论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0(2).

[3]王思义,谢丹.兼爱非攻:漫说墨家思想[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4]徐华.墨子“义”探微[N].光明日报,2007-08-21.

[5]崔永斌.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平原大学学报,2004(6).

[6]苗延波.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122).

猜你喜欢

贤才墨子百姓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五张羊皮
百姓看家“风”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王贤才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