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胜任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

2014-04-17眭国荣

关键词:胜任毕业生职业

眭国荣,李 莎

(1.南京工业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理论教学部,湖南 张家界 427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由于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偏差带来了青年大学生社会适应和职业胜任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是解决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能否胜任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在职业上取得较好的发展。高校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并将影响其一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胜任职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基于职业胜任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毕业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它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毕业生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在对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在McClelland博士冰山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模型,对这个模型描述如下:冰山露出水上的部分是比较直观的职业基本能力和一部分职业品质,这是职业者在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深藏水下的部分是主要存在人的意识和观念层面部分的职业品质和职业价值观,这些才是影响职业胜任的主要因素。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胜任的基本条件,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胜任的核心条件,职业基本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胜任的必备条件。

二、大学生职业胜任和社会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大学生职业胜任和社会适应现状调查

1 大学生职业准备情况调查分析

笔者在南京某高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220名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职业准备情况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0.90%。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理工科专业占67%,文科专业占33%。

通过对“职业价值”的调查可以发现,有56%的人认为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致富的途径”,9%的人将其视为“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方式”,32%觉得职业是个人的社会需要。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人都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功利性的工具。

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有职业理想,但理想清晰并能坚定理想的人仅占总人数的35.3%,其他的人即使有职业理想却不清晰或者不够坚定。

在“你认为自身的职业素质在哪些方面有待改善”中,55.5%的人觉得自己专业知识欠佳,47%认为自己的创新进取精神不够,26%认为自己适应能力有待提高,48.5%提出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需要完善,44%觉得自己心理素质不佳,56%希望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大学生胜任职业所必备的,而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还不完善,难以胜任今后的职业。

2 企业对当前大学生职业胜任和适应情况的评价调查 为了更好的发现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力上的不足,对280家招聘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68%为江苏省内企业,32%为省外企业。就单位性质来说,2.5%是事业单位,11.4%为国有企业,15.7%为外资企业,60.4%为民营企业,10%为其他。

在“用人单位对以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了调查中,有14%的单位认为以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能胜任工作”,75%选择了“专业知识较好,但实践能力欠缺,基本能胜任工作”,而其余的11%则表示所用的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欠缺,难以胜任工作”,即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上岗后的实践能力不太令人满意,只能基本胜任工作。

在问及“以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储备情况”,调查结果只有16.4%的单位认为应届大学生在毕业时的能力储备能够符合单位要求,达到基本胜任工作的条件,而在“您认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哪方面能力急需提高”(多选)中,48.4%的单位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45.5%认为急需提高“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22.2%希望他们能提高创新能力,58.1%认为毕业生们的适应能力还需改善,50.2%选择了“团结协作能力”,31.2%提出毕业生在社交能力上存在不足,而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视的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用人单位是基本认可的。

在“单位招聘的应届毕业生1年内流动的比例”的调查中,一年内流动比例超过10%约占被调查单位的62%,超过20%的占被调查单位的37%。显然跳槽过频不论对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本身来说都是不利的,不少企业因此质疑大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调查中,不少用人单位就明确表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对企业缺乏忠诚度,易跳槽”。

(二) 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的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不足,而客观方面主要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偏差。

1 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欠缺 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欠缺主要包括观念的错位和能力的不足。缺乏科学的择业就业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的首要因素。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普遍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除了个人意识层面上观念的偏差外,个体自身能力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活动,决定个体能否胜任职业。如今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足,同时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自身的就业。

2 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眼前成绩轻长远效益。

大学毕业生由于在过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方式中成长起来,虽然专业能力得以提升,但与当前企业看重综合素质的招聘标准是有差距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首先表现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其次,教学内容陈旧以及“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互动”的教学方法,则让大学生在知识掌握运用和生产实践上存在缺陷。

三、基于职业胜任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理想和信念是个人战胜困难并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毕业生对“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自己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不枉家庭为自己的付出”的观点持非常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占到89%;而有47.56%的毕业生表明“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去农村、边远地区、生活艰苦地区的工作,还不如不上大学”。

要真正发挥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在此基础上教育他们学会正确对待职业待遇和职业苦乐,不能只看经济收入而忽视精神满足,即使从物质需求的角度看,也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改善物质条件,同时要抵御落后的职业苦乐观,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主要是着力培养如下四种关键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及职业技能[1]。在“大学生自身对未来就业的心理准备”的调查中发现,虽然有53%人充满信心,认为凭自己的实力能迎接挑战,但对未来感到茫然以及恐惧的人也将近一半。

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训练,除需要一些相关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如个人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个体的气质类型等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认知合理化”、“情绪理性化”两方面的训练。“认知合理化”主要是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帮助其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角色,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情绪理性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主要包括自我情绪的了解和控制,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接纳和调控。

(三) 加强法纪意识培养,增强诚信责任感

大学生法纪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纪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纪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2]。用人单位十分重视毕业生的法纪意识,在针对单位的问卷调查中,93.7%的单位都认为毕业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对其胜任职业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同时几乎所有单位都指出毕业生的诚信与责任与个人的职业胜任有重要关系。而实际上,大学生的法纪诚信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简历与个人实际能力不符,制造虚假的获奖材料等,这些行为虽没有违反法纪法规,但却带有明显的欺骗性质,在问卷调查中,只有1.1%的用人单位认为招聘的大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与实际工作中没有差异。因此,高校加强法纪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不仅能促进他们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也是帮助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四) 加强应用技能教育,培养职业基本能力

1 教学实训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应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实践性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一般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3]。通过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参与的方式,采用语言、书面、肢体等多种表达技巧的锻炼,使学生在交流过程消除自卑、克服恐惧,从而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2 课堂内外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思维能力,高校的创新教育在承担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担当着重任。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内,做到既“引”又“导”, 将以往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课外主要依靠多维平台和多种载体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实际问题结合,将“意识”转化“实践”上升到“突破”,最后发展到“成果”。

3 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教学安排中,具体表现为“了解学、懂得教,灵活考”。了解“学”,要求教师了解知识结构,认清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懂得教”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的基础上将理论性知识和运用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原理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灵活考”是对考核方式提出的要求,要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教师考核时应融合更多方面内容,特别是课外知识的拓展、实践环节的能力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等。通过情景创设或案例分析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同类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技巧,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适应职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春雨.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78-79.

[2] 朱成勇.论大学生法纪意识及其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59-161.

[3] 袁友芳.基于就业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与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89-91.

猜你喜欢

胜任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