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的积极作用及原因
2014-04-17黄明光
黄明光 黄 博
清朝派官员管理台湾的时间,从1683年施琅率清朝军队渡海收复台湾,至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予日本为迄,共计212年。为象征国家主权对台湾的治理,在这期间,清朝政府派了许多进士出身之官员前往台湾任职,履行中央政权对自己领土的管理。据2014年5月止的中国知网资料,学术界对清朝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的研究,笔者所见主要为两位进士。其一,董正官,云南白族,别号史城。喜洲人。道光癸已年(1833)进士。1849年,他从霞浦知县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通判,1853年,遭民变民众杀害殉职。主要文章有:赵勤《清代在台湾供过职的两位大理人》;〔1〕其二,沈葆祯,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学术界研究此人的论文约二十篇。例如,季云飞《沈葆祯治台政策述论》;〔2〕张维义《试论沈葆祯在台湾的改革》。〔3〕其他人士,例如,刘铭传、刘永福等人,非进士出身,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从上述研究成果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文章仅仅停留在为对一两位清朝进士在台湾所做贡献之研究上,缺乏多角度对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期间的积极作用的讨论。因此,多角度探讨进士在台湾任职期间所做贡献,对深入研究大陆官员对管理及开发台湾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多方位工作,具有学术价值。
一、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的积极作用
清代大陆进士赴台湾任职,有任台湾府知府、同知、巡台御史、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知县及教育官员。任职期间,绝大多数清代大陆进士对管理职责均能勤奋努力,积极奉献。
(一)捍卫台湾领土主权
例如,1722年首任台湾巡察御史之黄叔璥(1680年-1758年),字玉圃,清顺天大兴金墩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黄叔璥巡视台湾期间,实地考察钓鱼岛列岛,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书中记载: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舢板。据专家介绍,文中“薛坡兰”指钓鱼岛附属岛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等。此书还详细记载了中国清朝水师营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情况。〔4〕此书系钓鱼岛自古为我国领土之有力证据。
又如,唐景嵩,生于广西桂林府灌阳县一个书香之家。同治四年(1865年),唐景嵩考取乙丑科二甲第八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吏部主事。〔5〕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五月初二(5月25日),士绅丘逢甲等拥立唐景嵩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身着朝服而出,遥拜宫阙方向谢罪,然后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就任总统,年号“永清”。以此年号抵制日本对台湾的侵略。〔6〕
以上事实证明,清朝大陆进士赴台湾任职,代表祖国对台湾履行了主权职责。
(二)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
1.清廉为官,捐资理政
例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调任台湾知县的陈瑸(1665-1718年),字文焕,广东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任台湾知县后(当时台湾未建省),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常以“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为戒,深受百姓拥戴。对胥吏对百姓“宽猛相济、张弛得宜”。许多建筑是捐俸而成,不费民财民力。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7〕
又,李元直,山东高密人,字象山,号愚村,后因避名讳,雍正帝胤禛即位,为避名讳,改名李元直。命巡视台湾,疏请增养廉、绝馈遗,并条上番民利病数十事。台湾居海外,巡视御史至,每自视如客,事一听于道府。元直悉反所为,时下所属问民疾苦。欲有所施措,督抚劾其侵官,遂镌级去。世宗尝曰:“元直可保其不爱钱,但虑任事过急。”又尝谕诸大臣曰:“甚矣才之难得!元直岂非真任事人?乃刚气逼人太甚。”元直晚年言及知遇,辄泣下。〔8〕
清朝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清廉为官,捐资理政之事迹,与荷兰殖民官员暴行形成鲜明对比,让台湾民众感觉温馨。
2.整顿商贾,打击走私
商业经营秩序事关民生大事,清朝大陆进士到台湾任职后,这方面也做了整顿管理工作。例如,王作梅,河南河内县人,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已丑科二甲进士。雍正二年(1724年),担任台湾府海防补盗同知,主管船政治安业务。海上走私经营猖獗,实为亦商亦盗。趋好玩乐,不重视农耕,奸杀打斗事件频繁,民众不能安居。为了治理台湾社会风气,王作梅曾上疏《台湾治略》,重点是倡农耕,整顿商贾经营秩序,打击走私。特别是依据传统道德规范,整顿民风,教化群众。为此,王作梅在台湾颁布了12条禁令,如严禁花鼓戏,以存廉耻;尽革缴官(即买官卖官)之陋规;务苏商民积困。减裁胥役公费;严禁米石出港,严厉打击各种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的违法商人。经过数年的贯彻与整顿,使台湾的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河南《河内志·王作梅传》中称其:“惠爱百姓,民依之如慈母,畏之若神明。”〔9〕
