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的真善美
——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为例

2014-04-17冯娇娇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老师教师

冯娇娇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纪录片的真善美
——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为例

冯娇娇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在纪录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中,用长镜头、同期声及人物述说等纪实手段,体现出完整记录过程、时空及细节的纪实风格。同时用情感评价对象,彰显人本主义的大“善”,使受众能深切感受其“美”,使我们看到了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和视野的延续和拓展。走进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更真切和完整地理解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与大众艺术走向的含义。

纪录片;真;善;美

2012年由最有影响力的两家媒体,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了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关注普通人的大型人物纪录片,讲述的是默默无闻奉献在教育一线的最可爱的老师。通过一系列真实感人的影像资料和配音员情真意切的解说,借助电视屏幕,展示了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最美的他们是用行动和爱心在点燃民族的希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祖国的未来。“讲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30集系列纪录片于2012年8月10日至9月8日晚间22:15在CCTV-10科教频道播出,每集20分钟。

最美的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奉献和付出的喜悦中,他们的“情怀”感动了无数人,但是他们的超脱也被不少人误解为“怪人”。如何让这些感人的人物和他们感人的事迹真实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如何更巧妙地体现这部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如何升华这部纪录片的美?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使命,也是它的职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这部著作中说:“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1]纪录片的美学基础是什么?导演刘建忠认为,真实是纪录片美学的基础和核心。[2]纪录片创作既以艺术真实反应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纪录片的落脚点是人的精神面貌。

一、纪录片的“历史理性”

童庆炳曾指出“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纪录片和文学一样,同样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表述:纪录片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亦可言之成理。纪录片的真实性不是停留在“忠实记录”,而是体现为艺术真实。“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所体现的艺术真实是它的创作组从“最美的人”的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为了展现艺术真实,在整个摄影过程中应用完整记录过程、记录真实时空、记录真实细节的纪实风格,应用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的纪实手段。

“最美乡村教师——邓丽”讲述的是一个2009年毕业的女大学生放弃大城市优厚的工资待遇来到海拔1800米高的“屋脊小学”,她用青春的热情打破山谷的寂静。镜头开始是一张张可爱活泼的笑脸和高呼加油的欢呼声,在欢声笑语中邓丽老师也高兴得手舞足蹈。随着镜头的切换,邓老师从乒乓球的比赛现场来到了操场,她和孩子们高兴地跳舞、跑步,此刻在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字样。在孩子的眼中她是一个调皮捣蛋、可爱漂亮的人,“有邓老师在我们好幸福、好开心,”这是一个孩子的心声。用这种人物述说的方法拉近了观众与邓老师的距离,把观众从现实引向了高原小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镜头的移动,一幅幅美丽的高原风景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此刻没有邓老师和孩子们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解说员的深情解说。解说的是邓丽老师所教学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通过艰苦的环境描述与邓丽老师的幸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拍摄的过程中如实地记录了学生上学时“老师好”的礼貌问语、欢乐的笑声和“叮铃铃……”的上课铃声,中间还穿插着解说员对邓丽人生选择的话语。这些同期声演奏了一曲美妙和谐幸福的乐曲,它代表着邓丽老师所选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镜头用它不可比拟的魅力继续讲述着邓丽老师帮助山区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温暖他们的心灵。在邓老师的感染下,“高原小学”的孩子们也变得光彩夺目,由原来的“不敢高声语见”、见了陌生人就退缩的“胆小鬼”蜕变为一个个活泼开朗的“小精灵”。

长镜头采用的记录真实细节是记录片的血肉,在拍摄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动作细节、神态细节和环境细节来表现的。动作细节主要表现在邓老师平时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异常兴奋,活蹦乱跳,就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在上课时为了照顾聋哑兄弟,她用各种各样夸张的肢体语言,让那两个兄弟在正常的教育中平等地接受知识。神态细节展示在她幸福的笑脸上,面对孩子的改变她非常高兴,也十分感动,在感动中她热泪盈眶,那是真实而自然的眼泪。环境细节主要表现在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特别是那一面贴满小字条的温馨墙壁。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来交代邓丽老师崇高的选择和可爱的学生对她的温馨回报。邓老师的幸福就是“我教给他们的东西,他们能同样回报给我”。

