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在歌唱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题思想解读*
2014-04-17卢迪
卢 迪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19世纪美国文坛中,艾米莉·狄金森是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艾米莉·狄金森自幼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家乡度过的。作为一个孤独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把一生都托付给了诗歌,她20多岁开始隐居,潜心创作诗歌,深居浅出,淡泊宁静[1]。由于狄金森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的诗歌新颖独特,别具一格,并得以摆脱世俗规范的束缚。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涵括了爱情、自然、死亡和永生等主题,闪射着耀眼的光华。
一、艾米莉·狄金森的情感经历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狄金森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青少年时期的狄金森思想保守,平常很少外出,因此,她的生活既平静又单调。狄金森的父亲是一位严厉、冷酷的长者,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狄金森的母亲无主见,对丈夫绝对服从,但是,却从未得到过丈夫的半点温存。由于狄金森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这给狄金森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狄金森在阿默斯特大学就读6年,在一所女子神学院学习1年。此后,狄金森几乎再没出过家门,自20岁以后,她就住在当年她出生的房子里,开始了大半生的隐居生活,深居浅出,潜心创作诗歌。
在狄金森的一生中,曾有两个人对她的学习和思想产生过影响。一个叫纳德·汉弗莱,是阿默斯特学校的校长,另一个叫本明杰·牛顿,是她父亲律师事务所的青年律师。这两个人给予了狄金森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青年律师本明杰·牛顿,经常为狄金森宣讲加尔文派的宗教思想,同时,启发她认识自然界蕴含的美,指导她怎样读书和应该读些什么书。在本明杰·牛顿的启发指导下,狄金森接受了天性美和世界冷酷的观念,接受了加尔文派的内视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狄金森,成了她生活的信条,并形象地反映在诗作里[2]。
在狄金森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几次朦胧的浪漫情愫,最重要的爱情经历有两次,一是与塞缪尔·鲍尔斯的爱情,二是与洛德法官的情感。塞缪尔·鲍尔斯是一名编辑,在一家地方报馆工作,由于鲍尔斯是一个已婚男人,因此,二人的情感注定没有结局。受情感经历的影响,狄金森自25岁那年开始,断绝了一切社交生活,自此以后,坐在家中潜心研究诗歌。在爱情中受挫后,狄金森开始通过诗作倾吐爱的痛苦,她把无奈的爱情寄托在诗作之中,她想摆脱这种痛苦,忘记“他”的光明和温暖,忘记没有结果的爱情。在狄金森47岁的时候,她父亲的同事洛德法官妻子去世,1878年初,65岁的洛德法官开始与狄金森接触,并产生了两情相悦的亲密关系。洛德法官曾提出要与狄金森结婚,但是,却遭到狄金森的拒绝。狄金森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而婚姻意味着自己要放弃独立的地位,承担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这时,狄金森想起了柔弱的母亲,以及在家庭中具有绝对权威的父亲,母亲对丈夫绝对服从,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丈夫的半点垂怜和温存。冷酷的家庭亲情关系,再一次压制了狄金森步入婚姻的想法,她既对婚姻充满憧憬,又惧怕受到婚姻的束缚。
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创作灵感
青年时代的狄金森喜爱写诗,当诗兴大发时,她会立刻写在随手可得的小纸片上,虽然狄金森对诗歌的热爱不被人所理解,但是,她还是愿意用生命进行写作。她在诗中曾经写道:“许多人都将生命托付给神,我却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诗。”对狄金森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文人,当属当时有名的希金森,对于狄金森来说,希金森是她的精神导师,二人长期保持着通信联系。但是在当时,希金森却理解不了狄金森的诗,觉得狄金森的诗不可能出版。在狄金森的有生之年,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历程无人能够理解,但是,所有的不理解,都不能动摇狄金森的创作诗歌的热情,没有谁能真正知道,激发狄金森创作热情的是爱情的力量[3]。
狄金森酷爱自然,她的自然诗质朴清新,在她的笔下,万物都充满活力。狄金森不仅写过季节更迭的诗歌,她还写过大海、蛇、小石头、花鸟虫草等。在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往往喜欢将人的感知赋予自然万物,仿佛自然万物就是自然界中的自己,“可谓通篇花鸟,皆通人意”。由于受遁世情绪的影响,狄金森自然诗歌选择的意象往往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一条草丛里突然出现的小蛇,一束倾斜的阳光,一只沿小径而来的鸟儿,这些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事物虽然无名无姓,但是,它们却拥有自己的故事。如狄金森在《小石头多么幸福》这首诗中,特别强调了小石头这个主要意象,虽然小石头不起眼,没有人会过多地关注它,但是,小石头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它和高高在上的太阳一样,上帝赋予世间万物的权力,小石头同样拥有。然而,小石头却不为世俗所累,它活得悠然自得,安逸地享受着自己的生活,在这首诗里,小石头仿佛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因此,每当读到这首诗,都让人感到惊诧,在一般世人眼中,小石头微不足道,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在狄金森的笔下,小石头却充满活力,拥有这世间最惬意的生活。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魅力。狄金森曾经说过:“自然是一幢幽灵出没的房子,而艺术的宫殿则设法招惹幽灵。”艺术家应尽量使自己的艺术带有自然景象,在神秘的大自然中发现灵感[4]。