3.人文关怀,轻用重刑
收复台湾后,通过大陆官员给人们以人文关怀,有利于清王朝的统治。例如,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道彰化县,对监狱中犯小偷罪轻之人,运用发放经营经费,遣送回家的改造政策。朱山为政谨慎,审理案件时,不接受犯人钱财。认为法定而外,属横征,为官之人,怎可解百姓贫困?一次,朱山出海远行,一名男子拿了一块黄金欲献给朱山,说:拿你的经费后,我改行卖鱼,已成家了。现在听说你远行,母亲命令来报恩。朱山拒收。〔10〕又,谭垣,字牧亭,号桂嶠,江西龙南人,乾隆十三进士。乾隆二十九年夏五月,由政和调知凤山县事。县境东倚傀儡山,故盗藪也。宵小出入,閭阎恆有戒心。垣甫下车,搜缉靡遗,悉置之法。自是,阴阳和、风雨节、年榖顺成,俗敦礼让。〔11〕轻用刑法,对稳定台湾人民生活安定,具有积极作用。
4.抓捕盗贼,维护平安
收复台湾后,天地会及盗贼等破坏势力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大陆进士官员有必要平息这类动乱。例如,邹应元,江苏金匮县(今属无锡市)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乾隆三十二年特调台湾府知府。台湾悬隔大海,应元甫至,贼匪黄教聚党数千人谋為逆;应元出金,募健儿三百人剿捕之,得其死力缚其渠诛之,贼遂平。凡在台湾六年。〔12〕又,汤大奎,江苏武进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福建凤山县知县。五十一年冬,台湾贼民林爽文作乱,起彰化,其党曾伯达等应之,南窜凤山。县故无城,仅土垣三尺许。时大奎已秩满候代,属贼势蔓延,乃率僚佐募乡勇,日夜守御。贼来攻,与参将瑚图里击却之。瑚图里驰马逐贼去,大奎闻城北有警,捕内应四贼,斩以徇。方奖励兵役,贼突进北门,入县治,典史史谦死之。大奎朝服坐厅事,遇害。〔13〕再,陈大辇,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进士,台湾清治时期,朱一贵等人组织第一次大规模民变民变期间,陈大辇在福建督造运兵小船,使福建兵力迅速前往台湾,协助清军平乱。1722年,因战功升任台厦道。〔14〕
(三)任官教职,热心办学
1.兴办书院,广开学路
文化教育,系改良台湾民心重要方式,清代大陆进士到任后,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办学。例如,丁莲,字青若,号霞瞻,福建晋江县人。幼孤力学,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考中癸巳恩科进士,因为学行纯粹,被巡抚陈瑸延请主讲鳌峰书院。不久,转任台湾府儒学教授,任内倡明经术,教化民众。〔15〕又,夏之芳,字荔园,号筠庄,高邮州人,是首位实际兼理台湾学政的巡台御史。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癸卯恩科进士。雍正六年(1728年)以钦差御史身分前往台湾巡视兼理学政,并留任一年。除负责台湾生员学习外,还积极办学,支持地方学校建设。〔16〕再,胡建伟,字以行,号勉亭,广东三水县人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署闽县兼福州粮捕处。次年升澎湖通判,制订学规。澎湖为海上孤岛,生员往府道考试,要冒很大风险,故读书人很少。他到任后,在岛上建文石书院,延聘名师讲课,并将岁考和科考改在岛上举行。嗣后读书人不断增加,原来全岛只有3名庠生,到他离任时达13人。〔17〕
2.修建孔庙,促进教育
杨开鼎,字玉坡,甘泉县(今属扬州)人。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进士,乾隆十四年(1749)任巡台御史兼理学政。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抵台,在台时间一年余,做了许多有利于台湾教育事业之事务。例如,重修台湾府学孔庙。台湾府学孔庙即今之台南孔庙,是台湾历史最为悠久的孔庙,现为台湾一级古迹。台湾府学孔庙建成于康熙五年(1666),初设时仅设大成殿,用来祭祠孔子,又称先师圣庙,之后又设明伦堂作为讲学之用,是为全台首学,时称“先师圣庙”。康熙二十四年(1685)分巡台厦道周昌和台湾知府蒋毓英整修庙堂,置台湾府学,改称“先师庙”,俗称“文庙”。此后孔庙经过多次修缮。乾隆十四年(1749),孔庙又渐没落。巡台御史杨开鼎倡议重建,该年十月动工,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完工,此次工程中大成殿与两庑的规模倍前。杨开鼎特意为此次修建撰写了《重修府学文庙碑记》,石碑至今仍嵌在台南文庙大成门内东侧内壁。〔18〕
3.编书立说,流芳千古
余文仪,浙江诸暨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二十五年,由漳州调知台湾府,后以刑部员侍郎官职,巡抚福建台湾。设局续修《台湾府志》26卷。通称《余志》。〔19〕同其它《台湾府志》比较,余志增加“艺文”中的一卷。该志竟成为台湾最后一部《台湾府志》。虽然从技术角度看,续修余志未能胜过前志,但余文仪等人能够与时俱进,补充数十年新增史料,其继踵接武的赞续功劳亦不可没。编写台湾地方志,具有维护国家主权之重要意义。政权管辖的土地、民众,必须通过修志加以记载;官员的治绩事功,也需通过修志才得弘扬。
(四)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
沈起元,字子大;太仓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年间分巡台湾道。台湾原来以郑氏税簿为额,较内地赋加重。隐报田地者多,民不为困。雍正五年,丈量法行,民多弃产逃。沈起元对闽浙总督高文良奏云:人谓欺隐清,可岁增漕十万;此妄说也。第恐科则不定,或比旧额转少;必干部驳。为今计,宜令旧田悉依旧数;而丈出新田,照同安下则起科。俟欺隐尽清之后,再将旧田旧赋通匀于新田轻赋之上,则国课民生两无所病。高文良从之。于是,台湾农民感觉税收合理,得以安其居。〔20〕
(五)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民族与汉族融合
