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就业难 招工难”的策略探析
——以政府、企业、学校合作育人机制为路径*

2014-04-17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职业

胡 谦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安徽 合肥 23001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高职毕业生人数增加尤为快,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却常常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忧愁。所以当前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任务是: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是企业作为技术工人的培养对象,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们如何能取得突破、抢占机遇,顺利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与企业成功对接。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作为学校、企业和政府都应该转变观念,群策群力,共找出路,从学校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到企业为其加速和学校的融合,再到政府为改变这一怪状而出台诸多政策,无不是希冀摸索出一种新的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最终造就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一项伟大的、系统的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共同努力,共建合作育人机制。

一、政府:出台政策、构建平台、抓好整合

(一) 利用宏观调控优势,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劳动力流向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配置主要由市场决定,但政府也要适时适度地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发布劳动力供求的预警和走势的宏观信息,指导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序引导劳动力的流向。为学校和企业单位提供正确的、及时的资讯,促使劳动力市场相关各方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出现“就业难,招工难”等现象的出现。

(二) 搭建相关平台,进行政策引导,营造经营环境

针对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可以搭建相关平台、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贷款时给予方便、提供创业补助、社保补助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坏境。比如:针对现在兴起的网络创业平台,政府要加强对其监管,在财政、税收上给予其扶持和优惠同时还要帮助其营造诚信经营的环境,促进整个网络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二、学校:推进教改、强化实践、提升能力

(一)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了管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徽职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以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大了专业建设、学科调整、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的改革力度。为了使学生毕业后符合企业和岗位的要求,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线,贯彻“课堂小企业,企业大课堂”的教育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实施“订单式”、“培训+就业”、“学工交替”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纺织工程系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从2007年新生入学开始,到合肥明东纺织有限公司在岗实习半年,第二学期回校参加理论学习等,这种改革很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效果显著。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安徽职院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面向生产第一线设置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对接性和前瞻性。2007年5月电气系从2005级机电、自动化两个专业选派46位同学赴海螺集团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培训,根据公司安排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在宁波、上虞和马鞍山三个培训点学习。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全体同学都奔赴宁海强蛟海螺公司顶岗实习。这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做法受到很多公司欢迎。从2007年5月下旬起,学院先后又有400多名2008届的毕业生赴江淮汽车股份公司、奇瑞、海螺、(马鞍山)山鹰、宁波奇美电子、韩国(苏州)三星半导体及液晶等企业去顶岗实习。2010届服装工艺专业的毕业生40人在合肥联亚公司顶岗实习。

安徽职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突出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摸索出“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定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教学,以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课程考核依据”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专业课与基础课相衔接,专业课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主导思路,即教学生学得会的东西——解决其学习的内容问题;教学生用得上的东西——解决其能力的需求问题;教学生愿意学的东西——解决其学习的动力问题。在这一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学院开展了主题为“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的活动。通过此项课改,学生学习课程后就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创造自己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安徽职院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对应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毕业生中获得“双证”的比例高达九成以上。 通过改革培养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就业能力强,成为企业“下得去,留得久,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二) 强化心理素质的养成、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表现的一个方面就是就业难,而许多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与其心理素质及就业观有很大关系。 例如,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心态浮躁,总想着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劳动强度小,工作时间短,这样的学生企业自然不愿意聘用 ;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差,由于成绩一直上不去,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从而对就业失去信心。同时,由于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很多方面缺乏公平竞争机制,这些都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很容易给一些学生心理造成障碍。有人统计,现在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的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毕业生中可能还超过这一比例。所以学校应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学生素质课的教育同时一定要构建、完善心理咨询体系,这个心理咨询体系要有高的服务质量,高的信誉度,这样学生心里才认可。只有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就业困难的学生数量得以减少 。

(三) 积极推进校园就业文化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团委、学生会、学生团体联合会与各系以及就业指导部门应密切配合,积极建设校园就业文化,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自我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的自我意识。

