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兰州新区工业发展战略分析*
2014-04-17李卓
李 卓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权限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每个新区都有独特的发展目标及定位。2012年成立的第五个国家新区——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规划面积806 km2,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也是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兰州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兰州新区规划未来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十大主导产业。工业是新区发展的主导,兰州新区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在兰州新区发展工业有何优势,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外部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优势和机遇,化解劣势和挑战,使兰州新区工业稳步健康发展,笔者试图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此进行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一) 地理位置优越
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中间位置的秦王川,距离兰州40 km、西宁198 km、银川420 km,坐中四联、八方呼应,被专家形象地称为“金三角”的支点。兰州新区距离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很近,在此发展工业,既可以减少运输费用、节约成本,又方便整合三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同时,三个省会城市又能有力地促进秦王川工业的发展。
(二) 土地资源丰富
兰州新区土地广袤,南北长60 km,东西最宽处21 km,区域面积达1 000多 km2,空间开阔、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区域和周边地区还有500 km2的面积可供开发。秦王川地势开阔,大气扩散条件良好,环境承载力较强,这也为新区发展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 原料能源充裕
从工业原材料来看,兰州新区距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和我国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的石油、煤炭基地较近,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项目已于2009年开工,是我国第二期石油储备工程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重要项目。这些已有的工业基础可为兰州新区发展工业提供丰富的金属材料、动力能源,新区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料和动力在省内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兰州新区有着丰富的电力资源,兰州新区距离黄河上游刘家峡、李家峡水电站和酒泉境内的风电基地较近,处在西北电网的有效覆盖之下,有相当可观的水电、火电和风电可资利用。此外,秦王川地区还有比较充足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已经建成的史喇口天然气门站已经通气点火,供气规模为20万 m3,而建设中的1号加气站也将建成运营。
(四) 劳动力充足
秦王川地处我国大西北腹地,大西北具有发展工业所需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甘肃省为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甘肃省15~6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3.61%,根据人口红利的定义,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甘肃省目前的总抚养比为35.8%,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时期。距“刘易斯拐点”还有很远距离。西北地区各省区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劳动力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西北各省区布局着9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25所独立学院,这些高等教育机构涵盖了所有学科和专业,在校生数量庞大,仅甘肃省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就达到16万人。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可以为兰州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
(五) 交通运输便利
秦王川距离兰州较近,目前,不仅有10多条公路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与之相连,而且还有航空机场,每天有150多个航班起降,与国内外诸多城市相连相通。中川机场是秦王川地区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和基础设施,有利于争取更有利的政策促进城市开发,同时使秦王川具备了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兰州—兰州新区城际铁路已经启动征地拆迁,其他路段正在紧张施工。随着区域交通网络的完善,特别是城际轨道和兰中快速路的建设,秦王川地区将成为兰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
二、内部劣势分析
(一)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
1 兰州新区所处的秦王川自古就因缺水而贫瘠 沙漠边缘的秦王川,年平均降水量仅300 mm左右,年蒸发量却达1 880 mm。同时,还有5 000多个沙坑分布在秦王川周围。缺水使得兰州新区发展工业困难重重。 在古代,由于缺水,秦王川更是被打上了“只宜粗牧,不宜耕耘”的烙印。兰州新区目前依赖的大通河年总流量约25.5亿 m3,而青海、甘肃两省将大通河有限的水利资源引至非大通河流域。甘肃省已建和拟建的“引大”工程有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引水量4.43亿 m3)、引大济西工程、引大济黑工程;青海省拟建的“引大”工程有引大济湖工程、引大济湟工程,上述“引大”工程拟从大通河调往其他流域的水量达24.96~28.31亿 m3,两省的调水量超过了大通河的年总流量,目前大通河水源已近枯竭,把一个国家级新区的水源寄托在几近枯竭的河流上显然存在很大风险。
2 秦王川的气候条件不佳 秦王川海拔接近2 000 m,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距离腾格里沙漠边缘仅25 km,因此这里风大沙多,是冬春季节兰州市区偏北风浮尘或沙尘暴的源头地之一。在地质方面,秦王川厚厚的黄土地质构造众所周知,要在其上长期储备大量的水体,很难保证其不渗透和外流。秦王川的气候和生态状况是吸引投资的一大障碍。
(二) 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协作条件不佳
秦王川地处偏僻,由于地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完善,交通网络尚不发达,吸引投资、筑造新城的软环境不够完备,对企业在此发展不利。无论任何时候,产业都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心骨”,产业集聚被认为是一个区域内产业能否形成集聚效益,做大做强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不懈动力。“厂商的空间集聚可能依赖于外生优势,如自然资源禀赋和靠近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以及其它许多反映更低的要素价格和更高的生产效率的特征。”[1]245虽然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较好,但是目前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聚集。
(三) 经济发展滞后,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甘肃省在过去30年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发展速度仍然十分缓慢。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波城市化进程,薄弱的经济基础、根深蒂固的传统农耕文化所带来的阻力必将羁绊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甘肃。就兰州目前的情况而言,优势产业多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大企业,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为兰州新区发展多元化工业、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了重重难题。
三、外部机遇分析
(一) 国家级新区政策支持