完整记录过程、记录真实时空在“最美乡村教师”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讲述邓丽的故事时,不仅记录了邓老师在支教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记录了高原小学的孩子的蜕变,特别是性格内向的春群和有语言障碍的聋哑兄弟。记录由点到面,从个别学生延展到整个学校学生的变化,最后以六年级学生自己准备的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为落脚点。在整个记录过程中将邓丽在教学中的幸福快乐和她的感染力娓娓道来。邓丽的故事发生在真实的时空中,邓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网络手段不断向社会呼吁,希望爱心人士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邓丽的努力下高原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新课桌,冬天也穿上了爱心羽绒服,中午吃上了免费的营养午餐……

用纪实手段和纪实风格,讲述“最美的人”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貌似客观冷静地叙事,实际上是创作者审美体验的提炼、升华,是一种艺术真实,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纪实风格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原貌,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纪实手段也通过真实感拉近观众与被记录者的距离,从而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纪录片选取了像邓丽一样坚守在教育一线的最美的老师,截取了“最美的人”生活中的片段,采用艺术真实的手法给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这就是纪录片中的“真”,是一种心理真实、主观的真实和本质真实。

二、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关注人,以人作为切入,以人作为表现的主体,人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体和发射体,它汇集了所有的东西,你关注人的时候,好像你是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注,但实际上你在认认真真地关注人的时候,你就在关注整个社会。”[3]这句话道出了纪录片关注人文关怀的历史使命。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讲述的是站在讲台上的平凡人物,通过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表达了创作组对“最美的人”的情感评价。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力取向。[4]167“最美乡村教师”中最美的人虽然没有美丽动人的容颜,没有婀娜多姿的身材,但是他们都有一颗最美的心灵。他们都有甘于奉献、牺牲自我、成全大我的崇高精神。纪录片就是通过记录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来表达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最美乡村教师——林子闳”,一位来自台湾的80后阳光男孩。因为一句誓言,他放弃了自己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大陆偏远的达祖小学。为了帮助山区儿童,他每年必须去大城市募捐,面对别人的各种质疑。这个80后男孩似乎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还号召80后、90后大学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和壮大,更有热心的老外来帮助当地的小孩学习英语。他的行动不仅感动着周围被帮助的人,也感动着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感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关心和热爱教育的人。他不仅帮助孩子们解决上学问题,还帮助村子里的人解决经济收入问题。在村子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再来,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们不需要了。”这是林子闳的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好心人的帮助能够彻底改变山区的面貌,使山区人们变得富裕,让山区的儿童能够顺利地走进课堂。林子闳的出现为迷失和焦躁的80后提供了榜样。创作者通过林子闳的事迹表达了一种对魅力人格的肯定,对甘于奉献的赞扬。“最美乡村教师”中还有许多像林子闳那样默默地奉献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有“一个都没有少”的石兰松、“为贫困孩童继续奔走”的孙影、“退休更忙碌”的达芳、“感受爱,传递爱”的薛跃娥……他们的崇高品质感染了周围的人,感染了全国观众。通过对他们崇高品质的赞扬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评价,即对美好人性的关怀。

创作组对“最美乡村教师”的情感评价不仅仅在于展示他们的高尚品格,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功利性。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力性。[4]168“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纪录片通过表象的画面解释了事物的本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每个最可爱的人,关注的是这群人背后的精神,关注的是整个社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好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缺失了一种温暖与关爱。人们之间好像有一堵冷漠而无形的墙,这堵墙阻碍了人与人的援助与感恩。然而这堵墙并没有那么坚不可摧,在墙的缝隙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人们之间温馨而又感动的一面。“最美乡村教师”就是透过这堵墙的缝隙展现在我们眼中的美丽风景。那里有淳朴而可爱的村民、有渴望知识的双眼、更有崇高而伟大的人民教师。在那里“最美的人”燃烧自己照亮未来,他们架起了一座座从山区通往城市的“桥梁”,开辟了一条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通道。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纪录片,创作组旨在唤醒人们的奉献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

