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连云港市童子戏传承的社会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4-04-17孟姝言

关键词:童子连云港

孟姝言

(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连云港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起源于古代的巫觋活动,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岩画中,发现巫的舞蹈形象,包括“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场面,经考为“当地原始社会的祝祀乐舞”。随着社会进步,单纯的巫觋活动已渐为人们不取,而童子戏艺人不得不借用群众喜爱的形式参与傩祭活动,从而形成今天的连云港童子戏。

童子戏演出剧目主要有三类:民间神鬼传说、有关童子戏起源的故事以及从徽剧、京剧中移植衍变而成。连云港童子戏不同于其他地方童子戏,在即兴特技上,一枝独秀;在道具上,传统的童子戏演出只用打击乐伴奏(有一特制的“狗皮鼓”),艺人清唱;在文化内涵上,独特祭祀文化,与当地道教故事和当地的民间传说融为一体。

一、连云港市童子戏传承状况

(一) 连云港童子戏传承历史

连云港童子戏起源甚早,自古巫风盛行,至殷商时代,每逢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为巫的一支,它的演出仍保留着许多傩祭的仪式和敬神许愿的传统习俗。汉代,童子傩祭仪式有“侲子”角色担任,汉书中有“侲子万童”之语。明代以后,童子戏的活动情况在一些地方志中有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从“娱神”向“娱人”方面过渡,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傩戏。清代中叶,连云港童子戏演出日趋盛行。童子戏社班可追溯到十代以上,大致分东西两路。东路沿云台山至海边一带,称“海里童子”,当推清代咸丰年间云台山下的俞果(俞童子)为一代宗师。西路多流传连云港西南一带,称“南乡童子”,以民国年间的三个“三”(即曹三曹汝殿,佘三佘之山和陈三陈汝强)称雄一时。连云港以西的卸甲坊村,也是有名的“童子窝”。童子戏演出时角色行当、服装道具一应俱全,在连云港一带被称为“大戏”,班社多达数十个,从艺者近千人。1980年后,童子戏在民间悄然走热。

(二) 连云港童子戏的传承特点和价值

1 具有传承性、社会性、多元性、活态性等特点 童子戏具有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在传承的方式、方法、过程和结果上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作为人类的特有遗产,童子戏的生成、存在和传承都是人类社会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群体认同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族的童子戏具有不同的形态;在童子戏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以及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创新中,“活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2 连云港童子戏传承价值 (1) 戏曲学“活化石”的价值。童子戏源于古代的乡人傩,其古朴而粗犷的气质,透露出人类生活的原始信息。连云港童子戏的演出,至今仍保留着充满神秘色彩的祭祀仪式,不论是“烧猪”或“牛栏会”中的许多祭祀关目,都显示出古傩文化的印记。(2) 民俗信仰文化的价值。连云港童子戏早期的巫觋活动,属原始性民俗信仰文化范畴。它的众多祭祀仪式如同生动而又丰富的民俗风情画卷,如鸡血点头、砍刀见红、人畜过关等,成为古代人们在迎神驱邪、祈年纳吉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 宗教与戏剧关系的研究价值。连云港童子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与道教合流,它的傩祭仪式和许多演出剧目,都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 人体保健学的研究价值。连云港童子戏体现了“巫医合一”的历史现象,表演中常有一些特技,如“含铲”“咬鸡”“砍刀”“口吐百丈”等,这些特技为演出增添神奇色彩,惊险而不伤身体,在人体保健学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5) 演出习俗独特价值。连云港童子戏的演出不仅保留着祭祀傩仪,早期演出还使用面具。每到一地演出,都用众多牛车轮竖起,垫上高梁秆子用土垫平,搭“车台”演出,三面面向观众。每个祭祀关目后该演什么剧目,也有严格的规定。它的化妆和脸谱自成体系,和京剧、地方戏曲也不尽相同。

