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地方高校运作模式研究*

2014-04-17王吉春

关键词:运作供应链阶段

王吉春

(淮海工学院 纪委,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1],这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纲要》制定过程中,调研组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其研究报告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战略举措进行了全面的论述[2],奠定了《纲要》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此背景下,未来十年地方高校(指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在《纲要》指导下进行教育改革?地方高等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怎样的模式来运作?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探讨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途径,探讨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需要明确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或遇到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首先就目前存在或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人才供应链的地方高校运作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一、目前存在或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普遍存在或遇到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或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观念。(2) 学科专业设置相近,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趋同化的矛盾相当突出。(3) 高校扩招使得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质量持续下降。(4)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5) 学生毕业即推向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强弱、所培养人才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对学校仅有间接的社会影响,而无其他直接的制约。(6) 办学自主权十分有限。

在上述问题中,有的是地方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3]。

(二) 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个人从接受教育开始,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需经历若干阶段,这是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过程,人才培养的各阶段自然应形成一个系统,而目前各阶段的运作基本上是独立的。就地方高校而言,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也是独立的,与生源的提供方和人才的需求方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的各阶段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系统。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试图通过中考、高考、人才市场等将各阶段相衔接,然而这样的衔接点能发挥衔接的作用吗?实际情况是,九年义务教育以通过中考为培养目标,高中教育以通过高考为培养目标,高校虽然是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培养目标,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却是模糊的、间接的,人才市场成了大学毕业生去向的第一场所。教育的各阶段都在为衔接点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下一教育阶段培养需要的生源,各阶段目标不一、相对独立,实际上并未形成系统。

目前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多年来习惯性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生源供应方和人才需求方的衔接,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局部人才培养系统便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基于人才供应链的地方高校运作模式

(一) 人才培养的系统观

《纲要》中对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指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1]。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个阶段、多个环节、多个部门构成的人才培养系统来完成的。需要明确的是,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地方高等教育这一个环节完成的,高等教育仅仅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阶段。

树立人才培养的系统观念,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4]。地方高校的教育改革,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能只关注地方高等教育(甚至是某一地方高校)这一局部的问题。

(二) 人才供应链的概念及基本结构模型

人才培养的系统观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本(专)科教育以及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等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又由若干个学校(在这里,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组成,各阶段有机衔接、协调运作,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在该系统中,前一阶段学校是后一阶段学校生源的提供者,后一阶段学校是前一阶段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者,前、后阶段的学校以及最后的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供需”关系。于是,各阶段的若干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便形成了一种供需网链状结构,在本文中,笔者把其称为人才供应链。

人才供应链基本结构模型是以地方高校为核心来构建的,其前边连接着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后边连接着培养硕士、博士的高校、企业和其他单位。实践中能够运作的人才供应链系统需要按照下文的策略来构建。

(三) 人才供应链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所地方高校往往培养多个学科、数十个专业的人才,如果一开始就以学校整体为核心来构建人才供应链系统,则会因为系统太庞大而无法运行。所以构建人才供应链系统时应该采用的策略是,以学科为核心来构建人才供应链系统,学校通过各二级学院来管理各学科人才供应链的运行。一个学科各专业的人才,属于同一学科领域,往往具有许多共性。同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生源的要求也往往相同或相近,因而便于与生源提供方进行某些方面的协调运作。对下游的用人企业(单位)来说,由于为其提供的是同一类专业人才,因而也便于与某一类企业(单位)在某些专业领域进行合作。而且以学科为核心来构建人才供应链系统,也便于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与过程管理。所以,以学科为核心来构建人才供应链系统才具有运作的可行性。

(四)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地方高校运作模式

国家的教育系统担负着两项基本使命,一是要满足国民接受教育的需要,二是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是担负着第一项使命,即满足国民接受教育的需要。而高等教育阶段则不同,在本、专科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高校同时担负着上述两项使命,即既要满足国民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处在人才供应链系统不同环节的学校,由于其担负的使命不同,所以其运作模式也不同。人才供应链系统上游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其运作模式是推动式的,而人才供应链下游的学校(本专科高校、硕博高校)其运作模式应该是拉动式的,即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动力源。一个人才供应链系统,上下游的运作模式不同,这里就有一个两种运作模式如何衔接的问题。

长期以来,两种运作模式以高考为衔接点,而现行的高考制度又难以履行这样的职能,这就是近年来高考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频度虽然已经到了考生难以适从的程度,但仍然不能取得各方所期望的效果的原因。高考迫使人才供应链系统上游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不得不采用应试教育的运作模式,使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推行的学生减负措施与管理规定成为笑谈。同时,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又制约着高校的招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很难招收到各专业所要求的生源,历年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呼声虽然一直很大,但时至今日地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仍然十分有限。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不久的将来,高等教育普及化也将成为事实,在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下,不用说是否应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就是目前的这种全国统一高考模式是否有必要继续实行下去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目前环境下,本文从人才供应链协调运作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人才供应链系统运作模式,该运作模式立足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寄希望于国家给予地方高校更大一点的办学自主权,来实现人才供应链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运作。

在基于人才供应链的地方高校运作模式构建中,笔者将人才供应链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抽象为A点,将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抽象为B点,从A→B,是国民接受教育需要的推动;将硕、博教育阶段的学校或接收本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抽象为D点,将接收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各类用人单位抽象为E点,从D→E,表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拉动;而C点为地方高校(本科层次)四年本科教育前后两个阶段在时间上的衔接点,也是人才供应链中推动式运作(前一年半的学科公共基础教育)与拉动式运作(后两年半的专业教育或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衔接点。

上述运作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地方高校按学科、分大类招生,学生进入高校后的前一年半,不分专业按学科组织教学,开设公共基础课。一年半以后,采用学生自主选择与学校加试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划分专业(主要是在本学科内划分专业,也允许某一比例的学生跨学科选择专业),后两年半按专业组织教学,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这种运作模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上游学校的推动式运作模式相衔接,淡化高考阻隔两种运作模式的负面作用,避免考生在高考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也使高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各专业合适的生源(虽然选择范围很有限,但总比不能选择强得多)。同时,后两年半高校还可以按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采用市场需求拉动式的运作模式。实际上,这种运作模式是将人才供应链上两种运作模式的衔接点由原来的高考引入到高校内部,将上游学校的推动式运作模式延伸到高校内部,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人才供应链上两种运作模式的有效衔接。当然,高校运作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组织与管理的变革,增加高校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还应该强化与下游用人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实现人才供应链下游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三、结语

本文从树立人才培养系统观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才培养系统的构成,指出了人才培养各阶段目前在运作方面存在的目标不一、运作独立、未能有效衔接的问题,提出了人才供应链的概念,给出了人才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模型和构建策略,并对基于人才供应链的地方高校运作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该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必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待于其他学者能够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4-08-20].http://www.moe.edu.cn.

[2] 第五战略专题调研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26-30.

[3] 谢爱国,任志涛,踪程.高等教育供应链与大学生就业[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16-118.

猜你喜欢

运作供应链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