三、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将无限的意象或思想浓缩,把最抽象的概念融合在有限的诗行里,变成最具人格感受力的东西。狄金森的诗歌意象奇特、洗炼,每一首诗都巧妙精致,意象叠加。在狄金森诗歌中,幽光、落日、阴影、马车夫、蜜蜂、苍蝇、鸟、蛇、雨夜、小草等构成了不同主题的意象群。在狄金森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爱情是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虽然狄金森终身未嫁,也不曾有过正式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狄金森的爱情诗大胆直率,意象奇特且意蕴深远。如她的《为什么我爱你,先生》这首诗,狄金森用了两个比喻意象,一个是电闪而眨的眼,另一个是风吹而动的草,在这首诗中,狄金森大胆宣称:她的爱是自然的,是无可责备、无法控制的,犹如风吹草动一样。狄金森认为,对情人的爱是出于本能,因为连小草都知道“为什么我爱你”,所以,一切自然现象无须追根究源。在诗的结尾,诗人胆大直率、毫无掩饰地承认:“我就是爱你,别无选择。”《暴风雨之夜——暴风雨之夜!》是狄金森另一首著名的爱情诗,疯狂雨夜(Wild nights)本身就具有比喻意象,隐含着诗人渴求爱情的强烈欲望。在这首诗中,诗人选用了两个比喻意象,一个是海洋,一个是小船,诗人将心中的爱人比作碧波万顷的海洋,将自己比作小船,小船颠簸在大海之间,风急浪高,波涛汹涌,小船时没时现……最后,大海和小船融会为一体。狄金森真诚直率、执着热烈的爱情观,反映了作者向往爱情自由的意识的觉醒。
狄金森诗歌创作的另一大主题是自然。在狄金森的1 775首诗歌中,关于大自然的诗歌就有245首。在狄金森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中,一首描写自然界小动物的典型作品《一个细长的家伙在草里》最引人入胜。这首诗既是一首谜语般的诗歌,也是一首表明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狄金森对待自然的基本认识。《一个细长的家伙在草里》这首诗一共六节,其中前四节主要描写蛇的外貌和特征,作者采用谜语般的意象写法,引起读者猜测诗中“细长的家伙”到底是什么。诗人采用视觉意象的手法,描写蛇的外貌,它是“一个细长的家伙”,像是“一根满是斑点的长竿”,有时又像是“一条松散在太阳地里的鞭梢……它从草丛中穿过的时候,草间两旁分开如梳过一般,它躲避行人,当有人接近它的时候,它曲一曲,立即消逝”。诗人将自然界中的这些小动物,唤作“大自然的臣民”,对于这些熟悉的小动物,诗人有一种亲善的感觉,唯独对蛇这家伙,诗人却有点望而生畏,当诗人偶遇蛇的时候,便“感到气促心悸”,“骨子里一阵冷森”,诗人用一种形象的感觉意象来刻画那种遇到蛇时的心悸、恐惧,构思新颖、奇特,反应了诗人对蛇既爱又怕的矛盾心情[5]。这首《一个细长的家伙在草里》,是狄金森非常著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诗歌。狄金森认为,人和自然并非相容并蓄,她反对爱默生·惠特曼认为人能够探知自然、“人与自然能够合而为一”的观点,恰恰相反,狄金森觉得人与自然是“各自孤立”的。
死亡和永生也是狄金森比较热衷于描写的主题。在狄金森生活的年代,年轻人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狄金森生活的阿默斯特镇,她的许多好友的过早离世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死亡的威胁和死别的痛苦一直缠绕着她,早早地盘踞在她的心灵之中。对死亡真谛的探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寻找,激起了她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狄金森的一生中,创作了大约五六百首关于死亡和永生的诗篇[6],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当我死的时候,我听到苍蝇在嗡嗡叫》这首诗。诗中的主要意象是“苍蝇”,对这一意象,诗人运用得非常成功。在第一节中,诗作描述了诗中人躺在床上,屋子里一片沉寂,苍蝇哀鸣不止,一种死亡的气氛笼罩在空气中;第二节中,诗中人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亲友身上,这些亲友站在她的周围,眼睛已经哭红,屏息静气目睹着、等待着她的断气[7];在第三节中,诗中人在想象中立下遗嘱,她想象着将身外之物赠送给其他人,然而,就在她想象立下遗嘱的时候,一只苍蝇引起了她的注意,苍蝇在断断续续地哀鸣,遮挡了从窗口进来的光线;在最后一节中,苍蝇一直徘徊在诗人与亮光之间,直到诗中人完全丧失了视觉能力。诗歌通过对一个垂死之人在临近死亡之前的富有想象力的回顾,描写新颖、逼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这首诗中,苍蝇的“青灰色嗡嗡声”可谓是诗中的名句,诗人将“声音”和“颜色”(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完美结合,描述了人在死神来临之前那种心智迷惑和混乱的状态。诗的结尾带有一种绝望情调,虽然诗中也带有“light”(光亮、光明)的象征意义[8],但是,从探讨永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见诗中隐含着对永生的怀疑和迷惘这一思想,这也是狄金森关于死亡和永生诗歌的一贯观点。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不仅擅长以爱情、自然、死亡和永生为主题,探讨生命的本质,还擅长以生态意识、女权主义等为主题,阐述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与众不同女性诗人,狄金森的创新思维和其独特的主题意蕴,使得她在19世纪美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世界诗歌艺术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菡,林家修.别具一格的真实意境——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风格浅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7.
[2] 魏烨.浅谈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思想内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0-82.
[3] 刘红玉.灵魂的风景图画家——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65-68.
[4] 柯敏芳.孤独的灵魂,于死亡中燃烧的永生之火——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群文天地:下半月,2009(10):67-68.
[5] 张聪.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4-135.
[6] 秦彩玲.解读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00-101.
[7] 马贺娜.原型理论解读分析艾米丽·狄金森的内心世界[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8] 魏兆秋.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