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是为了一点什么事吵了架?
2014-04-17段丽君
段丽君
(酒泉市肃州区泉湖学区春光小学,甘肃酒泉,735000)
《纸船和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带着自己的问候和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之后,他们内心表现出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孩子们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一、课堂实例
那天是笔者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正是《纸船和风筝》。笔者像往常那样按照教案上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笔者讲道:“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此时,教案上笔者设计的是“教师设疑:松鼠和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了架,他俩的友谊受到了什么影响?”当笔者把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都思考起来。就在这时,小涛突然举起了手。
小涛是来自乡下的一名学习并不出色的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偶尔发言,也是不着边际,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所以笔者对他还是“惧怕三分”的。笔者担心他今天再次给笔者捣乱,所以,匆忙扫视了一遍,但是没有第二个举手的。于是,笔者硬着头皮示意小涛站起来发言,同时,笔者期待着他的发言能够“主流”一点。这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小涛,小涛也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他俩是为了一点什么小事吵了架呀?”笔者顿时语塞。是啊,他们到底是为了一点什么小事吵架呢?课文里并没有讲到,笔者也还真没去想过。看到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们都抬起了头,似乎也都期待着给小涛一个满意的回答。一向自信的笔者有些发慌,脑袋里急速地思考着如何处理,很快闪现出三种处理方案:
1.表扬小涛能大胆质疑,并告诉他:他俩吵架的原因课文里没讲,我们不用去探究。
2.简单地答复小涛:“也许他俩是为了争抢玩具吵架了,总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们没必要去一探究竟。”
3.告诉小涛,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讨论,现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围绕小涛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设想小熊和松鼠吵架的原因,并给予适当合理的引导。
如果笔者采用前三种处理方案,小涛的问题会很快让笔者给绕过去,教学会很快回到笔者预设的路径上来,教学任务也是可以完成的,可这样做就会让那么多期待的目光变为失望的眼神,以后还会有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吗?这是否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与我们倡导的新课改理念相符吗?笔者决定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小涛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小熊和松鼠究竟是为了什么小事吵了架呢?请各小组展开讨论,看看那个小组找出的答案最合理!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几分钟后,各小组负责发言的同学开始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生1:有一天,松鼠和小熊约好一块去森林里玩,结果松鼠给忘了,小熊等了他很久,于是他俩吵架了。
生2:住在山下的小熊想盖间新房子,让山上的小松鼠给它砍些木头,小松鼠没有砍树,并且告诉小熊,乱砍树是不对的,于是它俩吵架了。
生3:有一天,小松鼠生病了,它用小纸船捎信让小熊去看它,可是小熊没收到纸船,就没去看小松鼠,结果小松鼠误会了小熊,它俩就吵起来了。
生4:小熊要过生日了,小松鼠答应送给小熊生日礼物,结果载着生日礼物的小纸船被风吹翻沉没了,小熊以为小松鼠没有给他送礼物,于是它俩吵架了。
……
这时,笔者看到引导的时机来了。于是,
师:请问,你们猜想的这些吵架原因里,到底是谁做错事了呢?
生1:小松鼠错了,它不该忘记小熊的约定。
师:小松鼠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生1:它不是有意的。
生2:小熊错了,它不应该让小松鼠乱砍树。
生3:小松鼠错了,他误会了小熊。
生4:小熊错了,它误会了小松鼠。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从大家猜想的小熊和小松鼠吵架的原因来看,其实,他们俩都不是故意的,而是互相之间产生了误会。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小熊和松鼠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产生误会,互相得到理解呢?
生:应该耐心听一听对方的解释。
师:说得很对。遇到误会,应该耐心听一听对方的解释,当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以后,它们就不会吵架了。那请问,吵了架的小熊和松鼠应该怎么去做呢?
生:它们俩都不应该赌气,应该主动与对方和好。
师:说得好。其实,在我们同学之间交往时,也经常会遇到像小熊和松鼠之间那样的误会。当我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会使“裂缝”越来越大,宽容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更是值得做我们真正朋友的人。
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
二、课后反思
1.本节课,小涛突然的发问是笔者始料未及的。他没有绕过课文里暗藏的“他俩是为了一点什么小事吵了架”这个问题去学习,而是勇敢地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提出来,使课堂教学偏离了笔者预设的方向。尽管作为公开课,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导致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但经过笔者的“机智”处理,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不仅没有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增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和整体发展。可见,课堂上出现一些“非主流”问题并非都是坏事,只要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去备课,勇敢面对问题,是能够做到既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又能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
2.这节课,小涛大胆“挑战”教材反映出孩子特有的思维特点。他敢于抛出问题的勇气和精神震撼了笔者,打破了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套路,使笔者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更深切地体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它告诉笔者,今后备课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笔者庆幸自己没有受缚于教案,而是敏锐地抓住了创造的火星,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了交流、争辩的机会,使意外的信息生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了预定目标所要达成的效果。
课堂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程序乱了,教师根据课堂实情和学生的期待、需求,及时变化教学设计,以“一切更有利于学习”进行引导教学。虽然没有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但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真正的快乐,主动参与,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教学效果同样精彩。
[1] 何强生.基于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指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 叶存玲.基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