台湾民族成分复杂,采取各类措施,融合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团结。如,钱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任巡台御史。台湾旧例,居住在深山的少数民族杀人,由地方官府处分,采用法律比居住在平地的少数民族用刑重。乾隆十六年(1751),有彰化县少数民族杀内凹庄、柳树湳兵民二十九人,钱琦据实奏闻,清朝某总督徇庇武员,所上奏折与钱琦奏折怪异。清廷严旨责其覆奏。或劝钱琦修改前奏,以顺督臣之意,钱琦不可,执前奏益坚。最后,此案件得以公平判决。钱琦公平处理民族矛盾的案例,获得台湾民众大力称赞。〔21〕又例如,李师敏,字仲坚,山东人惠民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据《台湾历史人物小传》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月,李师敏任台湾知府。他于台湾知府任内建立多处隘勇线,避免土族居民汉民冲突。当时的台湾民风尚未开化,土族居民与汉民争端四起。李师敏上任后,界定土族居民汉之域,避免土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之间的冲突。然而,大山深处的土族居民,仍不定时越界掠夺汉族居民货物。更为甚者,移民至台湾的无籍贯百姓假借土族居民旗号,趁机剽掠。李师敏作出明智决策,在区域边界设巡警看守,解决了台湾的此类混乱现状。〔22〕
上述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的发挥积极作用,仅仅限于笔者所见史料。更多作用,有待今后学术界深入探讨。不可否认,也有少数大陆进士,由于赴台湾任职之后,缺乏深入民众之中,对当地情况无认真细致了解,产生了土著居民与汉族居民矛盾激化,导致民众反抗,自己被害的不良后果;也有少数大陆进士利用职权非法牟利,被革职查办的案例。
二、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的发挥积极作用之原因分析
分析原因的角度,涉及康熙治理台湾政策、清朝政治、经济及官吏制度多方面理论。
(一)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系主要前提
康熙皇帝在对待企图在台湾独立的郑经说:郑经乃中国之人,应该服从中央政权统治。同时,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绝不能独立。〔23〕在军事行动上,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之衔,令其“相机进取”。康熙二十二年赐靖海将军侯施琅云:“尔施琅奉命徂征,决策进取,楼船所指,将士一心,遂克岛门,逼其营窟。勇以夺其气,诚以致其归,捷音到阙,时值中秋,对此佳辰,欣闻凯奏,瀛壖赤子,获登衽席,用纾南顾之忧,惟尔丕绩”。〔24〕
施琅福建晋江龙湖镇衙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6月,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成功毫无怨仇。在妥善安排归降人员的同时,施琅在台湾也采取了安民措施。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示》,提出“土地既人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加意”。又严束部队,不许扰民。为安定民心,施琅还亲往郑成功之庙焚香祭祀,称其为“开台烈祖”。台湾全局于是安定如常。〔25〕清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巡道一员管辖,府辖三县,台湾、凤山、诸罗。设总兵官一员、副将两员,兵8000人,分为水陆八营。澎湖设副将一员,兵2000人,分为二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清朝驻台湾的第一批文武官员全部就职。
(二)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下旨要求“开江西黄疫之区地”等,实行“更名田”,明确产权,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宽起科年限,给农民减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谕令新垦田地永不许圈占,同时对各地灾荒进行赈济,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赈济喀尔喀蒙古各部饥荒”。康熙三十年(1691年),“轮免湖广、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漕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鲜大饥,自海道运米赈济并平粜。”可以宣威于世界,怀柔四海。更突出的是康熙朝的蠲免钱粮政策,康熙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其在位61年间,减免天下钱粮545次之多,普免全国钱粮三次,计银1.5亿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蠲免云南全年钱粮”,二十六年(1687年)“蠲免江宁等七府、陕西全省钱粮,合计六百万有余。”几乎年年都要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百姓的负担,同样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矿禁,允许民间开矿,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四十五年(1706)秋,云南省收矿税银八万零一百五十二两,黄金八十四两。增加了国家税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不小作用。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实行矿禁,矿业便又停滞下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后开海禁,沿海贸易飞速发展,康熙还要求对沿海捕鱼虾船免收其税,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因沿海盗贼问题,实行海禁,从此逐渐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康熙还亲自在中南海丰泽园种植御稻米,并向全国推广,多次在先农坛行亲耕礼,并绘《耕织图》对农业发展和经济强盛带来重要影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诏:“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解放了农民百姓这也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从根本上废除了对人口的限制与负担。对国家发展,经济强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康熙盛世的辉煌,正源于强大的经济作保证。〔26〕
