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煦奏折硃批研究——读《李煦奏折》

2014-04-17俞润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曹寅奏折康熙

俞润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13)

《李煦奏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8年岀版,标明172千字,不确,实际是20万字(每页670字,正文293页,前言6页,凡例2页,插页6页,目录52页),计收李煦奏折413件。

413件密折,康熙帝都看过,有111件不作任何批示,连圈阅的圏圈都不愿画一个,占26.87%,因而没有阿Q式的不圆的烦恼①鲁迅《阿Q正传》,描绘阿Q在判决书上画圈以后的想法:“他以为人生……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岀版社1981年版,第524页。。康熙帝的“硃批”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最多,大约有151件,三字用语“知道了”,占36.56%;第二类是对李煦密奏工作的一般指示,大约31件,占7.5%;第三类是对密奏中具体问题的指示,约有120件,占29.05%。研究二、三“硃批”对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清代封建社会是很有意义的。

一、对李煦无限信赖,又时时刻刻提醒“万不可与人知道”

李煦何许人也?李煦(1655—1729),正白旗满洲人,祖籍山东莱州府。其父李士桢,原姓姜,清崇德八年(1642)过继给正白旗满洲佐领李西泉为子,遂改姓李。李氏系内务府包衣(即皇室奴仆)。内务府包衣的身份虽然很低,但因在内府当差,接近皇室,其中极少数人因各种原因为皇帝或其家属所赏识,被派任要职,委以重任,受到特殊的宠信,成为统治集团炙手可热的人物。李士桢和李煦便是如此。李士桢做过广东巡抚。李煦早年历任内阁中书、韶州知府、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任苏州织造,并先后八次兼任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在织造任内,四十四年(1705)因预备康熙帝玄烨第五次南巡有功,议叙加衔为大理寺卿。五十六年(1717)又以“补完盐课亏欠”,议叙加户部右侍郎衔。李煦曾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强买苏州民女,送给玄烨的第八子胤禩。因此,玄烨死后,在继位的雍正帝(胤禛)和他的兄弟之间日趋激烈的斗争中,李煦也未能逃过胤禛的打击。雍正元年(1723)三月,胤禛以“李煦亏空官帑”为名,下令“将其家物估价,抵偿欠银,并将其房屋赏给年羹尧”。五年(1727),李煦又因“谄附阿其那”(即胤禩)而被捕下狱,定为“奸党”“发往打牲乌拉”,不久就死在那里。

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说:“我部保存的硃批奏摺中,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至六十一年(1693—1722)苏州织造任内给玄烨的奏折,共数量不但比曹寅、曹颙、曹頫父子三人在同一时期所递的奏折多出几倍,而且也是整个康熙时期官员中缴回朱批奏折数量最多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李煦虽然没有曹寅那种在文学上的‘造诣’和‘名望’,因而在笼络地方知名士绅方面未必得力,但在监视江南官场、密报民情方面,却十分卖力。因此,他的奏折对当时的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等方面,都有重要而直接的反映。其中不少内容,是一般史书所不载,或载而不详的。”[1](P.3)

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康熙帝在《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中硃批:

朕已大安。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暘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东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势。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奏来。凡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1](PP.1-2)

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康熙帝在《与曹寅等议得杭州积造乌林达莫尓森可去东洋折》中硃批:

知道了。千万不可露岀行迹方好。[1](P.15)

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康熙帝在《苏州地方菜麦收成都好折》中硃批:

今岁畿内,麦秋全收、雨旸时若,南方溽暑,非动清风不能解也。巡抚宋荦,朕南巡二次,谨慎小心,特赐御笔书扇二柄。赐李煦扇一柄。尔即传于宋荦,不用写本谢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与尓奏。[1](P.22)

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月,康熙帝在《接任两淮盐差日期并进冬笋折》中硃批:

知道了。凡苏州来的各行人等,倘有多事者,尔察明即当奏知,不可少懈,不时访访才好。[1](P.26)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月,康熙帝在《进燕来笋折》中硃批:

知道了。近日京中少雨,朕心时刻未安,未知南方情形何如也?更有嘱者,凡京中浑账人等,指视等事,一概不听才好。此主意甚是要紧,不可疏忽。[1](PP.29-30)

