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基本原则探究*
2014-04-17张振中奚家米
张振中,奚家米
(西安科技大学 招生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54)
1 高校招生计划内涵界定
按照一般理论上的提法,高校招生计划按性质及其作用划分可分为事业计划和来源计划两方面。事业计划是指高校根据教育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安排,综合考量高校办学规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容纳能力而制定的分院(系)、分专业的招生总数,由高校在教育部下达的招生总规模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编制。来源计划则是指高校具体投放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招生总数,主要参照学校历年在各地生源质量、考生报考情况和毕业生需求等因素来制定。
事业计划进行宏观调控,使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配置与社会需求协调平衡;来源计划是使微观“搞活”,促进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规划好生源布局,在竞争中做好择优和选才。两者间是紧密关联的。
2 高校招生计划编制的基本模式
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大致分为信息收集、调研分析、预测评估、决策实施等几个阶段。现行的高校招生计划编制模式是1999 年扩招后形成的,即在教育部核准的招生规模及下达的年度招生规模内,以高校为单位进行具体的计划编制工作。高校的权限在于确定招生专业、招生区域以及具体数量,招生计划经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请教育部审批,经教育部汇总、核准后统一下发到各省级招生管理部门执行。
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并非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区域的简单分配,而是一个受多条件约束、多目标优化决策的有机系统,是招生数量、专业布局、生源结构的最优组合。招生计划编制的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计划的顺利完成和生源质量的优劣,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低、就业难,反过来又影响到生源质量,甚至严重影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声誉和长远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 高校招生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影响招生计划制定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其中既包含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外部因素,也存在学校定位、生源情况、培养能力、就业质量等内部因素,只有将影响其编制的内外部因素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招生计划。笔者认为编制招生计划应考虑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3.1 公平性原则
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前提,科学、合理地编制高校招生计划,把国家确定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落到实处,是贯彻实施教育部“阳光工程”、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招生计划的分配,应与各省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基数、高考报名人数、考生往年报考积极性、考生的生源质量相挂钩,在培养层次、招生专业等方面达到有效的均衡,真正实现招生计划指标分配的均衡化。应向人才需求量大的行业、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倾斜招生计划,尤其是优先考虑招生比例处于劣势的地区,使所有适龄考生都能享有平等地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倘能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分配改革就会顺利前行,并收到公平的预期效果。
3.2 科学性原则
高校招生既要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应将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使招生计划的编制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不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分析,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招生计划上报后一经主管部门批准下达,即产生法定的约束力,且具有严肃性,在实施中应保持相对稳定,随意变动招生计划将会给带来其他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3 适应性原则
招生计划的编制要遵循适应性原则,一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以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有待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要针对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招生专业及计划数,尽量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的优秀人才。二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也是影响考生择校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要把市场导向作为专业设置、计划投放的重要参照指标,要结合近些年各毕业生就业去向、市场需求来确定招生专业。
3.4 前瞻性原则
编制招生计划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既要看到社会、经济的现实状况,又要看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需求,要以战略的眼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搞好人才预测,这是招生计划编制工作的基础。要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校的目标定位,既要考虑国家长期的需求和必需人才的培养,也要根据社会用人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综合研判人才的未来需求,并结合学校对各类人才的培养能力,适当调整招生专业布局及其数量。
3.5 可行性原则
招生计划具有超前性,虽然指向未来,是对工作的一种预测和打算,但任何脱离实际、不切实际的空想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益,反而会误导招生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招生计划的编制必须坚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认真分析招生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经济发展、行业走势及考生需求,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充分把握好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优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进行可行性论证,使计划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3.6 灵活性原则
招生计划的制定要保持一定的机动性,留有调整余地以应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或弥补可能出现的因原计划考虑不周所带来的欠缺。在执行招生计划的过程中,能够主动适应招生政策的调整、生源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校较好地实现计划目标;结合国情、省情、校情最大限度地用足所给政策,将计划调整到生源较好的地区或人才需求较大的地区,尽量满足优秀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
4 结语
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以上原则也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有机融合、相互关联的。高校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应以以上六大原则为宏观指导,认真分析计划落实和报考录取情况,以学校的办学实际为依据,结合地区经济结构及区域发展差异,以社会需求、专业发展与行业现状为导向,综合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及未来社会需求,把握好学校的定位,把握好学校优势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的符合度,从而制定出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又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可行的招生计划。
[1]张爱萍,唐小平.科学编制高校招生来源计划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43-44.
[2]孙远雷.论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的科学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5(4):19-23.
[3]刘娟娟,王林清.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28-29.
[4]朱应平.论宪法对高校招生地域名额分配的规制——基于德国判例的对照分析[J].浙江学刊,2010(1):37-44.
[5]杨卫平,段丹青,陈松岭.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580-583.
[6]孙 新.论教育公平制度的需求——新制度教育学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7-21.
[7]彭怀祖.高校招生人数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J].教育与经济,2008(2):32-36.
[8]郑庆华,王衍波,罗 京,等.普通高校分省招生计划编制方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2);33-38.
[9]王 芳,张大联.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