“最美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表现在创作主题上,也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中。该系列纪录片把最普通的乡村教师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他们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但是在这种平淡中有人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人守护一种信念;有人甘于清贫,自得其乐;有人甘于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花朵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平淡中坚守,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伟大,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绽放。

三、纪录片的“文本升华”

纪录片作为创作活动,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本升华”。[4]154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但是仅有生命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有灵魂的、美的生命。真必须上升到伦理范畴的善,再上升到美,才达到极境——审美层次。[5]只有到达美,才使人不在现实中沉沦,而是坚定地超拔出来,达到人格、心灵的净化。[5]

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内容美是作品的内在美,形式美是作品的外在美。内容美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题材本身的美丑,二是创作者提炼的主题的美丑。这两个组成部分中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是构成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纪录片的内容美要求用美的心灵去赞扬美的人格和事物。“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向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美,那里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淳朴可爱的学生,有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最美乡村教师”的内容很简单记录了老师的生活,记录了每一位普通老师在生活中的勇气和坚强。最美的他们作为审美对象,不是因为她们美丽动人的外表,而是他们那美丽的心灵和美的精神以及从他们身上提炼出来的美的主题。他们的伟大不仅仅是保障每个山区儿童能够上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而是一种思想的延续,一种精神的教育,一种高尚、圣洁的爱。乡村教师不再意味着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无谓的奉献,而是建立在智慧和力量之上的美丽和幸福。这时,乡村教师上升为一种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就是这样一种蕴含着明朗审美精神的系列作品。

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说明形式美与内容美一样不可缺少。纪录片的形式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组接等。“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镜头运用上,干净利落、流畅而不拖沓,画面自然、不经雕琢,有一种纯朴之美。讲述邓丽的故事中,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对爱心纸条的特写传达了浓浓的师生情;巍峨的高原全景式地呈现好像在述说着邓丽老师高大的形象……简洁、自然而又唯美的画面使得影片具有亲切感。同期声的应用也非常巧妙,用声音和画面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幸福的画面。同期声不仅仅是和画面一起原生态地记录生活,它更加入了解说员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且产生共鸣。纪录片中被记录者质朴的镜头语言,与乡村教师的朴实无华,结合得丝丝入扣,二者相得益彰,使内容美与形式美相互融合。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除了审视美还承担着对真理的发现,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作为新世纪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之一,通过一种对崇高精神与艰苦环境的对比叙事,既给了我们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对于“美”的追问。从片中追到片外,片中的被记录者与记录者,看片的观众都难逃这种直逼内心的追问,它使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思考“美”的命题,反思我们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审视崇高的美。在整个系列纪录片中对“美”这个命题的追问表现在对个人精神的关注以及与生活水乳交融的现实叙事之时,还表现在以平民视野对“美”这个命题的追问。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对精神与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成长过程的记录。无论是被记录的人物,还是记录者,都在片中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的“美”。该系列纪录片中无处不展示着美的心灵,在一位位老师的坚守和奉献中换来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以及老师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一幅幅感动的画面出现在镜头里,这,也许就是创作组给出的自己的答案。聚焦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和视野的延续和拓展,走进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更真切和完整地理解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与大众艺术走向的含义,体验到纪录片“发现”和“反思”的本质力量的属性。[6]

[1]黄灵平.关于纪录片美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2]徐健.纪录片的美学基础在于真实[N].文艺报,2011-10-19(4).

[3]徐思红.论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D].广洲:暨南大学,2000:10.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高鑫,周文.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6]侯洪.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69.

The True,the Kind and the Beautiful of the Documentary——Taking“Looking for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Teacher”as an Example

FENG Jiao-jiao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4,China)

The documentary“Looking for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teacher”adopts the recording methods of telephoto lens,synchronous sound and characters narration to reflect the documentary styles of recording the complete process,time and space,and the details.Meanwhile,it evaluates the objects with emotions and highlights the kindness of humanism,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deeply feel its beauty,probe the common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continuation and expansion of vision,approach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ocial life,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documentary as a mass culture and the trend of the public art.

documentary;the true;the kind;the beautiful

I235

A

1674-5078(2014)02-0086-04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2.026

2013-11-27

冯娇娇(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

猜你喜欢

纪录片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