康熙四十五年(1706)三月,康熙帝在《苏州米价腾贵缘由折》中硃批:

朕体安善。尓所奏闻甚是。另有上谕一封,尓使人密送到巡抚处去,不可迟误。[1](P.30)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初二,康熙帝在《请安折》中硃批:

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1](P.76)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二,康熙帝在《扬州冬雪折》中硃批:

知道了。尔亲手写的折子,打发回去,恐途路中有所失落不便,所以不存了。尓还打听是甚么话,再写来。密之,密之。[1](P.79)

康熙四十九年(1710)正月十九日,康熙帝在《新岁米价并进苏扬二州晴雨册折》中硃批:

知道了。密折伏(付)于丙丁了。[1](P.80)

康熙五十年(1711)四月十二日,康熙帝在《迟进晴雨原因并请处分折》中硃批:

知道了。已後凡尔奏折到京,即当奏闻,恐京中久了,生出别事。[1](P.93)

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在《张鹏翮审讯科场案情形折》中硃批:

再蜜(密)打听,奏闻众人议论如何?[1](P.109)

康熙五十三年(1714)七月十七日,康熙帝在《访实抚臣张伯行怕人刺杀情形折》中硃批:

是,一点不错。此事要密,倘有人知,尓灾非潜(浅)矣。[1](P.164)

康熙五十五年(1716)六月十二日,康熙帝在《密访李陈常巧饰清官大改操守折》中硃批:

此折断不可叫人知道,再打听明白奏闻。还有崇明总兵一事,尓自然闻得,如何不奏知?[1](P.196)

以上十三例,可以看岀康熙帝对李煦的绝对信任,既使这样,也再三再四提醒他:注意,注意,第三个还是注意;否则,灾祸来临矣。

为什么康熙帝既如此信任李煦,又再三再四叮咛他保密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康熙帝也参与了其中不可告人的勾当,其典型事例莫如购买苏州姑娘组为戏班子,专供皇帝享用。这有档案为证,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二月,苏州织造李煦《弋腔教习叶国桢已到苏州折》密奏称:

“窃臣庸愚,叠荷恩纶,揣分难安,益深惶悚。昨蒙佛保传谕温旨,倍加歉仄。念臣叨蒙豢养,并无报效出力之处,今寻得几个女孩要教一班戏送进,以博皇上一笑。切想昆腔颇多,正要寻个弋腔好教席,学成送去,无奈遍处求访,总再没有好的。今蒙皇恩特眷着叶国桢前来教导,此等事都是臣力量做不来的。如此高厚洪恩,真竭顶踵未足尽犬马报答之心。……”硃批“知道了。”[2](PP.264-265)

康熙四十六年(1707)八月《苏州前因雨少米贵居民罢市现已得雨折》硃批:“知道了。今岁年成不好,千万不可买人。……”[1](P.34)像这样“买人”的事情能不保密吗?倘有人知,尓灾非浅矣。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李煦“大内密探”的手段和做法低劣,因而康熙帝要提醒他“万不可与人知道”,在北京停留的时间也不能长,“恐京中久了,生出别事”。

二、巨人与矮子之间的政治游戏:效忠心、剐人心、死了心

康熙帝是一位谋略家,是政治巨人。康熙七年(1668)九月,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1635—1709)疏言:“朝政积习未祛,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其人。此疏反映了满汉大臣的共同心声。但康熙以为时机尚未成熟,佯做指责其“妄行冒奏”。并声称要给予处分,借以麻痹鳌拜。实际上他却悄悄部署擒拿鳌拜的各项准备工作。鉴于鳌拜在侍卫中影响较大,不足依靠,特选忠实可靠的侍卫及拜唐阿(执事人)年少有力者,以“扑击之戏”为名,另外组成一支更为亲信的卫队——善扑营,后成正式建制。这是康熙擒拿鳌拜的组织准备。条件成熟后,于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拿下鳌拜。后人对这位15岁的皇帝如此机智果断,表示赞贯,评价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3](PP.53-55)通过此例说明政治家和思想家是有区别的。思想家敏于发现问题,敢为天下先,言人所不言;而政治家则要视其环境而定,待其条件成熟,宛如外科医师动手术一样,妙手回春,既投鼠忌器,又摘取毒瘤。

