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成就自我
——浅谈学困生转化教育
2014-04-17陈碧雄
陈碧雄
(茂名市第八小学,广东茂名,525000)
“学困生”是指学习进步较慢,考试分数偏低或一时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个体。对于“学困生”,教育学家和研究学者们给了很多不同的定义:“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在智力相当的同类群体中,学困生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困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面对的。假如一所学校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假如一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学困生”转化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
一、学困生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转化,在长期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在教育的群体中,教师明白他们不是另类,不是先天的愚蠢,不是没有学习能力,而是由后天的因素导致的,我们要从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态度上去根本解决他们的问题。学困生一样拥有自尊心和进取心,渴望进步,渴望被尊重,渴望取得好成绩和受到表扬。这些都是学困生内在心理的驱动力,只要能把他们的驱动力调动起来就可以取得转化学困生的成功。
(一)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弱,基础差
每个学生在智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些,部分学生接受得慢。在学习过成长中,基础差和接受能力不好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力不从心,之后进行的考试会使他们难以应对,最后成绩自然就会落后,这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此时,学生比较敏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部分学生会产生对学习恐惧和厌烦,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很聪明,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或学校的原因等,长期缺乏应有的引导和管教,部分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严重性,或者是学校没有对于这样的学生采用应有的教育引导,导致学生学习上没有自觉性和自律性。这些学生长期以来纯粹是为应付家长和教师而学,在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有着较强的否定自我评价,学习情绪消极。同时一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独生子女家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厌恶,导致学习上不思进取,最后致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学生与教师教育脱节以至于相冲突。
(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教书育人是本分。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永不休止,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但人民教师也是有性情好坏、素质高低之分的普通人,小学时期又是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在成长的阶段,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去理解人情世故的时候,而这种心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常会出现原本比较优秀的学生由于换了教师或者与教师之间存在分歧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转而进入了学困生的行列。另外,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怕而远之,既远离了学习,更远离了正常的成长轨迹。
(四)教育方式的偏离
部分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这使得部分学生自由发展,目标性淡漠,努力不足。有些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从主管政教的人员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只管教好书,考出理想成绩,不出乱子就行了。而对那些思想、行为、学习上有点问题的学生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惯用训人、压服的手段企图达到管制的目的。这种生硬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在管理上治标不治本,如同扬汤止沸。古人尚明“攻心为上,而攻城次之”,可我们却想“强压着牛头令其喝水”,没有“七擒七纵”的胆识与勇气。
教师对教育对象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教学上只注重上等学生,对学困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甚至视其为包袱或害群之马。这样,本有进取心的学困生将失去进取的信心,甚至产生故意的对抗心态。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面前,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很多中学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厚爱有加,对分数靠后的学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劝学困生退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教育成了针对高分学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把爱的阳光洒向这些最需要的孩子,他们怎能茁壮成长呢?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冰心也曾说过:“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教师用心去温暖学生,和学生一道含英咀华,在爱和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是教师最大的快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一生奉行的人生格言是“爱满天下”。所以以情感教育、鼓励教育、人文教育等手段耐心地因材施教,才是真正使学困生转化的方法。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原因很多,只有弄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使学困生成功转化,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学困生转化教育
(一)情感教育
1.以学生为主,以爱触动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受到尊重,需要得到教师的爱,以学生为主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同时也是学子们的引路人。在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中,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在心理学家心中,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学困生,笔者们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触动他的学习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去感化、去说服他们,最终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2.以情动情,以诚相待
“以情动情,以诚相待”就是指教师应紧紧围绕着学困生的情感展开工作,以真情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其中的原因非常多,如受到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内心深受创伤等。在学习、生活、纪律各方面,学困生都比较落后,心理是比较脆弱的,也比较封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不嫌弃、不疏远他们,以真诚、热情、清醒、负责、严格的态度与他们逐个交谈,给予他们需要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在爱护、信任的气氛中产生对学习的喜爱和对成功的向往。这样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态,开启他们闭锁的心灵,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劝说,把学生的这种转变转化成为信念并逐步应用于行动。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情感教育在教育中是最有效的手段,以情动情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使学困生变为优秀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期待时,他们便会打开心扉,“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二)鼓励教育
