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以工程硕士领域为例

2014-04-17刚,余

教育观察 2014年13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任 刚,余 燕

(1.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广州,500630)

我国的专业学位是近年来着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类型之一。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二者在培养层次上同属研究生高等教育系列,但培养目标不同,主要表现为前者重视专业知识的综合、重视以专业技术指导实践和应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者则主要以某一方向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主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一性的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1-3]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至2005年后才逐渐形成规模,由于发展时日尚短,多数学校和学科仍没有充分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特殊导向性,也没有将这一特点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育的开展等方面。笔者选取我国工程硕士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部分高校,与国外部分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进行对比,以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调查对象包括国内具备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暨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14所国内高校,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一、选拔和录取模式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凸显的必然要求。早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术研究生模式为基础,衍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从招生模式来讲,二者也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时由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流的惰性思维,对于学术研究生的招生模式早已轻车熟路、先入为主,反而疏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改进措施。这一点在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均有所体现。例如美国两所高校在招收工程硕士时均要求提交本科或同等本科学历阶段的课程成绩单和导师的介绍信;我国对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大多是照搬工学硕士的招生模式进行,工程硕士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硕士生入学考试,考试的题目分为公共课程部分以及专业考试部分,专业课部分由招收院校命题。另外在招生对象上,都倾向于或是鼓励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虽然这方面国内外高校体现出一致性,但国外高校普遍更为看重推荐信或介绍信,这是国外诚信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我国在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假简历假学历屡见不鲜的局面下,也只能采用“向分看齐”的录取选拔模式。

二、培养目标

在我国,多年来包括环境工程在内的工科各专业学术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方法均已被高度系统化和模式化,几乎所有高校均明确指出培养“立足于输送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也被严格限定在制定区域。各高校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调查的14所高校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的能力”,而且强调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工程领域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此外我国实行多年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体系已经固化为一套完整的专业解决方案,方案中大到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小到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评价标准均有详细标准及规定。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不同学校之间学科发展的趋同性,抑制了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发挥,学校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达到评估标准和如何顺利通过评估的内容上。[4]2014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被采访时发出感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

相对而言,国外本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以下三条特色:1.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不同学校分别提出如“为社会发展储备专业技术人员”“满足学生在本专业的求知欲”“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培养目标。2.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3.充分体现各校办学特色。不同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特色来设立培养目标。如弗吉尼亚大学工科相对较强,办学思想较为注重校外实践环节,要求修习期间必须有校外实践记录和评分,而哈佛大学以其丰富翔实的案例库闻名于世,因此在实践环节则倾向于采用较多的案例分析讲解。国外高校的环境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设置目标灵活多变,通常结合学校特点,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而设定。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由于该国技术型人才相对匮乏,在制定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考虑到跨专业学生需求,鼓励非技术型或非本专业毕业学士的申请人员报考,相应的培养目标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面向非本专业学生,这类目标理论难度相对较小,但同时提高了实践学习的比重,并处处着眼于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如针对新加坡水资源匮乏、海水淡化是环境工程领域着力发展热点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与国际水协(IWA)、新加坡国家环保总局(NEA)沟通,以联合培养和储备应用开发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工程硕士,重点放在对现有从业人员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第二类即面向本专业学生,这类目标理论难度相对较大,但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低,一般不专门开设实践类课程,而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技巧,这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较为接近。有研究者分析对比了建筑学研究生的中美差异,发现哈佛大学也采用了类似的培养体制。[5-7]相对于国外高校而言,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均从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出发,较少考虑作为教学对象的研究生个性特点,因而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课程模式

课程结构是指不同课程具体内容的内在比例和课程之间的外在比例所构成的关系总和,有时也被称为课程组织模式。[8]首先采用横向分析手段,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两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均呈现明显的模块化特征,课程模块组成了课程横向结构的基本单元。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环境类工程硕士课程分为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与评价四大模块;弗吉尼亚大学的课程则包括环境基础学、水质工程学、大气工程学、固体土壤工程学、辐射与噪声工程学和环境管理学六个模块。对比中国高校工程硕士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可以发现多数学校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