和康熙帝比较,李熙只能说是政治上的小卒,思想上的矮子,诚如他口口声声说的那样:“臣本包衣下贱,蒙恩特用,竭蹶有心,报称乏术。”[1](P.1)他“竭蹶有心”,就剐空心思,去剐别人的心作为向孝敬主子的礼品,他的密折中第一份掏心剮肺之作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请安并遵旨已为串客张本官纳监折》[1](P.21)。什么是纳监?就是买官,所以密折中称“臣煦已为捐纳,将实收交付明白矣”。康熙四十二年(1703)《谢加级赐扇并代达宋荦奏疏折》、《苏州缺雨并报高士奇病故折》,康熙四十八年(1709)《闻浙江处州府属有人聚众起事折》、《原任户部尚书王鸿绪等探听宫禁之事摇惑人心折》,康熙五十一年(1712)《张伯行意有不平折》等等,都是关乎民心监视臣僚动态的情报。

情报,各行各业都有,但是商业情报、灾情动态和军事情报的性质和内容就大不相同。现代社会把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依照法定程序、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称之为保密事项,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密级不同,保密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李煦买苏州姑娘组成昆剧班送给皇帝享用,这属什么密级?退休官员“探听宫禁之事摇惑人心”又属什么密级?李煦没有划分,我们也弄不清楚,但是,康熙皇帝是明白的,所以,他一再叮嘱李煦“万不可与人知道”。

从李煦的奏折看,他所关心的范围很广,关于军事的,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七月《崇明兵哗一事督抚拟不题参总兵折》、《驻常熟海防同知似宜移驻崇明与总兵共为镇防折》;有官吏考察的,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查得运使张应诏操守算好才具平常折》;有关于考试的,如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徽商子侄请准在扬考试并乡试另编商籍字号折》等等,手张得很大。从地域看,苏州、扬州、杭州、浙江、山东、江苏、江西、热河等地均有涉及,手伸得很长。这个要为主子“竭蹶有心”的人,是不是别有用心,或“有心”另有所图?这在主子这边来看,似乎不得不考虑。如果沿着这个逻辑想下去,这个向主子效忠心的奴才,可以预期是死定了,是一个“死了心”必死的奴才。

三、“瞻驰倍切”与“李煦著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李煦一生的思考

李煦和曹寅比较,他有两个不足:其一,与皇帝的关系,曹寅胜过李煦。“曹寅和康熙皇帝玄烨的关系极其亲密。当他母亲做玄烨保姆时,他就跟在一起,做玄烨的‘伴读’。到南京后,在十六岁那年又被选进宫内任御前侍卫。”[4](P.159)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到达江宁,驻跸织造,寅奉母朝谒。“上见之,甚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冯景《御书萱瑞堂记》)[5](P.35)其二,李煦的才学不如曹寅。“李煦虽然没有曹寅那种在文学上的‘造诣’和‘名望’,因而在笼络地方知名士绅方面未必得力,但在监视江南官场、密报民情方面,却十分卖力。因此,他的奏折对当时的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等方面,都有重要而直接的反映。”[1](P.3)

李煦在奏折称“窃臣依恋维殷,瞻驰倍切”,说得很恳切,几乎要落泪了,但是,在康熙帝1722年病逝以后,新上台的雍正皇帝对他就没有老皇帝那样客气了,先抓住他的“亏损”问题抄了他的家,下令“将其家物估价,抵偿欠银,并将其房屋赏给年羹尧”[6](P.206)。雍正五年(1727),“李煦供称:康熙五十二年,……阿其那(即胤禩)命我买苏州女子,因为我受不得阿其那的威胁,就妄行背理,用银八百两,买五个女子给了。”[6](P.260)这样,他由经济犯升格为政治犯,定为“奸党,议以斩监候”。雍正帝网开一面,奉旨:“李煦著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打牲乌拉,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北依丘陵,西南东三面临松花江,当时被称为东陲第一大城。据李果《在亭丛稿》卷十一《前光禄大夫户部右侍郎管理苏州织造李公行状》记载:“……天子念其前劳,特恩从宽发遣。方行,牛车岀关,霜风白草,黑龙之江,弥空几千里,两年来仅与傭工二人相依为命,敝衣破帽,恒终日不得食,惟诵天子不杀之恩,安之怡然。呜呼!公始终忠诚之概,可以见矣。”[2](PP.555-556)

三年以后,赵执信得知李煦死讯写有绝句一首:“啼乌唤泪落江云,断梦分明太息闻。三十年中万宾客,那然一个解思君。”[2](P.558)这实在是很怆然悲凉的。

李煦一生,留给后世什么经验教训呢?