(三) 连云港童子戏近代各流派传承情况

连云港童子戏多以家庭传承方式代代相袭,按其演出地域,可分“海里童子”和“南乡童子”两支,其中,传承至当代的当属“南乡童子”陈家班、曹家班。

1 “海里童子”传承 俞童子(1770—1857)名俞果,连云港市中云乡人。自幼学唱童子戏,以嗓音高、亮而称著,成年后组班演出,他吸收其祖籍安徽一带的地方曲调,融入童子戏中,使唱腔委婉动听。云台山至海边一带从其学艺者多达百人。他利用童子戏,参与白莲教的反清斗争,成为当地的传奇性人物,被称为海里童子的一代宗师。俞童子主要下传陈、王、刘三家,其中王家班之王传业(1898—1980)为俞童子的六代传人。被行界尊称为“小教主”。

2 “南乡童子”传承 佘家班:佘之山(1915—1973),东海县房山人。14岁拜老艺人陈六为师,专工武戏。他的拿手绝活如童子戏中的“喷火”“含铲”“口吐百丈”“上山”等为观众所赞赏。其妻许玉棠也是童子戏知名艺人。后传子佘洪兴等。陈家班:陈汝强(1916-2006)沭阳县西圩乡人,自幼随其叔父陈家宜学演童子戏,工武生,1989年曾领衔参加《连云港童子戏》电视片拍摄。传子陈士全等。

3 “曹家童子”传承 曹宜殿(1904—1964),沭阳曹口村人,自幼拜童子戏艺人“活观音”曹汝友为师,工青衣、小旦。出师后即挑梁组班,观众称之为“小观音”。解放后为东海县新艺淮海剧团团长。曹秀芝(1936—),自幼学艺,先工旦角,后又兼演生、净等各行角行。在舞台上演出武戏,双手舞动起0.7米宽的“童子刀”,会表演童子戏的“砍刀”“含铲”“咬鸡”等多种特技,是童子戏中表演神奇特技仅存的几位老人之一,他擅演各类童子戏传统剧目,会背诵50多出童子戏剧目,是有名的“戏篓子”。曹艳玲(1964-),女,自幼耳濡目染,童年登台演出,成年后和丈夫孙君明等20多人成立连云港市童子戏剧团,工青衣、花旦,无论唱、做、念、打,都有过人之处,颇有影响。

(四) 传承下来的表演流程

1 祭祀仪式 常见的演出方式称为“烧猪”。“烧猪”一般有十个关目,一是“开坛”,演出前先要铺坛,分里坛、腰坛和外坛三道。二是“献猪”,即将供案上的猪当场开膛并献上猪头。三是“请亡”,由两名童子边敲打“狗皮鼓”边演唱,大意是恭请天上的各路神仙和“喜主”家的祖宗亡灵,回来接受人间的香火。四是“踩门八字”,两童子在门前边舞边唱,并作“衔碗”表演。五是“安坐”,二童子击鼓演唱劝人孝悌的唱段,从黄昏唱至翌日黎明。六是“过桥”,即在室外院场上,用三条长凳搭起“品”字形的“桥”,由一“领圣”的童子率参加酬願的人们走圆场,以示灾难消除,修成正果。七是“砍刀”,这是连云港童子戏的一种特技,两童子上身赤膊,头戴彩球,二人打斗,窜上跳下,如走火入魔般。一个童子抓过一只活公鸡,一口咬下鸡头,为“咬鸡”;另一童子用双刀在自己的左上臂猛砍一通,顿时鲜血流淌,即“砍刀”,有以红驱邪之意。每位童子戏老艺人的左上臂均伤疤重重,但从不会感染生病。八是“含铲”,也是童子戏艺人的绝技之一,由童子从炉火中取出烧得通红的铁铲,含在口中,然后咬着铁铲在室内转圆场,以示将漏网的野鬼全部除尽。九是“升文”,十是“送圣”。 “烧猪”的整个程序需三天。还有一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叫“牛栏会”,需六至七日。除和“烧猪”的关目相似外,它的“过桥”更为壮观:在村子场院上搭一座“消灾城”,全村的耕牛头披红布,在领圣的童子率领下,人牵着牛,从“城门”依次走进“城内”;另一童子手持刻有“神冥照鉴”字样的大印,盖在每头牛的臀部,童子边走边唱,边做“射五色彩线”等表演,并将“四季平安”的红布披给孩子们挂上,这支队伍浩浩荡荡,表示人们送走瘟疫,全村人畜顺利过关,场院里欢欣雀跃,煞是热闹。

