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4-04-17李燕军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文化

李燕军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507)

作为关联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旅游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且要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吉林省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城市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分析旅游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吉林省城市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渗透,提出促进城市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旅游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自旅游活动出现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一直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双向互动中共同发展。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文化,自然与旅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成为吸引旅游者到来的重要资源,其中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又包括城市文化长期积聚形成的人文氛围和环境。随着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可以说包括城市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的丰度和开发利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目的地的旅游竞争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活动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城市文化以有形和无形的形式共同作用于旅游的需求和供给环节,凭借其经济和社会文化价值吸引游客、旅游供应商、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文化旅游的建设中来。

1.旅游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除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之外的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影响渐增。国与国的竞争如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是如此。与说教式的、文字式的文化输出方式不同,人们在旅游体验中对城市文化的了解是深层次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而产生文化共鸣的过程,在游乐中对城市文化的接受是在一种完全自愿的、快乐的氛围中发生的,其影响力是深远而持久的。因而,旅游是对外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旅游发展是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2.旅游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一个城市的文化在内部不是静止的,在外部也不是封闭的,它在与其他文化接触和交流中,处于一种恒常变迁的发展状态中。而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大众旅游的兴起,大大加剧了文化的横向交融和纵向传承,从而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深圳便是旅游促进新文化创造的典型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曾被称作“文化的沙漠”,与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深圳缺乏厚重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但是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人文景观已成为中国文化旅游领域最耀眼的明星,旅游发展为深圳创造出丰富的文化符号,让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回忆。

3.特色鲜明的城市个性和城市文化,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除了文化属性之外,城市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和独特的城市个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往往是难以估量的。许多旅游者都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文化旅游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比例为40%。有关研究显示,在欧洲有超过50%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文化旅游拉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资源是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资源,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吉林省城市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渗透

城市文化的构成层次由表及里可以划分为最外层的物质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以及最为核心和抽象的城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其中,物质文化是属于表层层次的文化形式,最为实在,具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而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反映着城市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核。由此,吉林省城市文化在旅游中的渗透,既直观地表现为符号性城市文化在旅游要素中的体现,又深层次地反映在城市旅游发展的理念中。

1.精神层面文化在旅游中的渗透

(1)坚持和谐发展理念,促成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运用好城市历史文化来塑造新时代的城市人文环境;如何在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同时,又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增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如何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已经成为各个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吉林省,无论是伪满皇宫博物院、伪满“八大部”等历史遗迹的保护,还是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抑或是满族文化游建设,都在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交汇,旅游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比如,许多承载着吉林省回忆和巨大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得到了保护性改造。还有许多历史遗迹成功地将历史文化保护区与现代商业结合在一起,成功实现了城市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勇于开拓创新,融合发展走在全国旅游城市前列

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以传统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融为特点的新型产业革命。吉林省在创新性地推进旅游与“三产”融合方面,走在了东北地区甚至是全国城市的前列。比如,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上,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将传统公园与现代艺术、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荟萃了世界近200 个国家顶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是一个世界水准的雕塑艺术之园,作为长春市的新“名片”,受到长春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高度欢迎和赞誉。除了雕塑公园之外,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也走出文创产业与旅游相融合的新路子。

2.符号性城市文化在旅游要素中的渗透

富有文化特色的亮点建筑和景点,是吉林省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旅游吸引物,并让吉林省成为城市建设中讲求个性、摆脱“千城一面”的重要典范。作为吉林省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产业之一,长春电影制片厂早在建国初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长影世纪城不仅成为游客到吉林省的必游之地,其电影文化外延的不断拓展创新,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正让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三、促进吉林省城市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人为本地推动吉林省城市旅游文化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

城市的文化硬件建设是提升游客对城市旅游满意度的重要环节,符号性的文化硬件属于表层层次的文化形式,具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直接作用于游客的感官。因此,要抓好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区域旅游和文化建设规划为引领,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文博场馆、品牌性文化旅游工程项目,注重结合吉林省的文化特点打造城市休闲空间,创造开发富有城市个性的旅游文化产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城市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过,城市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文化资源,不纯粹是旅游发展中被开发的客观对象、被利用的因素。城市文化是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并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身的变化也影响着旅游发展的进程。鉴于此,应注重城市文化软硬件的协调发展,形成符号性旅游文化与精神层面旅游文化互利共荣的良性互动局面。注重城市旅游科学发展理念的研究与建设,通过树立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吉林省时代风尚的旅游精神文化体系来统筹和指导吉林省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新兴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

在吉林省城市旅游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中,无论是在城市文化的发展走向、城市旅游文化定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和人居环境打造,还是旅游景观建设等方面,都应当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共同愿景为旨归,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人居文化环境。纵观历史,城市从其产生初期,即所谓的生态城市开始,演变为大城市,再到特大城市,无不是人类适应并主观能动地改造生存发展环境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而且必然是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所应面对的是吉林省市民和旅游者两个主体的需要。因此,在城市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中,应树立旅游开发不只是为了外来游客,城市发展也不只是为了本地居民的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城市发展为人人,人人都是城市主人翁”的城市氛围,注重发挥每一位城市居民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吉林省旅游综合实力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是盘活吉林省城市文化资源,使吉林省文化更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吉林省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优秀的城市文化资源被包装、融入旅游产品,是实现文化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方式,也能让文化走出庙堂走进大众。而旅游要素中充分融入文化内涵,则能够延展产业链、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在提升吉林省旅游区域竞争力的同时,显著提升城市经济中各产业的附加值,为实现“产业倍增”的战略目标提供绿色而动力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手段。

鉴于此,就需要着力解决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首先,应当在总结吉林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未来5年建设旅游综合改革示范点为契机,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探索适应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确立并坚持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强化旅游与文化、文物、宗教、园林等部门的合作,主动将吉林省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与文化、交通、商贸、城乡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政策相衔接,形成大旅游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整体空间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强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管理、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合作,形成信息共通、政策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尤其应在城市文脉再现工程、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古镇古街古建筑品位提升工程、大型文化演艺项目等文化工程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空间与需求。其次,要放宽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准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建设并完善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基础,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体,股市融资和海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给予中小企业相关的财税优惠和信贷支持。再次,积极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试验区的甄选工作,选出一些文化特色鲜明、市场影响大、发展活力强劲、开放程度高的游览、休闲区域,发挥试验区在吉林省文化旅游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并通过财税、融资、土地等政策激励进一步支持和鼓励这些试验区做精做强。最后,加大信息技术在吉林省文化旅游建设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旅游讲解、旅游游览形式,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市县区、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企业,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旅游需求。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艺演出形式创新,提升内容创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含量和科技绿色含量。加强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运用。鼓励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平台对吉林省文化进行宣传,增强当地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鼓励文化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促进商业运营模式和业态的创新。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和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旅游企业及其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投资合作、境外并购及上市等多种途径,促进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型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其次,要继续培育和打造若干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在持续打造吉林省动漫节、电影节、汽博会、乡村旅游节等区域整体节庆品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各市区县文化特点,打造独具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同时注意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品牌营销网络。再次,加强对基于吉林省本地市民生活的“活文化”的旅游开发力度。将吉林省百姓生活中知快守慢的生活理念、雅俗共赏的饮食文化、实惠精致的休闲文化等转化为旅游产品,满足大众化、散客化自助休闲旅游阶段游客的旅游文化需求,更好地对外推广吉林文化。

[1]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报告[R].吉林省旅游局,2013.

[2]田丽梅.加快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

[4]程遂营,等.文化视野中的旅游与休闲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5]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

猜你喜欢

吉林省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谁远谁近?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