安徽职院不定期邀请优秀的校友、校友中创业成功者以及一些知名企业家来学校为学生作辅导报告、开座谈会、举办讲座及联谊等活动,通过校园网、《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报》等网络及媒介积极传播各类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更新同学们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 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平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安徽职院有大学生创业社团等学生社团60个,社团类别齐全,有七成以上的在校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参加社团的学生总数达9 000余人。学院成立的各社团以及社团开展的活动,本着“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准确定位”的宗旨,倡导“知行合一”,提高学生毕业以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做学问、做事、做人”融合于一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安徽职院每年五月份都举办“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创新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安徽省技能大赛(职业院校)”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创新的热情、树立崇尚创新精神。 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培训机制,开办创业一条街,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四) 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形成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

很多高职院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就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开展一些短期就业课程的培训,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涉及极少。职业规划对学生将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评估确定适合个体的发展道路,确立长期职业目标或阶段性职业目标,明确将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和进行中的适时调整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不明确是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时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学生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职业规划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毕业时求职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解答学生大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起到答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对将来走上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引导他们走上常态的大学生活道路,有效完善他们毕业时的就业意愿和提高就业能力。

笔者曾向1 000名学生发放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调查问卷,从收回的932份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他们渴望获取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自己职业生涯设计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当初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大多是盲从的、被动的,进校后又不能根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进行选课,所以他们迷茫。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清晰导致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矛盾,甚至因焦虑引发心理疾病。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而且这个课题在学生入学后就要开始。

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发挥其就业信息的职能,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提升,对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进行改革,职业咨询和规划应成为其工作重点内容,在用人单位和学校及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于部分就业有困难的同学,应找专家、老师对其进行辅导,使其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就业障碍问题,尽快地去适应社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当然,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除了学校、学生的努力外,同样离不开政府、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牵头,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难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它符合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储备。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中,其核心动力来自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特色人才的不懈追求。通过合作办学,企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也可获得符合企业特征和个性需求的人才。

三、企业:更新观念、企校共建、参与办学

目前,在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企业把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但由于学生不了解企业,被企业招聘进去的学生就出现了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影响,长期以往,这种“校企合作”的路子势必不会走得太久远。要搞好“校企合作”,企业应融合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并能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融入企业。为此,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学校开展合作。

(一)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该主动和学校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在协议中将自身对人才的需求的信息,包括专业、技能水平等告知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对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企业可以接受合作学校选派专业课老师到生产一线,参与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允许或接受家庭困难同学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勤工俭学,在学生就业等方面给予合作对象以支持。

(二) 积极参与校企共建活动,将生产延伸到校园

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其对岗位的胜任能力程度关键在于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的对接。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是其核心。该核心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专业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样企业就能把岗位所需要员工的职业标准提前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又把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对接,形成“校企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做到以上所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设计建设方案,并向合作方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在合作的学校内建立 “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甚至“校中厂”;企业同时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企业内设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生产与教学合一 ,做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的校企合作的共同办学模式。

( 三) 主动参与合作办学活动

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抓六大方面”答记者问时就说到:“国家要以加强中、高职统筹与衔接为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制定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促进职教与普教、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加快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建设,推进“双元制”办学模式。企业可以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中,在市场人才需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乃至成绩考评方面发挥相应作用,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校企合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存在这样那样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大多数企业行为只是短期的,学校偏重利益,所以校企合作关系大多建立在表象,深度不够。 因此,为了建立长久的、良性运作的校企合作关系,政府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政府和企业最好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有利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文件,给企业和学校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

(四) 改变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要改变用人观念,目前劳务派遣被大量企业所运用,用人企业之所以这样青睐劳务派遣,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减轻企业招工的工作量,降低企业成本,但是劳务派遣从另一方面来讲有很大的负面效应,被劳务公司派遣来的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人员不稳定,流失量很大,对企业的稳定生产十分不利。所以笔者认为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必须要改变用人模式,企业在给予员工合理的工资待遇和身份待遇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这样企业和学生之间就可以做到早熟识、早培养感情,大大减少了学生就业时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偏见,同时也就减少员工流失,在某种程度也就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

综上所述,只有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才能培养适应时代进步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花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25-27.

[2] 刘宝昌,孟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EB/OL].(2006-09-10)[2013-11-10].http://www.chsi.com.cn/jyzd/jygz/200609/20060907/583122.html.

[3] 袁贵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抓六大方面[EB/OL].(2012-03-10)[2013-11-10].http://www.wendaedu.com.cn/depart/jd/onews.asp?id=1922.

[4]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