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化散论

2014-04-17董国志

剧作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精神文化

董国志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人文目标的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厦的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群众文化的范围,不限于通常划分的几大板块儿,广义的群众文化,包括所有群众所有形式的所有业余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的意义,也绝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而是着重培育良好习惯性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力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历史发展中发生发展的人类文化,就其本源和本质而言,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创造伟大的文化,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文化源泉。文化的源泉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人民群众直接从事社会生产,又是广泛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而且在艰辛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直观地认识了自然和社会,深刻体验着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同时更发现了自己生命的力量和智慧。人民群众首先拥有文化创造的丰富源泉。

其二,人民群众拥有人的本质力量。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生命力量的迸发。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创造性,并在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中直观自身,获得对自己生命力量与智慧的肯定,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文化的奥秘与魅力。普通人民群众拥有的本质力量,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别无二致,无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反而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生活的实践者,实践出真知。

其三,人民群众本能地符合美的规律。马克思认为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都本能地符合美的规律——当然这种本能归根结底是实践的产物。高尔基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诗意,每个人都具备诗人的潜质。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因为拥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审美本能与美的创造力方面,与大诗人大文豪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也因此,人民群众是最权威的艺术评论家,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终极裁判。

上述三点规律性认识,已经被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史反复证明。典型事例不胜枚举。例如,作为人类文化根本元素的语言,就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哪个神灵般的语言学家发明出来的。作为人类艺术文化起源的原始艺术,如实用工具与审美工艺简单结合的原始石器、原始陶器,直接反映狩猎等劳动的原始舞蹈、原始音乐、原始岩画等等,都是原始人类自发创造的,不妨说这些就是当时的“群众文化”。

再例如,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其中的精华《风》,原本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的、反映自己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民歌,它一直为后世的诗人们所敬仰。此后历代浩如烟海的民歌,都是普通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诗歌与伟大的音乐。在民歌以及其他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基础上形成的戏曲,也是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首先创造的。如著名的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农民自己创造的。重要剧种评剧是以农民成兆才为代表的民间艺人搞出来的。

另外,中国的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间故事、民间笑话、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皮影戏、木偶戏、各种曲艺、民间陶瓷、以及刺绣、剪纸、风筝、石雕、木雕、玉雕、牙雕、泥塑、面塑、园林艺术、土木建筑、餐饮技艺,等等,都出自民间能工巧匠,都是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当时乃至现在了不起的“群众文化”。

近年来,在央视星光大道脱颖而出的农民歌唱家阿宝、大衣哥、草帽姐、王二妮、旭日阳刚组合、原生态歌舞,等等,更像上述事实一样,有力地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文化创造力。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朝气蓬勃的生力军。群众文化绝不是边缘文化,在本质上是主体文化。它是一个广阔的雄壮的文化大舞台。虽然它与专业文化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但却始终是专业文化、精英文化的根。

二、群众文化应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国内持续兴起一股“文化热”:如大文化、小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廉政文化、政治文化,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乃至酒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厕所文化……各种文化话题纷至沓来,甚至某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官员和暴发户,也言必称文化。

总的来看,文化热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其中存在两个要害问题。一个是用文化装点门面,附庸风雅,并不真懂文化,也不打算用好文化。再一个是迷失了文化的核心价值,把文化庸俗化。这个问题最关键,它涉及到文化的灵魂与命脉。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热,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敏锐地指出:“什么都是文化了,文化的主心骨找不到了。”他强调指出文化的主心骨:“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笔者认为,这是对文化价值最深邃的认识和最精辟的表述,对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类文化有各自的特殊属性与特殊功用。但文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有自己的眼睛和灵魂。文化的眼睛与灵魂是精神。精神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离开了精神价值,文化不过是一堆知识,一台电脑。知识和电脑当然很有用,但它们的运用,要有精神引领,要有精神价值。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要有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人类要有人类精神。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就不能屹立于社会之林;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没有人类精神,就不能在宇宙中生存。

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真善美。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满足群众自娱自乐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潜移默化地丰富和升华其精神世界。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修身养性,自我陶冶情操,自我提高素质,自我全面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要把群众文化的精神价值,切实化为变成习惯的自我精神要求和精神享受,进一步化为变成习惯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衡量文化价值与功用的试金石,也是检验群众文化工作成效的分水岭。

文化的灵魂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就是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变化人心,变化气质,变化素质。使外在的思想文化,内化为个人习惯性的情操,习惯性的情趣,习惯性的思维感情方式,为人处世方式,日常生活方式。

孔子说过,今人学习文化为别人,古人学习文化为自己。他提倡学习文化首先要用于个人修养,不仅仅是用文化知识做敲门砖,或用文化知识装点门面。他还说过一句极其重要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也说:“君子之学,美其身也。”

总之,文化只有内化为习惯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方式,才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修养,决定他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人的幸福和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关键在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而那个精神世界是否管用,关键在于是否真诚,是否自然,是否习惯,是否“好之”“乐之”。这是群众文化之真谛。

猜你喜欢

群众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