第一,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伴君如伴虎。如织造与巡抚、总督之间旳关系,康熙帝在硃批中一再指岀“巡抚无能,专门著书为事”[1](P.94),“巡抚是一钱不要清官,总督是事体明白勤紧(谨)人物”[1](P.103),并密令织造暗中窥视。这有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十二日硃批为证:“此折断不可叫人知道,再打听明白奏闻。还有崇明总兵一事,尓自然闻得,如何不奏知?”[1](P.196)李煦奉旨,于七月初四写就密奏《崇明兵哗一事督抚拟不题参总兵折》。这之间的关系,犬牙交错,很不易理清。康熙帝硃批“密之,密之,密之……”什么“密”?密级?根据是什么?没有规则,李煦的“功”瞬息间就会变成“罪”,李煦就是倒在宫廷角逐中的。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伴君如伴虎,皇帝拥有生杀予夺之权,作为小人物的李煦时时都有生命危险。

第二,织造的性质任务是什么?经费多少?从奏折中看不岀明确的文字记载。赵执信缅怀绝句中有“三十年中万宾客”,使人想起孟尝君“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他养那么多人以作为向皇帝写密奏的眼线,是一个标准的“大内密探”。那么,他的经费从哪儿来,挪用的经费算不算“亏损”?过去没有审计,恐怕有审计署也算不岀个子丑寅卯。李煦年年进贡供礼,各地的时鲜特产都派专人送到北京的,康熙五十六年(1717)五月初六,硃批是这样的:“朕安。前日所进之物,件件都好,比往年强远了。”[1](P.222)可以想象“所进之物”价值不匪,这笔经费该由谁买单?算不算“亏损”?

第三,李煦不明白康熙帝的历史观,所以,处处被动,事事被动。康熙皇帝五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要亲自拜谒明孝陵,拜谒的时候行三跪九叩之礼,从山门磕头一直要到陵墓下,无比虔诚和崇敬。康熙皇帝于三十八年(1699)题写了“治隆唐宋”四字“交与织造曹寅,制匾悬置殿上,并行勒石,以垂永远”。康熙帝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为《明史·明太祖世家》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推翻和夺取明朝政权的满族统治者,并没有将已经倒在历史隧道里的明代主子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评价很高,祭拜也很虔诚。这对于收拾汉族知识份子的灵魂、平复汉族知识份子的情绪有巨大的效果。“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评价多么高啊,又是“治隆唐宋”,更是收买人心了。即使对吊死在故宫外边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聪明的清代统治者也没有让他陈尸示众,“让他喂狗,狗也不吃”,而是慎重地埋葬他,在《明史》卷二十四《庄烈帝世家》的最后“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清代康熙皇帝的这种历史观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双方区别就越拉越大,矮子只能以目光所及,处理桌子高的事物,而巨人则高屋建翎,俯仰自如。李煦只能在密折中抄报一些鸡鸣狗叫之类的材料。

李煦是官二代的混混,武没韬略,不可安邦;文无经纶,不能治国,是一个专门伺机整人的大内密探。康熙帝就是依靠这一帮耳目,附着在官吏队伍中,捕捉汉官信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所以,剖析康熙帝的硃批,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理解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李煦奏折(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王利器.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Z].北京:北京岀版社,1983.

[3]孟昭信.康熙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岀版社,1998.

[4]吴新雷.曹雪芹评传[A].吴新雷,黄进德.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岀版社,2000.

[5]黄进德.曹雪芹家世史事系年[A].吴新雷,黄进德.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岀版社,2000.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挡案史料(附录一)[Z].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曹寅奏折康熙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曹寅爱读书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康熙下象棋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