2 剧目演出 在整个祭祀活动中,每天演出什么剧目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烧猪”的前一晚上,必演《天缘配》之类的神戏,既恭敬神灵,又赏心悦目。第三天晚上必演《李迎春出家》之类有关道教内容的剧目。如傩仪进行到第五天,还要在白天上演《唐太宗坐朝》和《九仙姑揭榜》等剧目,这些戏的内容,都和童子戏起源的传说有联系。“牛栏会”最后一天要演《洪山捉妖》,乡间视童子戏为“大戏”,当地严禁妇女看地方小戏,但童子戏是不受此限的。

(五) 传承下来的音乐唱腔和表演乐器

连云港童子戏为古傩之遗音,演出中徒歌演唱,锣鼓击节伴奏,或一人演唱,众人帮腔,有一种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其原始唱腔称【呵嗨调】,高亢悠扬,基本上保留了当地农村赶牛号子的风貌。【呵嗨调】旋律起伏跌宕,但演唱形式比较单一,艺人们又逐渐创造了一种类似说唱方式的【童子调】。在演出实践中,唱腔不断丰富,先后发展了【老可调】【十拜调】【请亡调】【安坐调】【过关调】【升文调】等,有“九腔十八调”之称。解放前,童子戏艺人又编创了【七字调】【满台腔】【小旦调】等,这些腔调中多融合了地方民歌小调的成分。童子戏演出只用打击乐伴奏,常用的锣鼓经为【鲍老催】【三戏牡丹】【一盆火】【鱼啧嘴】【三锤锣】【悲调锣】等多种。

二、连云港市童子戏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领导认识不到位,社会重视度不够

童子戏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但由于对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传承意识淡薄,重申报轻传承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损害了童子戏的原真性。社会对童子戏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未能充分认识到童子戏传承工作在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视其应有的重要地位,各类重要项目展示场馆、展演基地、新兴网站等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是童子戏传承相对乏力的深层次原因。

(二) 管理不到位,传承人后继乏人

连云港童子戏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传承工作量大,但熟悉业务、热爱童子戏传承工作的专门人才严重匮乏,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缺少培训、传承阵地,难以得到很好传承。年轻人大多不愿进入这个行业,即使入行也往往半途而废,行业成才率不高,老艺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传承工作面临困境。童子戏传承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然而,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远不能满足传承工作的需要。

(三) 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连云港童子戏传承投资基本上靠省级财政,地方财政没有将童子戏传承专项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而县区和乡镇两级财政专项资金几乎没有。民间组织、慈善机构或民间慈善家对童子戏关注不够,社会资助不足。由于对童子戏项目的投资主体单一,导致童子戏的传承和保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四) 政策传承机制有待完善

(1) 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传承工作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利用、人员培养等环节还相当薄弱,法规制度建设的进程不能与童子戏传承的紧迫性相适应,留下了许多法规空白点。(2) 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童子戏的传承需要各级部门的共同参与,但由于缺乏完备高效的运行联动机制,本应统一协调解决的问题常常被层层分级管理制度打破,诸如拟定童子戏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规划、健全代表性传承机制等需要协调解决的传承重大事项,缺乏完善的统一协调传承机制,使得价值较高的童子戏得不到很好的传承。(3) 缺乏政府的文化启发。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创造者,应为一定社会群体的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选择,但在童子戏传承中政府充当的是一定程度的守护者而不是文化启发者,将传承童子戏义务强加给民众,甚至为了部门政绩干预其发展自由和文化自主,未能找到尊重文化主体和实现政府公共职能的平衡点。

(五) 参与者积极性有待提升

(1) 传承人角色偏离正轨。在围绕“童子戏”传承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中,本为主角的民间传承者集体缺席。由于很少给他们参与和说话的机会,这些传承人渐渐习惯了这种“表演”的生活,童子戏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2) 民众参与主动性偏低。传承人主要依靠民间艺人,范围相对较小,社会公众能够了解到童子戏的途径不多,缺乏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民众具有对童子戏传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促进童子戏传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没有搭建信息交流的有效渠道,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童子戏传承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促进连云港市童子戏传承的建议

