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粹思潮浅析*
2014-04-17胡凯基
胡凯基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一、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兴起缘由
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金雁将民粹主义的内涵界定为: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对抗的整体主义,一种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宪政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1]。《人民论坛》2012年问卷调查发现,49.5%的受访者具有民粹化特征,31.3%的人属于民粹特征显著群体,18.2%的人属于有一定民粹化倾向的群体。在中共党员群体中,民粹特征显著者占30.8%,有一定民粹化倾向者占20.6%[2]。这一数据足以显示民粹思潮已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当代中国民粹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兴起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国有与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与公平失衡的问题。
1992年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在国有与集体企业改制上,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张。对于当时的国有与集体企业资产,有人提出:一箱冰棍与其眼睁睁看着它化掉,不如贱价卖掉甚至送人。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攻坚战成为时髦”,许多地方出现了比“分”和“卖”更刺激的做法,不少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半卖半送”“明卖实送”,用政治权力直接把国有资产划拨给“内部人”,并一步到位地实现管理者控股(即所谓MBO)[3]226。
第二,民生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和物价上涨过快、房价居高不下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老百姓对政府多有不满情绪。于是,一些人在此背景下鼓噪民粹论调,恶意抨击政府,这些攻击党和政府的论调虽然与民众的内心诉求南辕北辙,但毕竟为民众的不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泄口,因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第三,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各级人大代表中官员、企业家的比例过高,不少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不多,干部公推公选的比例不高等等。这就使得普通群众对党和政府有一定的疏离感,甚至有一定的对立感和抵触情绪。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司法手段还没有成为群众完全信赖的解决纠纷与冲突的手段,还存在着一些司法不公现象。这些民主法治建设上的问题,很容易使一些群众产生仇官、仇富情绪,从而容易受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主要特点
(一) 诉诸情感而非理性
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与其它可以称之为“主义”的思想、思潮相比,它从未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形态,其内涵的价值诉求和心理愿望总是以情绪性的方式隐含在某些特定的理论、主义或其他貌似理性的言说之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民粹主义都是以特定的情绪宣泄方式呈现出来的,属于人性中某些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外化和言说。民粹思潮的鼓吹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岁月盲目称颂,对推进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当今中国任意贬低。其观点错谬百出、自相矛盾,不是靠理性来说服、论证,而是靠感情来煽动民众,容易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
(二) 宣扬仇恨,崇尚破坏
俄国民粹主义代表人物巴枯宁的格言是“破坏是创造的手段之一,甚至不要求创造和建设,只要求破坏”。认为破坏的心理动机始终是仇恨,而革命民粹主义的激情就在于掀起民众对敌人的仇恨[4]246。实际上,所谓的“民众”和“敌人”之间的矛盾虽然客观存在,但也存在着共同利益,其矛盾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完全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协商调解的,不至于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民粹主义主张“谁不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予以消灭”[4]249。这种强烈的排他性,使民粹主义既不能汲取市场经济的合作共赢精神,也不能借鉴现代民主的协商方式。
(三) 缺乏政治与经济纲领
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文革派、新儒家、民粹主义等几种思潮。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共理论创新的成果,符合中国国情,代表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应当作为我们全党、全民的指导思想。而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来自西方,可以吸收、借鉴,但不应照抄照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5]12而民粹主义缺乏基本的政治与经济纲领,是不具备指导资格和能力的一种思潮。
三、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影响分析
(一) 积极影响
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譬如,它以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揭露贪污腐败、贫富分化等社会现象,其突出的优点是在于敢于批评乃至批判现实。民粹主义在对旧体制进行美化和留恋的同时,间接甚至直接地提出了公平正义的诉求,这些诉求是带有正面意义的价值诉求。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民粹主义是对社会不公正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它的积极效应是平民参与以及监督权威和精英[6]175。
(二) 消极影响
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性质严重的,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美化旧体制,不利于我们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民粹主义者往往不分环境、时机、条件,一味鼓吹对外要强硬,他们往往不屑于外交方式而格外青睐诉诸军事和武力来解决争端。他们批判美国好战,实际上若按他们的意图行事,中国会变得比美国更好战。当代中国民粹主义者在很多方面非常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民粹者,一旦他们得势,势必容易激化中外矛盾、引发中外冲突,不利于营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二,开错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极容易误导民众。
民粹主义者看到了我国存在的一些现实社会问题,但却开错了解决问题的药方。因为解决贪污腐败、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是一定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而非倒退到改革开放之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人们往往在某种思维惯性的支配下,把某种灾难的根源当作消除这些灾难的良药而不断追求着,结果是这种追求的每一个“成就”都造成了更大的灾难,而更大的灾难又反过来使这种追求更强烈,正是这样一种“怪圈”,使人们难以走出悲剧性的历史循环[7]306。
第三,煽动阶层仇恨,极易助长社会对立。
民粹者仇官、仇富、仇知,认为官民之间、穷富之间、知识精英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对立永远不可调和。而我们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主张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显然,民粹思潮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非理性的特点不利于民主法治的建设。民粹者虽然追求公平正义,但其指出的解决途径是错误的,其推崇“仇恨、冲突、暴力”的理念,不利于社会的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崇拜权威,极易为政治野心家的崛起提供土壤。
民粹派虽然仇官、仇富、仇知,但其实是极端的权威崇拜者。如一些民粹者利用网络上的民粹情绪,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甚至成立公司专门从事和制造网络热点进行炒作,若任其自由发展,极有可能重演“文革”的悲剧。
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所以,可以说其影响是弊远大于利,若任其发展到社会的主导或支配地位,会可能使“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也可能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可怕后果。
四、当代中国民粹思潮的未来命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代中国民粹思潮之所以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而我国未来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也将决定其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民粹思潮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臻成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逐渐趋于消退。
总之,我们既要扩大公民参与的领域,让公民在参与中学会参政议政,又要加强教育,以培养合格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建立更为透明与公平的分配机制,通过遏制腐败与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彻底消除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金雁.当代民粹主义的内涵[EB/OL].(2005-05-19)[2014-08-25].http://www.southcn.com/nflr/xssc/200505190379.htm.
[2] 吴江,兰颖.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报告(2012)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5):86-95.
[3] 秦晖.共同的底线[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4] 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 金雁,秦晖.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