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友少,“社友”多

2014-04-17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日本大学集体生活舍友

舍友少,“社友”多

最多的,也最类似于中国“舍友”关系的其实是“社友”。日本大学生虽然没有班级,没有我们感觉上的那种集体,但是他们大部分人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些社团从体育到音乐到文化到志愿者等林林总总,你都不能想象有多少。

何晓毅

1961年生于陕西长安,北师大中文系毕业。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曾就读大阪外国语大学和关西大学。现任国立山口大学教授。近年关注中日教育问题。

一个人平生除了亲情爱情之外,最贵重的大概就算友情了吧。友情也有各种各样,什么闺蜜、畏友、铁哥们、狐朋狗友等等,不一而足,各有酸甜苦辣。而对我们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最为珍贵的,大概就是“舍友”或者称“室友”了吧。很多人回忆大学生活,除了与异性同学的那些或苦或甜的缠绵之外,最为唏嘘不已的就是同室的那些琐琐碎碎。本来天南海北,毫不相干的几个人,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塞进一间小屋,强制性地共同生活。好几年在一间小屋里同吃同住同学同玩,除了兄弟姐妹,还能有谁?所以很多人都成为生涯至交。

很可惜,这种舍友日本大学生一般都不会有。原因很简单,日本大学一般没有学生宿舍。即使有,也只有象征性的那几间,住不了几个人。而且即使住的那几个人,也都是单枪匹马——宿舍基本都是单人间——独往独来。如此情况,怎么会有生涯舍友?

没有生涯舍友不但终生遗憾,而且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大学没有宿舍,绝大部分学生只能租住学校附近的民房,而民房也都是一人一间的那种。你想想,从小饱受父母恩爱关照甚至溺爱,特别是备战高考的那几年可能什么家务都不用管的一个十七八岁、多愁善感的年轻人,突然远离父母家人,被一个人孤单地“抛弃”到举目无亲的都会的一个单间宿舍里,多么悲惨?肚子饿了得自己去外边买或下厨做,衣服脏了得自己换自己洗,早上没有人叫起床,晚上没有人催睡觉,感冒了没有人给喂药,睡不着想吹牛没有对象,想骂人没有人附和,失恋了没有人安慰……日本大学一般不是班级制,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班干部,没有辅导员,连选课上课都得你自己为自己负责,所以我们感觉上的那种同学也没有,你说孤单不孤单?难怪各个大学每年都有因各种原因休学的,甚至还有自杀的。

这么看来好像简直就没救了?其实也不然,虽然没有集体宿舍,少有集体生活,难有患难“舍友”,但还是有很多别的“友”的。首先就是异性朋友。正是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又没有父母干涉,也没有老师监督,更没有高考的学习压力,互相吸引那还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大学是一家实力比较雄厚的地方国立大学,但遗憾的是在正常统计上从来没有一项当过全日本第一。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却有一项绝对的全日本第一 ——男女学生同居率。当然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统计证明,只不过是大家的一种自嘲而已,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不过最多的,也最类似于中国“舍友”关系的其实是“社友”。日本大学生虽然没有班级,没有我们感觉上的那种集体,但是他们大部分人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些社团从体育到音乐到文化到志愿者等林林总总,你都不能想象有多少。有些传统的社团学校公认,学校觉得可能会带来一定宣传效果,可能还会给一定的资助,但是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所谓结社自由)。我孩子上学后就自己组织了一个“素面会”,拉几个人经常都各处去吃龙须面。日本人本来老实认真,只要加入社团,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退出。这样四年下来,就算每个星期活动一两次(那些体育之类的社团每天活动),大部分人也都会成为患难“社友”,结下终生友情。

这种自愿建立的“社友”,与我们那种几近强制地建立起来的“舍友”,虽然同为友情,但因为建立的方式不同,却各有千秋。集体生活无疑对刚上大学、多愁善感的年轻人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是过久的集体生活,也难免会影响他们的自立和自律,使他们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在这点上,日本的这种散住方式却有很多好处:能培养年轻人自立精神,自律性高,独立生活能力强,以后走向社会也更能尽快适应。

猜你喜欢

日本大学集体生活舍友
同一条毛巾
日本大学在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及启示
“合格”
无债一身轻
日本大学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探析
契约精神在人才培养群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新技能
部门集体氛围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爱就要在一起