按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纵向分析,中国高校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在纵向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并按照三者之间的顺序来安排课程,开设课程在纵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笔者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公共基础课程开设门数平均比例为24.5%,占总学分的22.6%;专业基础课门数平均比例为38.3%,占总学分的34.5%;专业课程门数比例为37.2%,占总学分的42.9%。以美国哈佛大学层次分类为例,国外工程硕士课程层次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其中的基础课相当于我国的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与我国专业课所涵盖范围基本一致,实践课则主要指的是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的、面向应用的课程。与我国多数采用较为简单的启发性或情境性课程案例分析不同,哈佛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倾向于采用从案例分析中引出理论问题,并以此为支撑建立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相比于国内高校的实践性讲座等具有很强说教性的实践方式无疑更为成熟和实用。

四、师资队伍

双导师制是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采用的主要方式。[9]具体来说,每个学生由校内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即校内指导教师)与学生所在的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校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多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方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主要负责校内基础类课程的学习、选题和开展科研等环节,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担负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多由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推荐或自荐,担任工程硕士企业导师的人员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企业导师应按照高校规定办理相应的手续,并经学校有关院(系)和研究生院审批备案。校方有责任督促导师对学生的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并负责考核导师的指导工作。如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指导老师100%由本系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其中教授比例为38.5%,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100%;校外导师来自广州市水务集团、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珠海市水务集团、深圳市水务集团、广东省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等影响力较大、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校外导师中正高以上职称比例为53.5%,获博士学位比例为35%。

国外工程硕士同样采用双导师制,但在实施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我国的校内导师通常只设1~2人,而美国研究生的校内导师通常由3~5人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同时国内的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限定在2~4人,而国外的导师组一般有5~8人甚至更多。采用导师组的方式可以使指导教师各自发挥特长,可以给学生开展更为全面细致的指导工作。此外我国校内导师来源单一,绝大多数出身科研教学系统,教学风格略显呆板;而外国高校的导师通常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导师队伍可以由教授、副教授甚至批评家组成,其中多数都曾以工程师的身份在特定行业工作或者具有在其他院校学习或任教的经历,同时学校还能充分利用社会上大量且多样化的工程师、理论研究者甚至工程施工人员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这使得工程硕士教育具有极高的创造力和活力。

五、国外工程硕士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中外工程硕士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还存在较多问题,其培养质量和模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今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突出专业学位服务社会的重要特点

专业学位教育的起源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掌握高尖端科技的发明家、科学家等。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将专业学位服务社会的重要特点贯穿在学科建设、培养计划与培养模式中,还要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定位,有目的地开展学习,这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裨益匪浅。

(二)完善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产学研”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学习”“科研”三个环节有机结合,从培养计划到课程安排和课题研究,均由高校与有关企业和社会部门联动完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实践管理经验丰富、与社会需求对接良好的优势,结合高校科研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的优势,可以做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学以致用”培养思路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分别由教育部门、人事考试部门和劳动部门分别把关,这种管理体制容易形成“学”“用”与“考”的脱节,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不少国家例如英国、新加坡等已经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职业资格认证的一部分,如将获取专业学位作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或是对获取专业学位申请人给予资格认证的优先权。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部分需求量大、要求高的职业在职业资格认证时,将专业学位作为考虑衡量的要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建立和完善各行各业岗位资格要求,提高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并推动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

(四)建立完善导师组培养制度

国外专业学位导师组制度存在诸多优点。对于多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着眼于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工程硕士而言,由多位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能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使得产生有益的学术争议可能性大大增加,指导气氛也相对活跃宽松。特别是对于多数兼职的校外导师,在完成繁忙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要顾及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一人之力必有所不逮。而导师组则可以通过内部协调机制,提高对学生的指导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师组培养制度要优于目前实行的双导师制度。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发挥、培养和使用它的最杰出的智力资源之外,别无其他选择”[9]。世界在快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进。我们应积极认识和了解世界,吸收、借鉴优秀的办学模式、经验、方法与价值观念,逐步完善我国的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与培养模式,以最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级专业人才。[10]

[1] 牛国卫,张红.专业学位的特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81-85.

[2] 钟秉林,张斌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写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诞生之际[J].中国高等教育,2009(Z1):37-39.

[3] 胡玲琳,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3.

[4] 周畅.对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的再认识[J].建筑学报,2003(1):22 -24.

[5] 张海丽,赵秋利,张健.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6):571-573.

[6] 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4 -109.

[7] 王莉华.多元化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72-77.

[8] 王昆欣,李成军.高职核心课程渗透式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0):103-105.

[9]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42-48.

[10] 陈闻,彭雯,彭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4-148.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