1.以友待之,宽容待之
在小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过于直率,特别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宽容待之,和他们一起玩,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这样他们就会打开心怀去接受知识,去感受学习和生活,感受到教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同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但不是一直的宽容。一直的宽容更会造成学困生一错再错,应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进行鼓励教育。这个过程中,笔者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要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保护自尊,了解学生
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等,做到对每一个学困生心中有数。这样教师就要不断翻阅学生档案,审查学生评语,做到心细如发。但是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候,教师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小学生是非常敏感的,很重视别人对他是否尊重。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爱抚,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荣耀。但是“你真是笨死了”“你怎么老这样子”“你这个难教家伙”等语言会使他们产生怨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言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做到熟悉学生和因材施教。学困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中屡遭失败是造成学生自暴自弃、不求进取的主要原因。要排除学生的自卑心态,教师就应在平时的学习、课余活动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向成功的目标努力,进而不断提高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3.注重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一是关注学困生,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二是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来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多表扬,少批评。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他们就会因此而感到气馁。在这样的时刻,教师应该多予以宽容和安慰,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该多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教师的激励下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
4.发现亮点,重拾信心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于学困生来说,某方面可能会较差些,但在体育活动、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特长,并且他们大多数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特别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全面分析,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极为微小的进步或长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施展才华和表现的机会,将他们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展示在教师和同学面前。
教育中,教师应永远盯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的优点、亮点、特点,永远用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缺点的克服要在优点的发扬中进行,转化学困生,就要放大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使之充分发挥。即使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还处于萌芽状态,不非常明显,教师也要紧抓不放,鼓励、鼓励、再鼓励,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否则,在教师“求全责备”的眼光下,学困生将可能成为惊弓之鸟、受伤的兔子,甚至变成真正的害群之马。总之,善于发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人文教育
1.熟悉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就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再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在熟悉学生的情况之后,教师要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抓住熟悉他们的每一个行为,与他们交朋友,用关爱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学习心,让之改正缺点,引导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激发兴趣,培养毅力
兴趣和毅力都是学习内在的原动力。兴趣可以强化礼仪,毅力也可以唤起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大都是在外界压力下进行的。对于缺乏毅力的学困生来说,一旦这些压力削弱消逝或过大,都会造成学习上的应付或中止。由此看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毅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上,既要注意直接激发,如课堂上教师的生动讲课、学生的亲手操练、练习题的巧妙设计、多媒体贴切的使用及课内外紧密结合等,也要注意间接激发,如教师不断给予恰当的表扬或对某一个学困生的特别关心帮助等。教师在培养学困生学习毅力上,要加强针对性,注意从一些小事、小的习惯动作抓起,坚持不懈。其实,要培养学困生的毅力,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更大的毅力。激发兴趣,培养毅力是一门教学艺术,它对教学讲授知识的密度、难度、方法、趣味及学生学习操练的质量、时间等因人而异地有一定的要求。要开启这门艺术,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每个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一份个性心理档案。在辅导学困生上,重要的是要有恒心。逐一细选,抓一个,转化一个,重点突破,持之以恒。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绩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晓之以理、深入浅出,不断去教育他们,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真正明辨,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高成绩。
总之,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其次才在于发展智力、智能,培养人才。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面对学困生,教师犹如雕刻艺术家,即使是一块最普通的木头也要用教育家特有的眼光去认真分析研究并用心雕琢,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性,摸清他们的特点,深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师应该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心理教学渗透,应用情感教育、激励教育及人文教育,让他们体验到被肯定的快乐,多搭建促进他们成长的平台,想方设法增强其自信心,这样才能让学困生成就自我,真正实现有效的转化。
[1]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 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0.
[3]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 王兰英.班主任工作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5] 魏书生.教育学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 涂光辉.班主任工作方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8] 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5.
[9] 俞国良.差生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10] 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