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庆市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社区康复专业建设成效报告
2014-06-07许晓惠尚经轩
苏 红,许晓惠,张 俊,张 墨,尚经轩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健康管理系,重庆400331)
示范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庆市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社区康复专业建设成效报告
苏 红,许晓惠,张 俊,张 墨,尚经轩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健康管理系,重庆400331)
社区康复专业于2009年9月立项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该专业在实训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也迅速提升。
社区康复专业;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
社区康复专业于2009年9月立项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该专业现有在校生324人,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73.5%。在示范院校建设中,本项目确立了以社区康复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康复治疗技术、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等专业。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社会服务及专业群建设等5大项目17子项345个具体建设任务,任务平均完成率为142.63%。项目建设总成本500万元。通过3年建设,社区康复专业建设成为“立足社区、服务民众”的西部领先示范专业。
一、建设成效
(一)建设了西部领先的康复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
社区康复专业在原有4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扩建、新建实训室14个,包括推拿按摩实训室、运动治疗实训室、作业治疗实训室,总面积1080m2,总投入260万,基本满足了社区康复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需要,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原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建成了包括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在内的23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与行业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研发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见习、实习,老师实践锻炼及进修创造了条件。2010年至2012年,校外实训基地共接收实习学生159人次,见习学生281人次,教师实践9人次,毕业生就业58人。
(二)建设了一支既懂教学规律又懂社区康复行业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在示范建设中,该专业建成市级教学团队1个,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开拓性、创新性的师资队伍。
1.整体结构优化
本专业专兼职教师37人,包括学校专任教师15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专兼职教师比为1:1.5;副高以上技术职务教师占37.83%,中级技术职务教师占54.05%。
2.整体素质提升
通过3年市级示范建设,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师资队伍涵括医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形成一支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双师比例由建设前的66.7%上升为93.3%,骨干教师比例由14.3%上升为53.3%。
建设期内,团队校内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共发表论文41篇,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市级课题7项,主编参编教材17部。
3.社会影响力提升
专业带头人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康复医学会理事和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社区康复分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康复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激光医学专委会委员等职。
建设期间,团队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职业教育能力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多家单位邀请团队教师承办各种培训。如重庆市民政局主办的“2012年重庆市骨干养老护理员培训”、“重庆市敬老院院长培训”;重庆市卫生协会主办的“重庆基层医务人员康复知识培训”等。
(三)提升了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该专业坚持职业教育和行业短期培训相互沟通的培训理念,3年来,分别与重庆市民政局、各社会福利院、重庆市残疾联合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工在职培训1000余人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技术指导、康复进社区等活动,约2000人次受惠。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共享优质资源。
(四)建立了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行业单位成为专业见习实习实践基地,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等。参加学校开设的为期1个月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培训并在获得“企业兼职教师资格证”后,走入课堂,将自己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于兼职教师的评价较高,人均92.3分。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探索校行合作、工学结合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在校成长与在职成长结合’”的教育理念,探索“分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制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
(一)以校行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3年期间,经过对20余家行业单位的走访和与30名专家的沟通,加之多次与行业专家共同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讨会”,确立了“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亚健康理疗保健、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康复资源协调、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康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探索“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业全程参与制定教学方案,学生全程进行岗位体验并具体操作,使康复教育真正紧贴社区康复工作,使学生从感知行业、认知岗位、主动学习、逐渐过渡到熟练掌握。整个学习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根据这些目的,安排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并且于第三学期及寒暑假期,利用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践,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表1“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先导,改革课程建设
1.构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该专业除将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每门专业课程,做到“课证一体”,保证学生的考证合格率和对口就业率外,还通过走访、调研、与行业专家分解康复岗位群能力,将课程分为几个模块,即: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融入公共基础课程,设计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设计为行业通用课程模块;根据康复行业不同专业方向应具备的专门职业能力,设计职业特定课程模块。公共课程和行业通用课程模块相对稳定,职业特定课程模块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课程。
2.校行合作开发课程标准与优质课程
该专业同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西南医院、渝西医院、市儿童福利院、市第一福利院等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12门专业课程标准,建成了《社区康复》、《运动治疗技术》等4门精品课程,公开出版了3本教材,1本校编教材,建成3个共享资源库。
鉴于这些课程偏医学,特试用了“分段教学法”,即一门课程由2至3名教师共同承担,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教授章节。运用分段教学法的课程占课程总数的38.5%,总学时为330,占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的42.8%。
(三)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完善学生能力考核及评价制度
1.评价标准——职业标准
示范建设以来,该专业一直以康复治疗师的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课程标准和能力考试大纲。此外,该专业从2006年起实行“双证合一制”,即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标准。
2.评价主体——校行双方
专业学习中,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57.9%,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采用校行双导师评价制。在见习实习中,行业专家是评价主体,学生的见习实习成绩评定,内容包括学生工作中的道德与价值观、知识、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
3.评价方式——全程参与
对学生进行全程化(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全面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态度)和多样化(试卷测试、操作考核、作业与实训报告)的方法评价。
(四)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3年专业建设最大的成效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对口就业率大副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与行业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1.就业质量提高
学生就业率由2010年91.18%上升至2012年的100%,对口就业率由2009年的34.80%提升到2012年的73.50%。就业单位由以福利院、医药销售为主拓展到各级医院康复科,部分三甲医院成为学生的就业基地。而在进入相应的单位后,一批学生很快成为了行业骨干。
2.社会声誉良好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良好单位实习——提升人才质量——进入良好单位实习”的良性实习循环模式;行业单位对于社区康复专业的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在全国民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颇多,受到了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残联等局委领导的认可。
[1]彭光军.谈高职示范校专业建设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2]王振如.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4).
[3]王淑萍.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4).
13/c_114672917.htm.
[2]郝凤春,吴秋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调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0-43.
[3]冯卫东,张建波.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119-121.
[4]张耀庭.试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时空,2012(3):128-129.
[5]张耀庭.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5):45-47.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ao-t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 46400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face great employment pressures,and many of them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 of one kind or another,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employment proces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ploration on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 and the appropriate coping strategies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occupational choices and employ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coping strategy
G710
A
1674-5078(2014)02-0009-03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2.003
2013-10-24
重庆市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苏红(1976-),女,山西长治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