(三)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
例如,广东三水县人胡建伟,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选授直隶无极县知县,历任直隶正定、福建福鼎及永定知县。在福鼎任内,以该县地处闽、浙要冲,官吏过往频繁,常要征用民房,胡建伟到任后,另建馆舍接待往来官员,使百姓不受烦扰。未几,调任永定县,继调闽县。时有叫戴乙的人,冒充官吏,横行作恶。胡建伟将他拘捕加以惩罚,全县称快。正是具有处理各种复杂事务之经验,清朝政府才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奉令接替李本楠担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专司负责北台湾台湾原住民事务与汉人开垦番地之业务。〔27〕又如,沈起元,字子大,号敬亭,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任福州府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台湾府知府护理福建分巡台湾道。起元为政清明干练,心上挂着百性,敢担责任。沈起元主管海关,裁减了按不合理的规矩收费有万余金。巡抚常安有家仆在海关,困住过往商船索取费用。沉起元知道这件事后,马上督办,在收取应该交纳的关税后就将商船放行,并把这事告诉了常安,常安斥责了家仆。从这以后海关的工作人员都遵守法律了。〔28〕
除上述原因外,台湾热爱祖国人民对大陆进士官员的鼎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总之,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期间,得以发挥积极作用之原因应是诸多方面,限于史料及笔者学识,这一问题,有待学术界今后广泛研究。
清代众多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这一事实,说明无数大陆进士、官员对台湾政治、经济教育之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证实台湾及钓鱼岛自古系祖国领土。中国政府对台湾宝岛具有毋容置疑之管理权。
〔1〕赵勤.清代在台湾供过职的两位大理人〔J〕.大理文化,2007(1):53-54.
〔2〕季云飞.沉葆祯治台政策述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67-70.
〔3〕张维义.试论沉葆祯在台湾的改革〔J〕.福建学刊,1988(6):70-73.
〔4〕黄叔璥传.张茂节、李丙鑫.康熙大兴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唐景嵩传.卷四百六十三,列传二百五十,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徐珂编.清稗类钞·门阀类〔M〕.中华书局,1984.
〔7〕赵尔巽等人.陈瑸传,卷227,列传64,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赵尔巽等人.李元直传卷三百零六列传九十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王作梅传.清人袁通等修.河内县志〔M〕.郑州:河南无名氏,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10〕朱山传袁枚.注释小仓山房文集〔M〕.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24.
〔11〕谭垣传.清卢德嘉纂辑凤山县采访册〔M〕.台北市: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12〕邹应元传.卷二百三十六「守令」二十二,秦瀛.国朝耆献类徵初编〔M〕.台北:明文书局,1985.
〔13〕汤大奎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九列传二百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陈大辇传.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M〕.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
〔15〕丁莲列传.薛绍元等人修.台湾通志〔M〕.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463.
〔16〕夏之芳传.宋楚瑜等人.重修台湾省通志〔M〕.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120.
〔17〕李镇岩.台湾的书院〔M〕.新北市:远足文化出版社,2008:167.
〔18〕唐一明.清代巡台御史传略(续)〔J〕.台北:史联杂志,1990(16):43.
〔19〕余文仪传.台湾省通志稿—人物志(李腾岳,王诗琅等人修)〔M〕.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1.
〔20〕沈起元传.清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八〔M〕.台北:明文书局,1985.
〔21〕袁枚.福建布政使钱公墓志铭,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六〔M〕.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81.
〔22〕朱天贵.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M〕.台北:国立图书馆,2013.
〔23〕清圣祖实录卷109〔M〕.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4.
〔24〕卷首诏谕,福建通志台湾府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89.
〔25〕施琅传卷二百六十列传四十七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6〕以上数据:清官修.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二五,食货六〔M〕.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27〕李镇岩.台湾的书院〔M〕.新北市:远足文化公司,2008:167.
〔28〕沈起元传.卷三百列传八十七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