兰州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以后,国家发改委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给予兰州新区五个方面的政策扶持,其中的两个“先行先试”指出:国家将允许和支持兰州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允许在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对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要求。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和社会资本在兰州新区建设的重大项目优先核准。同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兰州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兰州新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各类投融资主体。
(二) 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兰州新区建设的又一个重大机遇。国家发改委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强化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把中央财政性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提高中央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支持在西部地区优先布局建设能源资源加工转化利用项目,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建设重点经济区,建立兰西格地区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些政策都有利于兰州新区产业集聚与协作,对发展工业很有利。国家西部规划还指出,畅通能源通道,把甘肃兰州等建设成石油储备基地,这为兰州新区发展工业提供了能源保障。
(三) 甘肃省政府的政策支持
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该意见包括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对外开放、科技人才、社会发展6大类47条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对设在兰州新区的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出城入园’,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挂牌出让收入的85%留给企业。”[2]上述政策无疑是兰州新区发展工业的强有力支撑。
(四) 兰州市政府“出城入园”的产业政策导向
2012年,兰州市明确提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以兰州新区为主,提出了对搬迁改造企业的优惠政策,确定了企业搬迁改造的融资渠道。新区宽广的空间将为这些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快速改造升级、转型扩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又能很好的促进新区原有工业企业加强产业集聚,协调社会分工。
(五) 中亚、南亚、西北市场广阔
“十二五”规划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由于秦王川地处我国西部,深居内陆,缺乏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主要的市场动力来自西部内陆地区。兰州新区依托距离中亚、南亚市场距离近的优势,加上此项政策支持,中亚、南亚市场广阔,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六) 国内产业出现转移趋势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入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具备了承接产业西部大开发转移的能力。随着战略的逐步实施,地处西北的秦王川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与此同时,东部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东部急需产业转移升级。秦王川有着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要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外部威胁分析
(一) 招商引资困难重重
兰州新区融资环境较差。地处西北的秦王川深居西北内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较差,资金吸引力不足。而由于兰州新区是跳出老城发展的新区,新城和老城的直线距离达40 km,这就使得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大、成本高。兰州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建设这样距离老城区较远的新区,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兰州市财政收入少,能够投入新区建设的资金就成了问题。兰州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模糊,进度缓慢,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此外,招商软环境有待提高,开放能力不足、招商意识都不强。
(二) 区域金融资源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间竞争也呈现加剧态势。国家其他新区都明确了金融定位,与其它国家级新区相比,兰州新区地理位置较差、经济综合实力较弱,建设过程中的投融资模式、渠道、融资平台建设等的作用和水平都还不够完善,吸引金融资源流入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新区发展工业,在区域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在其他地区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兰州新区投融资发展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
兰州新区被定义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先导区,而承接好东部产业的转移,同样竞争激烈。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以及其他西南、西北地区,都在盯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其中,我国中部、西南部城市剩余劳动力数量多,相比之下,其地理位置更为优越,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的转移构成威胁。
五、运用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兰州新区发展工业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交叉分析以后,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见表1)。通过表1的SWOT交叉分析,笔者认为兰州新区发展工业应采取SO战略,即发挥新区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的战略。将其工业发展定位为以下方向。
(一) 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并举
新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结合国家规定予以政策扶持的机遇,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建筑、汽车等传统工业,和其他城市形成错位竞争。同时,利用兰州市政府企业“出城入园”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兰州市区石化企业入驻新区,发展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二)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兰州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不佳,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入园存在一些客观困难。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吸引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新区,把我国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留在国内。这应该成为兰州新区发展工业的一大特色。
(三) 吸引民营企业入驻
针对国家和兰州新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利用国家两个“先行先试”政策,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给予民营企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民营企业来新区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把兰州新区建设为民营企业最佳经营区。
参考文献:
[1] 皮埃尔·菲利普·库姆斯,蒂里·迈耶,雅克·弗郎索瓦·蒂斯.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M].颜银根,徐杨,吴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白德斌.省政府出台47条政策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N].甘肃日报,2012-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