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4-04-17马树强张云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效果政治

马树强,张云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塑造大学生灵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但其缺乏实效性的教育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的广泛研究。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臻完善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心理学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一、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实施的几点特征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这两个范畴中相互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地运用教育心理学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更好地分析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育主体即教师的心理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才能为教学成功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了解学生之前,教师应首先对自身的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教学效果以及这些因素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就教师的人格特征来说,具有热情开朗性格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的心理效应,他们往往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良好频繁地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就教师的期望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期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抱有积极的期待,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会有积极的回馈。再次,就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而言,这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关乎到教师的情绪、教师创新以及教师管理等,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有着密切联系。最后,就教师的威信来说,教师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必须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具备较高的威信。它可对教学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和好感效应。[1]

(二)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来说,此阶段的学生会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化分、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的落差、强烈的独立意识与难以摆脱的依附心理的冲突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注意到学生产生的心理冲突,这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其次,就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特点来说,人生价值目标发生了变化,取向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注重实际,一些传统的价值手段不再被看重,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多元化。再次,就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说,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出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外在动机出于外在的奖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损害了内在动机,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其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所以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的态度。最后,就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说,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一般情况下,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一致,态度是行为的开始阶段,是行为的先导,而行为是态度的必然表现。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

(三)师生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师生交往类型因人而异。师生交往是对等的,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民主信任,学生敬重和爱戴教师,这种积极的师生交往结果是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而紧张型、冷漠型和庸俗型则是消极的师生交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师生交往中还会产生很多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等心理效应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对教师或教授内容的误解,从而导致对教师意图的理解偏差,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这样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佳教学效果取得的主导因素还在于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方面并灵活地把握和运用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规律、学生的心理规律,那么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都是比较容易的了。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完善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由其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的。[2]其形成的主观因素还包括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直接关系到了是否能在学生中初步树立起威信。教师要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应该注重仪表,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其次,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在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时应注意到对学生的期望要以学生能够承受为底线,脱离学生实际的期望会给学生太大压力,同时还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对任何一个学生存有偏见。再次,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培养“我能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拥有充分的自信;养成良好的归因习惯,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由此影响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重要阶段。为满足大学生求知的需要,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是什么”层面的教学,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探求“为什么”和“怎么样”,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采取“激励—反馈”机制,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其次,注重态度理论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行为,也会影响到对教师的看法。态度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三因素[4],因此教师要想在态度形成和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就要改变学生认知,懂得利用周围环境、群体意识以及网络资源对学生的认知加以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使其产生喜爱、亲近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和偏见,开展耐心细致的疏导,促进学习态度的正确转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再次,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法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双方都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努力促使学生感受良好的情感体验,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营造融洽的氛围、良好的情境,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多了解学生,明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想法,做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进而感化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励人,以情服人,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并了解和把握了自己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后,良好的师生互动交往关系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需要我们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不断研究教、学双方主体的心理,并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3,11.

〔3〕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72.

〔4〕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D].山西:太原科技大学,2012:26.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效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