(一) 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制度建设

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努力健全连云港童子戏传承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连云港市“童子戏”项目和传承工作,进一步提升传承人和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规范和强化连云港童子戏传承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机制,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构建新型的童子戏传承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 各级联动协作,完善管理体制

切实加强连云港童子戏传承实验区建设,与传承区建设相关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分级管理、相互协调、上下联系、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传承区内的各级文化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传承区规划建设、传承等任务,其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童子戏的传承工作和文化生态传承区的建设工作。各传承区建设单位要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三) 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

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关于支持非遗传承政策,建立各级政府财政对童子戏传承发展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童子戏传承项目财政经费比例,重点用于非遗项目和活动的传承,用于传承人的培养、传承 。支持民间筹资和接受国内外捐助,推动童子戏传承项目的社会化运作,吸纳民间资本,设立区域性的童子戏传承基金,推动童子戏传承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四) 加强科技投入,保障人才建设

在保持“童子戏”项目和传承人基本传承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对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积极推进传承区内童子戏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的数字化工程,全面整理传承其原始资料,为未来传承、利用奠定基础。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积极改进对于童子戏的展示手段,提升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力。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连云港市的童子戏传承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建立起连云港童子戏传承工作专家库,并安排专职人员从事童子戏传承工作,在社区、乡镇培养和建立一支热心童子戏传承的业余传承员队伍,开展传承活动,使童子戏在流传中发展,扩大传承面和传承范围,让童子戏薪火相传。

(五) 搭建展示平台,加强传承宣传

充分挖掘利用连云港地区童子戏资源,以旅游景点为载体,扩大童子戏传承项目的发展空间,提升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度,丰富景区人文内涵。积极参与各种节庆文化交流展示活动,营造全市人民关心童子戏传承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现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场馆职能作用,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持久地宣传。

(六) 坚持科学发展,强化持续传承

(1) 制定《童子戏调查方案》,收集整理剧种原态音乐唱腔,制成CD光盘。收集和整理一切与童子戏相关材料,并进行修整加工,将传统剧目剧本建立目录,登记建档。(2) 扶持童子戏民间剧团,帮助其配齐行当,选好学员,倡导和鼓励用“以师带徒”方式,培养一批年轻童子戏演员和伴奏员,培养剧种接班人。支持童子戏民间剧团有计划地恢复排演童子戏传统戏。(3) 在市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场所开辟专门展厅,展示童子戏有关历史文献,介绍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傩仪,展出有关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资料。(4) 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邀请海内外傩戏专家来连,开展童子戏学术交流,为保护和传承童子戏献计献策。编辑和出版一部全面反映童子戏艺术特色和剧种全貌的专著。(5) 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向国内外游客及客商推荐童子戏,不断扩大其知名度。(6) 开设童子戏学习班,培养、选拔人才。(7) 坚持申报地即传承地的基本原则,完善童子戏传承人、传承地、传承方式、传承谱系的确认和推进工作,积极推进童子戏项目的传承基地建设,在坚持原生态传承的基础上,鼓励童子戏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性传承,实现以发展促进传承、在发展中达到持续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问春,施汉如,张自强.对僮子历史沿革的几点看法[J].艺术百家,1994(1):88-89.

[2] 朱恒夫.江苏傩戏概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1(6):76-77.

[3] 朱蕾:试论海州童子戏音乐的源流及艺术形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112-115.

[4] 董励华,郑继仁.试论非物质文化把遗产及其保护[G]//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福建省社会科学院,2006.

[5] 王大为.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J].黑河学刊,2007(3):51-52.

[6] 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85-190.

[7] 申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文化论坛,2009(1):49-53.

[8] 朱秋华,徐洪绕.剥落海州童子戏神秘外衣[G]//“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广州:中山大学,2008.

[9] 杨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童子连云港
谁的节日到了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熊童子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山童子和一串红
钉形高压旋喷桩在连云港某铁路路基中的应用
小白菜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